何艷香,李光
文化扶貧主要是從精神層面上給予貧困地區幫助,從而提高當地人民的素質,盡快擺脫貧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堅持開放式扶貧方針,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既扶貧又扶志,調動扶貧對象的積極性,提高其發展能力,發揮其主體作用。”[1]中西方研究文化發展規律者認為,文化貧困是一切貧困的根源。高校圖書館作為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基地,同時是當地科研、教育、培訓人才的中心,在文化扶貧工作中應利用自身的優勢挖掘整理當地農村優秀的文化資源,傳播當地文化,不斷滿足貧困地區農戶精神文化需求,達到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的最終目標。
當前,文化因素成為制約農村脫貧致富的最大“瓶頸”,長期生活在貧困環境中形成的傳統文化習俗、思維方式以及價值取向成為農村長期處于貧困境地的深層次原因。因此,扶貧首先要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高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圖書信息資源,熟知信息資源的采購渠道,更有專業信息服務科研人員,有責任、有義務、有能力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直接或間接參與當地的文化扶貧工作,為當地貧困群眾脫貧出一份力。
首先,在我國精準扶貧的國家戰略下,圖書館在文化發展中發揮著引導、傳播、積累、激勵和保護等功能,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和文化扶貧工作的開展將推動文化資源的精準化傳播和針對化服務。
其次,圖書館開展精準文化扶貧,制定和優化科學可行的幫扶項目能夠為貧困地區取得文化扶貧預期成效提供保障。
最后,圖書館開展精準文化扶貧有利于文化精準扶貧機制的創新,促進基層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和農家書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2]。
高校圖書館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學術性機構,受到社會各部門的認可,其首要任務是為滿足高校教師的教學、科研提供文獻信息保障,高校圖書館工作重心在于重視本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高校圖書館自身還存在資源緊缺、人力和經費明顯不足等問題。從我國高校圖書館參與文化扶貧的實踐看,目前我國只有為數不多的高校圖書館開展了文化扶貧工作[3],由此嚴重制約了高校圖書館參與文化扶貧的理論構建和實踐探索。
貧困地區往往受地理位置、環境因素影響,導致經濟貧困的同時伴隨文化貧困。部分鄉村圖書館雖然也采取過部分措施,如捐贈、訂購部分文獻資料,但缺乏專人規劃,致使文獻資料過于單一、更新緩慢,實用價值不高,利用率低,處于癱瘓狀態。高校圖書館是高校的文獻信息中心,有專人根據學科設置采購圖書,圖書種類相對較廣、較新,因此高校圖書館擁有很強的文化扶貧能力和扶貧潛力。但是,目前高校圖書館開展的文化扶貧工作仍停留在圖書捐贈、協助建立鄉村圖書館、參觀學習、培訓講座等一系列簡單基本的常規工作,對貧困人口基于特定地域環境、民族屬性和生產生活方式等所產生的多元化、個性化信息需求方面的研究薄弱,整體表現為模式傳統、方式單一[3]。同時,對扶貧對象沒有做好調研工作,對扶貧對象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需求方向缺乏區分,采取一刀切方式,致使扶貧對象收獲不大,積極性越來越低。長此以往,無法有效地與貧困人口的需求匹配對接,導致文化扶貧演變成文化施舍甚至是文化強制[4]。最終文化脫貧工作年年做,但卻無法實現農戶的真正脫貧。
在圖書館開展精準文化扶貧中,“貧”是服務對象,“扶”是幫扶項目,是工作方法。圖書館開展精準文化扶貧要以“精準”為原則,以貧困問題為導向進行精準分析,基于當地實際制定精準對策,目標是到2020年使貧困地區的基礎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能基本達到全國平均水平[2]。高校圖書館開展的文化扶貧往往對貧困目標人群缺乏細致區分,存在單一的“普惠模式”或“大水漫灌”等工作方式,對貧困地區目標人群的文化現狀和需求缺乏精準識別,隨意地全民“輸血”,提供的幫扶項目與農戶意識和農戶經濟水平差距過大,造成貧困戶積極性不高,疲于形式,最終不了了之的尷尬局面。因此,參與文化扶貧需考慮的首要問題是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精準定位,了解他們的文化程度,了解貧困家庭的收入來源,致貧的主要原因,才能對癥下藥,逐步緩解貧困狀態。
高校圖書館扶貧旨在提升貧困地區的人口素質,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核心手段是教育,關鍵是智力資源[5]。高校圖書館在開展文化扶貧的精準幫扶階段關鍵在于施策要精準,運用科學有效手段實施精確幫扶,力爭各貧困戶脫貧致富[6]。
文化設施是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基礎。貧困地區普遍存在文化設施殘缺不全且管理落后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村文化的發展。高校是知識型人力資源聚集地,高校圖書館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幫助鄉村建立農家書屋,定期將館里相關書籍通過借閱或贈閱的方式讓農民閱讀。高校圖書館也可以就農家書屋購置新書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幫助他們管理和維護農家書屋。同時,定期對鄉村文化展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以提升基層文化管理員的素質,甚至還可以通過網絡系統對接,將現有的數字資源共同使用,幫助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通過對鄉村文化展工作人員的培訓,以他們作為紐帶,最終使村民能夠逐步接受新知識,利用新知識,養成自覺學習新知識的習慣,進而達到逐步脫貧的目的。
高校圖書館文化扶貧的前提是做好文化調研工作。首先了解當地的資源特色、收入來源;再依據扶貧對象建立個人檔案,并且依據年齡、文化程度等進行分類,合理設計扶貧內容;同時在扶貧過程中邊扶貧,邊了解扶貧群眾信息接受能力、生產技能,從而了解不同年齡和不同層次扶貧對象不同層次的需求。摸清情況的前提下,針對貧困線以下人口,詳細登記家庭成員的信息資料,最好建立長期聯系卡,進行長期監測管理,最終定點消除貧困,有效提高文化扶貧工作的精準度和實效性。
對重點幫扶對象,可通過當面訪談、問卷調查、登記貧困人口經濟來源、支出花費項目等方面多種方式開展調研,了解貧困的原因,針對不同問題,為貧困群眾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借閱、指導與幫扶,制定個性化需求,實現一對一的真正意義上的扶貧[7]。
利用高校的有利條件對農民進行形勢政策教育,宣傳黨的方針和政策。近年來,黨和國家制定了一系列促進農村發展的方針和政策,農村信息化程度也有很大的提高。但農戶仍存在受自身文化程度和理解力不高,獲取信息的途徑主要是廣播和電視,同時受辨識信息能力的影響,對農村優惠政策的理解具有片面性,從而影響農村各項優惠政策貫徹執行,增加了農村工作的難度[8]。地方高校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宣傳黨在農村的方針和政策,加強對農民的形勢政策教育,使廣大農民準確理解黨在農村的方針和政策。
文化扶貧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系統的社會工程。高校圖書館參與文化扶貧,是時代賦予的一項重要職責。如何消除貧困地區落后的觀念,如何突破各種制度的阻礙,在新時代創造出一個和諧的大環境,積極探索新的幫扶路徑是高校圖書館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