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彬娟 陜西省寶雞市眉縣廣播電視臺
近年來,傳統媒體收到了新媒體的較大沖擊,由習主席提出來的新常態也被用來形容當下傳統電視媒體所遇到的嚴峻形勢。雖然新媒體存在的諸多優勢對傳統電視媒體造成了一定影響,但是傳統媒體有著公信度高、報道程度深、觀眾基礎廣泛等優勢,有著其不可取代的優勢,因此兩者之間不應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應是兩者深度結合,融合共存。
新媒體剛出現時,受當時人們的生活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并沒有引起觀眾過多的注意,人們的視線還是主要放在主流媒體上。然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微博、微信等移動通訊作為新時代新媒體工具的代表,也在不斷轉型,由于其便利性和趣味性,廣受人們的喜愛,傳統媒體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面臨著很大程度上的威脅。
早期電視是大眾了解新聞的普遍方式,伴隨現在網絡的盛行,電視的媒體效果已經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因此人們也在不斷嘗試新的媒介來豐富自己的閑余生活。而互聯網、手機等媒介的便捷性和內容的趣味性讓人們能夠更快速更高效的獲取外界信息,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對傳統媒體的流量產生著分流的影響。根據國家調研顯示,到2017年年底,中國網絡用戶比例高達86.7%,手機用戶比例高達92.3%,微信、抖音等符合大眾口味的新媒體媒介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公眾的眼球。
新媒體由于自身的優勢以及受眾面逐漸擴大,對傳統媒體的傳播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傳統媒體傳播較為單向,但是新媒體不同,新媒體則更加注重用戶之間的互動,采取多種科技、手段和形式來吸引客戶參與其中。在互聯網盛行的今天,新媒體的發展擁有了助推器,用戶對于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已經不再感興趣,更傾向于使用手機、電腦等新媒體工具與周圍好友進行互動、評論、分享的這種傳播形式。
傳統電視媒體因其發展歷史較為悠久,在新聞等信息傳播方面存在著較高的社會公信力和影響力。但是,由于傳統媒體的局限性促使新聞傳播不斷在尋求新的突破,因此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找到了新的媒介,使新聞的時效性得到了顯著的增強。信息在新媒體的高速、大覆蓋面擴散下,很大程度上與傳統電視媒體實現了信息共享。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也推動了傳統電視媒體同新媒體技術上的高效融合。兩者進行了優勢互補后,提升了觀眾對于傳統媒體的興趣,兩者也都獲得了更加實質的發展。比如,春節聯歡晚會時,觀眾認為使用新媒體觀看春晚節目更加便捷而不會選擇通過電視收看節目,但是現在電視直播中也融入了掃碼搶紅包、彈幕等新媒體較為流行的技術,使得傳統電視媒體在收視率上迸發了第二春,由此可見兩者傳播技術的融合是有利于促進傳統電視媒體轉型的。
信息化背景下的傳統電視媒體,如果再按照將新媒體作為內容信息的復制的路徑,對比其他路徑的新媒體就會缺乏競爭力。在新媒體中應該盡量避免內容的枯燥、單調,應該注重媒體內容而不是媒體產生的數量。電視媒體應該牢牢把握傳統電視節目的觀眾的觀看心理,創新節目,提高節目的文化內涵與可觀賞性,立足自身創新,以圖長遠發展。
除此之外,傳統電視媒體還應該充分利用自身信息內容的權威性和覆蓋廣的特性,參考新媒體的發展,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將新媒體的獨特傳播模式應用其中,不斷的加快自身的改革創新,以期提高傳統主流媒體的威信度和影響力。
有資料調查顯示,在觀眾看電視的同時有一定比例的觀眾同步在使用手機媒體,還有一部分使用網絡媒體,有3%的觀眾三種媒體同時使用。因此,觀眾了解新聞內容的方式已經逐漸向多媒體性轉化。
在近年的春晚中多了一項搖一搖活動,通過該活動可以讓電視臺與網絡紅包互動,通過大屏、小屏互動的形式來增加傳統媒體的趣味性與可參與性。在一定程度上,互動形式可以使得一部分網絡用戶重新以傳統電視媒體的形式進行新聞內容的了解。但是在結合時也需要因時而異、因臺而異,不能牽強的進行互動,否則會導致互動內容雜亂無序。
傳統媒體往往是單向的播出性質,因此與觀眾的互動部分被逐漸的弱化。萬人空巷看電視的情形很難再次出現,因為新媒體具備了重復性、實時性、討論性的特點,更加滿足了觀眾對新聞內容了解的需求。在新媒體沒有爆發之前,傳統電視媒體是觀眾了解新聞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對其造成了嚴重的沖擊。為了應對這種沖擊,傳統電視媒體必須重新建立商業模式,開發新節目、新內容必須要首先考慮觀眾的觀看感覺,做到根據觀眾的需求來開發新的節目與內容。
新常態下多媒體的融合已經成為不可扭轉的趨勢,傳統電視媒體應該以觀眾為中心,加大力度建立能夠與觀眾互動溝通的新商業模式,革新自身技術,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大力發展傳統電視媒體,力求在留住原有觀眾的同時又能夠吸引新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