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強
泥繪,是紫砂壺的一種傳統裝飾方法。所謂“泥繪”,就是以泥在紫砂器上進行繪畫,使得紫砂壺具有一種簡約、古樸的美。在已成形完工的,但仍保持一定濕度的紫砂壺上用毛筆進行繪畫,細節之處則精雕細琢,所以成品泥繪圖案則有一種自然的質感,而細節之處又顯精湛,在簡約之外又多了幾分高雅,不僅為本來樸素的紫砂壺增添了情趣與思想,更是為人們的審美開辟了新的空間。常見的有白泥、綠泥等泥繪作品,繪制的圖案多為詩文或山水花鳥等,繪制方法與傳統繪畫方法一樣,以體現畫作意境為主。在前人的基礎上,人們開拓創新,用五色土等在紫砂壺表面繪圖,其一是容易操作,其二是便于人們保存,這兩者相結合便使得今天的泥繪作品更加精致,也更為人們所喜愛。
山水畫以自然風景為主要描繪對象,被稱為中國傳統三大畫科之首。中國山水畫是中國人情思的積淀,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山水畫與文學藝術、文人寄托相結合,由此傳達美與感情。游山玩水是人們愉悅身心的一種活動,山與水自古便象征著道德與君子情操,在一幅畫中,山與水交錯相知,彰顯人的內在修養。通過山水畫,我們可以體驗到獨特的意境、宏大的氣韻、不拘一格的布局等。無論是作畫方法還是所描繪的對象,都體現出典型的中華民族傳統風格,寄情于山水是人類共同的寄托,在民族底蘊的催化下,山水繪畫作品至今為人們所喜愛收藏。
當泥繪與山水畫相結合,這兩種在美術中都極具文化內涵的傳統工藝便綻放出耀眼的光彩。首先,這二者都源于傳統,它們都是古老中國手工藝品中的經典作品。從原始的最為簡單的點、線、面相結合與粗糙的制造工藝開始,歷代手工藝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創新,加之社會時代的改變和技術的不斷創新,制作手藝越發精致并開始結合多種元素,終于形成了既包含傳統的古樸又包含現代元素的泥繪作品。再者,二者所包含的是為人們所認同的道德情操,這些美好的品質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淡消逝,相反在現代化的今天,我們不僅更強調這些傳統美德,也相信這些道德是支撐我們國家、社會和個人更好發展的根。
紫砂壺大多精致小巧,因此在進行泥繪時需要更加純熟的技藝,尤其是要在不大的空間內將一幅山水畫繪于其上,通過構圖、透視等將意境、內涵傳達出來則更為不易。傳統山水畫講究意境與構圖,這是傳達思想的一種手段。“青山綠水”是人們對于自然美和和諧生態環境的共同追求,繪山則要高大巍峨,充滿氣勢,聳立入天或厚重踏實,都是堅強與自信的象征;繪水則要飄逸動感,充滿靈氣,有以柔克剛之感。山水畫與紫砂壺相結合,再應用于茶道,其中的高情遠致便體現出來了。
無論是制作紫砂壺的原料紫泥還是用于繪制的黑泥、白泥、五色土,統統來源于我們所立足的土地;而山水畫中的景物則來自于我們賴以生活的大自然。自然與生活必然是藝術生長的根,美術來源于人們對自然與生活的仔細觀察,是生活的真實反映,但也高于自然與生活,從而使得自然與生活從世俗中解放,才具有一種超脫的美和愉悅人心的功能。無論泥繪還是山水畫都脫離不了個人思想與情感,只有這樣所形成的作品才不至于空洞,而是使每件作品都具有個性和文化意蘊。這也是傳統工藝得以保存繼承并深得人們喜愛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