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蘭州交通大學文學與國際漢學院
1995年《點點工作室》節目播出之后,民生節目開始慢慢興起,而《南京零距離》的播出,更是開了民生新聞的先河,該節目一經播出就以高收視率和豐厚的廣告回報引起各方的高度關注,中國電視媒體由此掀起了電視民生新聞的熱潮。到現在,各地方臺也開始紛紛主打民生類節目,像山東電視臺的《民生直通車》、《拉呱》,北京電視臺的《第七日》、《真情》、《幫幫忙》,湖北電視臺的《生活·幫》等。電視民生節目主要突出平民視角、強調人文關懷,由此獲得了大批穩定的收視群體,因此很多節目便打著民生的旗號,吸引受眾的眼球,拉高收視率,卻忘記了節目的本質----為百姓做實事。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提出:印刷術時代步入沒落,而電視時代蒸蒸日上。隨著印刷術影響的減退,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構成公共事務的領域都要改變其內容,并且用最適用于電視的表達方式去重新定義。[1]但我這里想要說的不是電視的娛樂性,而是電視把娛樂本身變成了表現一切的形式和手段。電視使我們和這個世界保持著交流,但在這個過程中,電視一直保持著一成不變的笑臉。我們的問題不在于電視為我們展示具有娛樂性的內容,而在于所有的內容都以娛樂化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我們可以換種說法: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表現形式,不管是什么內容,采取什么視角,電視上的一切都是為了給我們提供娛樂服務。現今的民生節目所給觀眾帶來的,就是以上我說到的娛樂化的信息和內容,用娛樂包裝的方式來表現一些非娛樂題材的新聞消息,他們不再只把重點放在民生上,而是過度使用娛樂元素,脫離了節目本身的性質。
民生節目內容大多取自于民,解民之急,而就是因為內容都是從百姓身上獲取,使得節目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家長里短、鄰里糾紛、雞毛蒜皮的小事,這些瑣碎小事反復頻繁的出現時,人們的新鮮感就會慢慢耗盡,時間久了之后甚至會產生厭煩情緒。民生節目的報道往往止步于表象,缺乏事件的深入調查和了解,致使節目內容負于表面,過于膚淺,缺乏深度,無助于提升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品位。就近幾年的情況看,民生節目的選材越來越狹窄。
民生節目在眾多節目中尚屬新生力量,節目注重的是“民生”二字,為人民解決問題,為百姓生活提供便利是民生節目的主要目的,而娛樂性則是調味劑,在民生節目中不是重頭戲,應分清主次,把握好民生與娛樂的尺度,注重節目的品味和質量。民生節目在幫助百姓解決問題的時候可以適當加入娛樂來調節氣氛,但卻不能忘記,永遠要以民生為主娛樂為輔。當前,不少民生新聞欄目為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收視壓力,挖空心思在選題、表達上迎合觀眾的收視口味,與此同時,一些弊端也逐漸顯露。有人把民生新聞看成“低端產品”,這樣的看法會影響電視民生新聞的整體形象與未來發展。
品牌簡單的講就是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程度,電視欄目品牌作為一個特殊的產品,包含了具體的節目,欄目的名稱包裝以及節目提供給觀眾的附加價值等。欄目品牌的打造對于節目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一檔節目勢必要通過創辦品牌來增加宣傳效果,這對今后節目的發展也是無形的資產。
主持人是節目的靈魂人物,一檔節目的好壞取決于主持人的文化修養和內涵。觀眾會因為喜歡某位主持人而喜愛這個欄目,反之,也會因為厭惡某個主持人而放棄收看這檔節目。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主持人,對于強化電視欄目品牌至關重要。節目主持人是欄目品牌的代言人,是構成品牌的人格化符號,應當作為無形資產加以培育和保護。
如今,電視欄目的宣傳推廣借力新媒體平臺已成為一種全新的推廣手段。一方面,新媒體可以為電視欄目的制作提供全新技術保障,擴大電視欄目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競爭中優勢互補的成效越發得到受眾的喜愛和追捧。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對于新媒體的使用也在逐漸增加,而使用新媒體進行宣傳將會大大增加宣傳的力度,彌補傳統媒體的不足。新媒體的推廣將會形成獨特的品牌效應,吸引更多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