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華
(浙江天禾陶瓷有限公司,杭州 310022)
在進行瓷磚的防滑性能測試時,其過程相當的復雜。檢測過程中必須確定以下參數:檢測表面的材料,如4S橡膠;測試條件,在干燥條件下或潮濕條件下。因為測試中需要的檢測方法及其檢測標準和監測的參數有所不同,所以各種方法所得到的結果也是無法進行比對的。陶瓷磚的防滑性能檢測主要包括靜態和動態滑塊法等方法。如今,陶瓷磚經常采用的檢測方法有擺錘法、靜態滑塊法、傾斜平臺法及動態滑塊法4種。
使用靜態滑塊法對陶瓷磚的表面和橡膠的摩擦系數進行檢測。在較為干燥的環境下,對所需要測量的滑塊總成和在陶瓷磚的表面進行運動的水平力進行測試,對其靜態的摩擦系數進行科學的計算。一般的檢測標準為GB/T4100-2006的附錄M和ASTMC1028-07。因為附錄M標準GB/T4100-2006使用的滑塊組裝由4.5kg平衡塊、木板和4S橡膠組成,ASTMC1028-07標準使用的滑塊組裝由22kg平衡塊,鋁合金板和新石橡膠組成,滑塊重量及其表面的橡膠所用的原材料有很明顯的差別,所以 GB/T4100-2006和 ASTMC1028-07的測試數據沒有可比性。GB/T4100-2006標準的附錄M實際應用時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沒有對標準板進行科學合理的要求;檢測值無校正程序;對潮濕環境下檢測的一部分主要數據沒有明確的規定,這些問題都直接影響著陶瓷磚的防滑性能測試結果的可靠性及重現性。與國外的防滑性能測試進行比較,ASTMC1028-07改進很多,所以我們應該學習ASTMC1028-07標準,根據一些可靠的研究及試驗結果,來提升我國的檢測標準。
使用動態滑塊法對陶瓷磚的表面及橡膠進行動態的摩擦系數檢測。這種方法使用一種較為方便的自動行走的裝置在需要檢測的表面做來回的移動動作。在干燥環境或者潮濕環境下,通過將皮革或4S橡膠固定在重物下,對瓷磚的動態摩擦系數進行干燥環境或者潮濕環境的測試。這種方法模擬了走路時腳跟的狀態。干燥條件下測試結果良好,而在潮濕環境下所測的結果其重復性相比較差。此外,該方法對校準過程沒有要求和指導。這種測試方法已經在意大利被官方所認可,但是還沒有被美國的相關標準機構認可,而澳大利亞標準AS/NZS4586:2004不認可潮濕環境下的檢測結果,只認可干燥環境下的測試結果。
在該方法中,通過應用擺錘勢能損失及擺臂上的橡膠片在其表面滑動時的工作原理來計算橡膠片和陶瓷地磚的摩擦系數。這種方法可以用于干燥環境或潮濕環境下的防滑性能測試。常用的測試標準是BS7976-2:2002。結果表明,擺錘法是一種準確可靠的方法,特別適用于潮濕條件下的試驗。但是儀器的操作比較復雜,對測試人員的要求也比較高。
該方法測試了動態臨界角。垂直測試人員在瓷磚測試板上來回行走,此時的角度是動態臨界角度。該方法模擬了實際使用過程,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該方法的標準包括 DIN51097-1992和DIN51130-2004、DIN51097-1992 和 DIN51130 -2004,其中DIN51097-1992要求測試人員赤腳在濕測試板上行走,DIN51130-2004要求測試人員在涂有機油的測試板上行走。相關標準為測試人員提供了校準和選擇程序,以減少人為因素對測試結果的影響。
歐盟、美國、澳大利亞這些國家和地區制定了相對完整的地面防滑安全技術法規體系。有關規定和標準如下:
《美國公民意外傷殘法案》(ADA)第三條注釋:根據ADA和ATBCB的建議,所有面向公眾的商業場所的樓層和走廊靜摩擦系數應在0.60和0.80以上。
美國標準ANSIA1264.2-2006規定,工作場所地板的靜摩擦系數應大于0.5。
意大利DM236/89要求地面材料的動摩擦系數大于0.4;澳大利亞HB197-1999行人路面材料抗滑倒則為使用不同防滑等級的地面材料提供了指南。
德國規定實木復合地板和硬木加工區域的滑移標準是BGR181-2004標準,滑移標準是加工區域的工藝過程。
歐盟CE認證只要求相關生產單位對陶瓷磚的摩擦系數及測試的方法進行報告,并沒有對數值進行要求。但是如果某個產品被市政工程選用的話,他們一般只會對進行傾斜平臺測試的結果的相關數據予以批準。
國標GB/T4100-2006“陶瓷磚”只要求廠家報告靜摩擦系數,不要求數字。對陶瓷磚的防滑性有影響的因素很多,檢測方法較多。檢測儀器種類繁多,測試的方法及相關的評價標準在國際上還沒有制定出臺。當下,我們國家所應用的靜態滑塊法還存在一些問題,歐洲一些國家通常應用的傾斜平臺法及擺錘法,在我國尚未進行研究及應用。我們國家在對陶瓷地磚防滑性能的檢測及評價方面的研究還沒有深入,這對我國檢測瓷磚防滑技術的發展有著較大的不利影響。
我國作為陶瓷磚的主要生產和使用國,應該對陶瓷磚的防滑性能進行積極研究并借鑒國外先進測試技術和標準,制定和完善相關標準和技術法規,促進我國瓷磚防滑相關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從而保證公眾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