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盤山遺址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鳳儀鎮,地處岷江東南岸三級臺地上,地理位置為東經 103°51′、北緯 31°41′。 平面約呈梯形,東西寬120~200米,南北長約1000米,總面積近15萬平方米。遺址東面臨深谷陽午溝,東北面、北面、西面均為岷江所環繞,東距茂縣縣城約2.5公里,海拔為1650~1710米,高出岷江河谷約160米,表面地勢略呈緩坡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壩州文管所、茂縣羌族博物館于2000年調查時發現,2000年、2002年對其進行了試掘,2003年、2004年、2006年進行了正式發掘。該遺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跡有房屋基址、墓葬、人殉坑、灰坑、灰溝、窯址以及灶坑等,出土的陶器、玉器、石器、細石器、骨器、蚌器等各類遺物總計近萬件,是岷江地區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中心聚落遺址之一,也是該地區目前已經發現的面積最大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同時也是迄今為止岷江上游地區考古工作規模最大、發現遺跡最為豐富的遺址。鑒于其獨特的文化特性,學者將其命名為“營盤山文化”[1],并進一步闡釋為一種具有自身特色的,以本土文化因素為主體成分,同時吸收了多種外來文化因素的地方文化類型[2]。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3]。營盤山遺址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碳十四年代測定,BA03280(2000SMYT10H8)測年為 4390±60 B.P.,BA03281(2000T12⑥)測年為4170±60 B.P.。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測年,數據分別為4416±31、4274±31、4419±32a B.P.,樹輪校正后的年代范圍為距今5300~4600年[4]。營盤山遺址是西南地區重要的史前遺址,在史前以及歷史時期,營盤山遺址所在的岷江上游地區一直是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一條非常重要的人群流動、文化交流互動的走廊和通道。
在該遺址的發掘中,還出土了保存較好的古代人骨。2013年9月,筆者前往茂縣,對保存于茂縣羌族博物館的營盤山遺址新石器時代祭祀坑人骨進行了初步鑒定和提取,并將人骨標本運至四川大學考古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人類學實驗室,在室內對其進行了人類學的觀察與鑒定。報告如下:
保存狀況:營盤山祭祀坑人骨標本整體保存相對較好,但由于受埋藏環境以及保存狀態影響,現在骨骼大部分酥脆殘損。例如,顱骨骨骼大部分保留,但均有不同程度碎裂分化;長骨大部分保留,但兩端骨骼大多殘損;其肩胛骨、肋骨、椎骨、手骨、足骨等其他骨骼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化殘損,為測量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圖一、圖二)
觀察標準:下文對古人骨標本性別及年齡的觀察與鑒定主要依據吳汝康等在 《人體測量方法》[5]、邵象清在《人體測量手冊》[6]中提出的相關參照標準。性別鑒定主要依據骨盆及顱骨的性別特征;年齡鑒定主要依據恥骨聯合面形態、骨化點的出現與骨骺的愈合、顱骨骨縫的愈合以及牙齒的萌出與磨耗等情況綜合判定。此外,筆者還采用肉眼與放大鏡、顯微鏡觀察相結合的方式對標本進行了病理、創傷和異常形態的檢查,并用測骨盤對其長骨進行了測量。

圖一 2003SMYM32(人祭坑M32-5)

圖二 2003SMYM40(人祭坑M40-2)
2003SMYM32根據該個體骨盆整體形態較高較窄、兩側髖骨坐骨大切跡內收以及顱骨枕外隆突發育程度、眉弓發育等綜合判定其應當為男性個體。另根據其牙齒萌出與磨耗的整體情況,如兩側上下頜第一臼齒牙齒磨耗已達三級,兩側上下頜第二臼齒牙齒磨耗已達二級的情況,綜合判定其死亡年大致在30~35歲。
2003SMYM40根據該個體兩側髖骨的坐骨大切跡內收形態、顱骨枕外隆突發育粗壯、眉弓明顯發育、股骨發育粗壯以及其他骨骼的發育情況綜合判定該個體當為男性。另外從該個體的牙齒萌出與磨耗來看,臼齒已經全部萌出,其上下頜兩側的第一臼齒磨耗均達三級,左側下頜第二臼齒磨耗偏重已達四級,右側上頜第二臼齒磨耗達三級,右側下頜第二臼齒磨耗相對較輕為二級,綜合判定其死亡年齡在35~40 歲。
營盤山兩例祭祀坑的人顱骨均不同程度殘損,但經過拼對、粘結,可以看出其基本特征,經過初步觀察可見其顱骨形態特征主要表現為顱型偏長,屬于高顱型和偏狹的顱型,中等面寬,較高的面型,中等眶型以及狹鼻型等特點。這種體質特征多見于亞洲蒙古人種,且與現代東亞蒙古人種中的華北類型最為接近。與鄰近的西北地區的古代人群相比較,如青海樂都柳灣墓地的半山文化、馬廠文化和齊家文化人群,青海民和陽山墓地的半山文化人群,甘肅玉門火燒溝墓地、酒泉干骨崖墓地和民樂東灰山墓地的早期青銅時代人群,青海民和核桃莊墓地的辛店文化人群,循化阿哈特拉山墓地的卡約文化人群,西寧陶家寨漢代人群[7]等。表現出較強的一致性,應當屬于同一個人群類型,即“古西北類型”。該類型的先秦時期人群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上游的甘青地區,向北可擴展到內蒙古額濟納旗的居延地區,向東滲透進陜西省的關中平原及其鄰近地區[8]。從營盤山祭祀坑顱骨反映的情況來看,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期,該類型人群就已經存在于我國西南山地的岷江上游地區,并與當地人群交流互動,對橫斷山區藏彝走廊的古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003SMYM40存在于該個體骨骼上的病理改變主要有左側肱骨外科頸周圍發育異常(圖三)。主要表現為左側肱骨頭外側向內側扭轉,并導致其左側肱骨整體外側向內側扭轉,扭轉變形主要集中于外科頸周圍,這種骨骼變形可能引發左側上肢外觀及行為改變;病變部位完全愈合,并未明顯影響其正常的生活;病變原因不詳,可能與病變部位的微骨折損傷相關,但觀察不到骨折裂痕和愈合痕跡。如果是骨折損傷,其愈合形態與正常骨骼形態應有較大的差異,可能當時人們對骨折的認知和處理能力均較差。但該標本未見明顯骨折裂痕和愈合痕跡,不排除是先天骨骼畸形的可能。

