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正聰 中國食品安全報社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信息傳播的速度不斷加快,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里,對新聞的時效性、新穎性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在海量的新聞信息中抓住受眾的眼球是當前新聞工作者關注的焦點。但是,不少新聞為博得關注導致新聞文風出現許多問題,本文就這些問題進行探究,思考推動新聞文風良性變革的有效途徑。
新聞的主要作用是全面準確的傳播信息,新聞工作者采編的新聞內容必須具有一定的可讀性。但是,當前不少記者為了完成版面任務盲目采編,新聞稿件內容空洞、言之無物,通過大唱高調、空話套話堆疊的方式來充填版面。有些記者為了保證自己能完成既定任務會囤積很多新聞素材,一次用一點。有些記者因為采訪工作任務壓力,將尚未被采用的新聞素材留作以后使用,或者是將一些常見的新聞素材反復炒作,以減輕自己的工作負擔,使得新聞信息時效性缺乏,內容言之無物。新聞信息的時效性是非常重要的,這些過期新聞對社會文化傳播和時事傳播是沒有益處的。
當前,不少新聞信息內容在真實性上有所欠缺。有的新聞從業者自己不主動探究而選擇花錢“買新聞”,收到的信息缺乏證據支持,內容的真實性得不到保障。有的記者對收集到的信息不“刨根問底”,片面的根據自己的想法或者是網絡上的一些言論進行報道,常常出現新聞信息與事實不符的情況。甚至,有的記者為了博人眼球、增加新聞點擊率,不惜違背自己的職業道德,撰寫不實報道,嚴重影響了社會風氣。當前,新聞市場競爭激烈,不少新聞媒體為了搶占讀者市場,通過不實渠道尋找新聞點,什么吸引眼球寫什么,社會責任感低,商業化傾向嚴重。虛假新聞的“奪睛”方式嚴重擾亂了新聞市場環境,使新聞的權威性和社會公信力遭到破壞。
新聞的“新”不僅要求內容上的新鮮感,在語言表述上也同樣要有新鮮感,這就要求新聞具有原創性。當前不少新聞工作者慣用平鋪直敘的方式進行內容表述,這使得文章內容缺乏趣味性和新鮮感,還有的新聞大篇幅的“總結陳詞”也使讀者產生審美疲勞。在新聞內容上,很多新聞不接地氣,與群眾生活相脫節,有些記者抱怨跑新聞辛苦,不愿意到基層一線獲取第一手資料,而是選擇在辦公室里“坐等”素材,甚至有的記者干脆在網上收集資料通過內容拼湊的方式完成稿件的寫作,正是這些不負責任的記者的“等、靠、要”心理嚴重敗壞了新聞文風。
優秀的新聞稿件,其內容在文化內涵,政治導向和輿論導向上都需要有較高的要求。文章在思想內涵上要有一定的深度,要體現一定的專業水平,現場的報道取材應當與實時相符,此外文章在語言上要避免口語化,以展現新聞信息的權威性。在采編各種新聞稿件時,針對不同主題的稿件要進行區別對待,特別是涉及大政方針的時政信息要具備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凡是與社會正確輿論導向不符的信息堅決不跟風,必要時應當進行糾正。對于可能引起社會恐慌,導致社會秩序混亂等的信息內容要堅決抵制。新聞從業者不僅要有較強的新聞撰寫方面的專業素養,對社會生活中的現象也要有明銳的觀察力,要能夠從新聞的視角洞察社會現象的本質,挖掘其新聞價值。新聞稿件應當給予社會公眾正確的政治思想和輿論導向,服務和維護好社會的和諧穩定。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公眾的網絡虛擬生活變得越來越豐富,催生出大量的網絡流行語。例如“土豪”“坑爹”等,這些新生網絡詞匯也揭示了當前社會中的一些現象,是與社會公眾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與時俱進的。新聞除了要向公眾傳播重要信息外,在語言風格上也應當要貼近群眾,雖然新聞報道需要具備一定的嚴肅性,但是適當的“幽默”也能夠使新聞信息更加的“接地氣”,更加的接近群眾,只有新聞信息符合大眾的審美需要才能獲得公眾更多的關注。所以,新聞報道應當與社會流行趨勢相契合,適當的引用一些流行語,這不僅增添了文章的一些新鮮感,還有效的調節了新聞的語言風格,當然,一些低俗的網絡流行語是必須要抵制的。文章在用語上要注意取舍,應當根據主題內容選擇恰當的語言風格,實現新聞信息的恰當表達。
新聞工作是服務于社會生活的,大而空的宣傳報道終究會被社會公眾所厭棄。因此,新聞內容必須關注社會民生、貼近群眾生活。新聞工作者在撰寫新聞稿件時應當注意采用群眾視角,只有從社會公眾的視角出發才能引起公眾的共鳴,才能獲得新聞受眾的認同。新聞內容不僅要貼近人們生活,符合生活實際,還要能夠吶喊出百姓的心聲,敢于揭露社會不良風氣。在新聞采編上可以鼓勵群眾投稿,給社會公眾一個表達自己心聲的平臺,這不僅豐富了新聞的素材也使得新聞信息更加的貼近群眾。此外,新聞稿件在組織報道的深度和廣度上也要與社會受眾的群體素質水平相契合,例如針對社會大眾的地方性報刊,重點是關注社會民生,語言風格上應當通俗易懂,能夠被大多數群眾接受,而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如財經新聞等針對專業人士的刊物,應當要體現出信息的專業性,文章的思想內涵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只有符合社會公眾需要的新聞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