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潔 陜西省洛川縣廣播電視臺
當前,我國對廣播電視事業管理是“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的“四級辦”方針。近年來,各縣區廣電臺通過思想引導、政策激勵、制度保障等措施,狠抓對外宣傳工作,不但利用市臺、省臺、中央臺,宣傳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最新成就和典型經驗,擴大了本土的美譽度和影響力,而且以“大外宣”帶動內宣工作,提升了縣區廣播電視臺的節目質量和整體實力。
首先,人力資源不足。縣區廣電臺的工作人員新聞專業人員很少,許多是以前從招工招干的渠道進來的,還有一部分是軍人專業分配或者從其他行業調動過來的,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專業知識缺乏。其次,由于縣區廣電臺平臺小、待遇一般等問題,專業人才向縣委宣傳部門、政府信息網站或其他媒體流失現象嚴重。第三,由于資金短缺,現有的工作人員由于長期缺少專業培訓和學習,新聞敏感性差,表現手法老化、陳舊,浪費了好多題材和機會。第四,觀眾要求高。在遙控板、微信、微博平臺手指輕點的時代,觀眾常拿中央臺、省臺的節目質量要求縣區臺,所以滿意度很難提升。第五,節目質量差,收視率不高,導致廣告收入少,發展經費短缺。
因為“硬幣”正面告訴我們,處于最基層,深深扎根在群眾中的縣區廣電臺,也有不少優勢:與老百姓接觸最多,最接地氣,最容易發現社會生活變化。因此,做鮮活亮麗、充滿生活氣息的民生新聞是縣區廣電臺的強項,也是與中、省、市級媒體競爭的唯一法寶,是上級媒體異非常渴望播出的。用“抓外宣促內宣”的方法,能夠提升縣區電視臺的節目質量和整體實力。陜西省延安市洛川縣廣播電視臺實現了多年穩居延安市外宣排名前三的好成績,同時內宣得到各級領導和廣大觀眾的肯定。
措施一:領導層要充分認識到,內宣和外宣猶如一桿“天秤”的兩端,是相輔相成的。內宣是基礎,外宣是延伸。內宣凝神聚力,鼓舞干勁;外宣擴大影響,樹立形象。記者只有經常參與內宣采訪,才能了解和熟知縣域內的新事物、新情況,在看似枯燥無味的時政新聞、會議報道中發現有價值的外宣線索,進行深入挖掘和采訪。
措施二:因地制宜,合理制定績效考核獎勵制度。設立發稿“排行榜”,鼓勵記者以大視野做外宣,向中省市媒體上傳外宣。豐厚的獎勵,必然激發人人爭當記者,個個采訪外宣的良好氛圍。
措施三:堅持“請進來、走出去”,適時為記者創造“充電”學習、提高業務能力的條件和機會。同時要求記者必須經常性收看、關注中省市新聞節目,以便有針對性送稿,提高稿件的命中率。
措施四:以當地主導產業、重大主題活動為突破口,牢牢吸引外界目光,在此基礎上主動尋求發展機遇。如洛川蘋果的管理技術全國領先,每一個技術創新,必然是為對外宣傳的好題材,也能提高內宣的收視率。
(一)凡是以上級臺的標準制作上送的外宣節目,必然都在本臺播放,有效帶動自辦新聞節目質量的提升。新聞節目時效性更強,信息量更大,關注的對象更廣泛,形式更加靈活多樣,各類題材的新聞風格逐步形成。
(二)在上級媒體的影響下,縣區廣電臺適時創辦立足本土,展現當地產業發展、風土人情、經濟文化特色的節目,給記者、采編人員提供創作和展示的舞臺。特別是新開辦的專題文化欄目《探訪黃土地》和經濟欄目《消費直通車》,參照上級廣電臺采用靈活的節目運營體制準確定位,為縣區電視熒屏增添一股文化清風和靚麗色彩,受到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
(三)連續多年的“抓外宣促內宣”工作,促使許多縣區廣播電視臺的記者已經實現了“三個結合”:外宣發稿與本臺發稿相結合,外宣發稿與節目創優相結合,外宣發稿與業務研究相結合。大家更專業、更自信了,工作也更有成就感了。
(四)連續多年的“抓外宣促內宣”工作,讓縣區新聞工作者通過體驗生活和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新聞工作者才能寫出高質量的調研報告,增強了大局意識,大大提高了記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磨煉了意志,提高了業務技能,同事之間既團結協作,又合理競爭,營造了“比學趕幫超”的濃厚工作氛圍。特別是績效考評制的嚴格推行,打破了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局面,激發了大家干事創業的熱情。
總的來說,“內宣聚能量,外宣樹形象”。外宣上稿是地方臺綜合能力的反映,只要我們堅持不懈,拓展思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外宣工作不但可以借雞下蛋,還可以借力發展,帶動提高內宣工作,提升全臺的節目質量和整體實力,獲得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