圖三 2003SMYM40左側肱骨外科頸周圍發育異常
根據營盤山遺址祭祀坑人骨的實際保存情況,依據人體測量學方法,用測骨盤測量了其股骨、脛骨的最大長,左、右側分別測量。采用莫世泰[9]男性股骨、脛骨最大長推算身高的一元回歸方程來計算,然后再平均兩側身高值得出其最終身高值。男性推算公式為:身高=1.85×股骨最大長+81.58±3.74(cm)和身高=2.10×脛骨最大長+86.53±3.82(cm)。
經測量,2003SMYM32個體的左側股骨最大長約為48.30厘米,推算身高值大致為170.94厘米,而左側脛骨最大長約為39.80厘米,推算身高值大致為170.11厘米,2003SMYM32平均身高約為170.53厘米;而2003SMYM40個體的左側股骨最大長約為45.70厘米,推算其身高值大致為166.13厘米。總之,營盤山新石器時代男性人群平均身高約為168.33厘米。
通過觀察和鑒定營盤山新石器時代祭祀坑的兩例人類骨骼標本,我們大體有如下認識:
第一,兩例均為男性,2003SMYM32死亡年齡在30~35歲,2003SMYM40死亡年齡在35~40 歲。
第二,營盤山兩個祭祀坑的人顱骨形態特征主要表現為顱型偏長,高顱型和偏狹的顱型,中等面寬,較高的面型,中等眶型以及狹鼻型等特點。這些特征與先秦時期廣泛分布于甘青地區的“古西北類型”人群的顱面形態最相似。從本文顱骨反映的情況來看,或許暗示出早在營盤山文化所處的新石器時代,該類型人群就已經存在于我國西南山地的岷江上游地區。
第三,本文所見骨骼病理改變主要有存在于2003SMYM40左側肱骨外科頸周圍的發育異常,導致該個體左側肱骨整體外側向內側扭轉,病變部位完全愈合,病變原因可能與病變部位的微骨折損傷有關,也不排除是先天骨骼畸形的可能。
第四,經測量和推算,營盤山遺址2003SMYM32個體的平均身高值大致為170.53厘米,2003SMYM40的身高值大致為166.13厘米,營盤山新石器時代男性人群平均身高值約為168.33厘米。
本課題得到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11&ZD18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2CKG005)、四川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 (skqy201353)資助。此外,在本文標本提取過程中,還得到四川茂縣羌族博物館蔡清等同志的協助,在此一并致謝!
[1]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管所,茂縣博物館.四川茂縣營盤山遺址試掘報告[J].成都考古發現,2000(00);陳劍,陳學志,范永剛.岷江上游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調查及營盤山考古試掘綜述[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21(4):25-28.
[2]陳劍,陳學志,范永剛,等.營盤山遺址:藏彝走廊史前區域文化中心 [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22(1):1-3.
[3]江章華.岷江上游新石器時代遺存新發現的幾點思考[J].四川文物,2004(3):10-14;陳衛東,王天佑.淺議岷江上游新石器時代文化[J].四川文物,2004(3):15-21.
[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實驗研究中心碳十四實驗室.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報告三一 [J].考古,2005(7):57-61;陳劍,陳學志,范永剛,等.營盤山遺址:藏彝走廊史前區域文化中心[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22(1):1-3.
[5]吳汝康,吳新智,張振標.人體測量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6]邵象清.人體測量手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
[7]張敬雷.青海省西寧市陶家寨墓地人骨人類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8]朱泓.中國西北地區的古代種族[J].考古與文物,2006(5):60-65.
[9]莫世泰.華南地區男性成年人由長骨長度推算身長的回歸方程[J].人類學學報,1983(1):80-85;莫世泰.《華南地區男性成年人由長骨長度推算身長的回歸方程》一文的更正[J].人類學學報,1984(3):29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