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著 湖南衛視
《爸爸去哪兒》是一檔由湖南衛推出的一檔明星親子真人秀節目,雖然這檔節目仿自韓國,但是沒有盲目的模仿,是在借鑒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該檔節目一播出,就收到了廣大觀眾和網民的好評。《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讓觀眾看到了不一樣的節目形態,它不僅將真人秀節目的“真”表現了出來,同時也融合娛樂元素,真正地做到了“真”與“秀”的結合,帶給了觀眾無盡的歡樂。
《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是以明星父子(女)的親情互動為題材,通過鏡頭,將親情真實地展現了出來。而親情又是人們最為關注的一個熱點話題,可以說這種題材具有極高的可觀賞性。如,在節目中,明星父子(女)在戶外尋找食材時,黃多多這名小姑娘非常擔心自己的爸爸,不停的喊爸爸,在聽到爸爸的聲音時,急切地向著出聲地奔跑,該場景將女兒對父親的關心、依賴表現了出來,從而使得節目內容更具看點。另外,《爸爸去哪兒》節目題材內容也避免了單一的親情表達,也有友情、有恬靜的鄉村生活,嚴酷的沙漠考驗,也有充滿刺激的戶外生存活動,他們交錯呈現,既不會使人產生視覺疲勞,同時也能將他們的真實生活呈獻給觀眾。
《爸爸去哪兒》節目采用的是講故事的形式,不需要論點或者一連串的想法。節目組根據節目內容,精選了許多能夠代表當地特色場景、能夠吸引觀眾注意的情節。如,一個沖突、一個懸念等,然后采用敘事的方式進行編排,將故事情節呈獻給觀眾。如,在《爸爸去哪兒》第四季,安吉與小魚兒為了幫助小村小朋友買禮物,摘了許多水果去集市賣,在摘水果的時候,安吉誤認為弟弟拿了自己摘的水果,想打弟弟,而沒有下手,最后將自己的水果給了弟弟,觀眾看到這一幕都表示“安吉真是一個好哥哥”;在路上,小魚兒被玩具店里的玩具給吸引而從大部隊走丟,安吉在發現弟弟走丟拼命地尋找。在陳述這一場景時,用敘述的方式將兩個小朋友的內心更好地表現出來。另外,在敘事時,不是毫無征兆的直接跳躍,而是自然而然地過度,使觀眾獲得了心理和審美上的滿足[1]。
《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是明星父子(女)共同參加,基于小朋友的特點,節目中融入了許多娛樂性元素,主要是體現在游戲活動中。這些游戲活動不僅僅是以娛樂為目的,而且有著一定的教育意義。如,節目中,明星父子(女)所食用的食材需要他們自己去尋找,居住的房子需要通過游戲的形式來決定房子的優先選擇權,以《爸爸去哪兒》第四季中的選房子游戲為例,蔡國慶父子通過游戲后獲得了較差的房子,當慶慶看到自己選的房子后表現的很失落,很不開心,此時,蔡國慶就耐心地對其進行教育。可以說,寓教于樂也是《爸爸去哪兒》這一檔節目的可觀賞點之一,通過游戲的方式,給孩子們一定的教育,使其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爸爸去哪兒》是一檔明星親子戶外真人秀節目,節目組為了給星爸和星娃們提供一個難忘的回憶,安排了專組人員進行外景踩點。基于戶外真人秀節目的特點,節目組選擇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讓明星父子參與體驗[2]。
一檔節目的制作,必然會選擇與之相匹配的節目結構形式,可以說,節目結構形式的好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節目對觀眾的吸引力。對此,一檔電視綜藝節目要想深入人心,就必須擁有一定的結構方式。《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來看,其結構形式就有模仿和嫁接兩種。
湖南臺推出的《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是模仿韓國的《爸爸!我們去哪兒》,從兩檔節目的名稱來看,有著驚人的相似。另外,從節目內容上來看,故事情節、矛盾沖突、背景設置等方面也十分相似。唯一不同的時,《爸爸去哪兒》是在夏天拍攝的,《爸爸!我們去哪兒》是在冬天拍攝的。這種模仿結構一定程度上節約了電視臺節目制作成本,降低了市場風險。湖南臺之所以會模仿這檔節目,就是因為這檔節目在韓國比較火,湖南臺也正是因為抓住了這一契機,借鑒了韓國《爸爸!,我們去哪兒》的成功性,進而取得了成功。
所謂嫁接就是在原有的不同節目形態元素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和優化,衍生出新的形態。在湖南臺推出的《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中,嫁接手法運用的淋漓盡致,它借鑒了電視紀錄片的紀實元素,融入了富有沖突性的情節元素,同時也融入了電視綜藝節目慣用的游戲環節,形成了一檔帶有濃厚生存挑戰類特征的微型連續劇,節目中,將各種能夠表現人物特點、性格的元素較差搭接起來,讓觀眾的心跟著節目內容而上下波動[3]。
《爸爸去哪兒》是一檔由明星父子參加的戶外真人秀節目,由于節目的參與者就是明星,而明星本身就帶著一定的流量,使得節目有著較高的可觀賞性。
據有關調查現實,在家庭教育中,絕大多數父親角色是缺位的。由于父親忙于工作,沒有時間陪同孩子,使得父子關系比較陌生。《爸爸去哪兒》節目之所以備受喜愛,重要原因就是節目立足于“真”,通過鏡頭,將明星父子之間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讓觀眾看到了明星家庭的教育[4]。
《爸爸去哪兒》節目吸引觀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節目具有一定的沖突性,這種沖突性主要表現在人與環境的沖突、人與人的沖突、人與內心的沖突。以人與環境的沖突為例,明星父子的生活環境相對比較優越,而真人秀節目是在戶外拍攝的,父子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加陌生,尤其是孩子,很難適應,在這種陌生、較差的環境下,人物性格也會表現出來,而作為爸爸,在強迫自己適應新環境的同時,還要教導孩子,安慰孩子,使其快速適應環境[5]。
當我們坐在電視機或者借助網絡看到這檔電視綜藝節目時,在這檔借助帶給我們歡樂和教育的同時,同樣也應看到這檔節目潛在的不足。
一是節目存在娛樂淺表化現象。《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中立秀,這種秀的本質就是娛樂性,企圖通過各種游戲來帶給觀眾歡樂。對于成年觀眾而言,他們在觀看節目時,僅僅是把節目中的游戲、事件當作是一個談資,他們扮演的是一個看客,不愿意去深究游戲背后的寓意,當越來越多的觀眾把目光放在娛樂上時,節目主題就會被誤導,進而出現娛樂淺表化。
二是兒童成人化傾向。《爸爸去哪兒》節目存在著兒童成人化的傾向。節目中有許多鏡頭表現出來兒童不應該出現的畫面,兒童本應該表現出童真、童趣,擁有他們自己的世界和一條行為規范,過早地進入成人的世界,并刻意模仿成人說話方式和動作行為會讓孩子失去本應有的童真[6]。
綜上,《爸爸去哪兒》是一檔成功的電視綜藝節目,從題材內容來看,這檔節目使得全社會重新審視孩子的教育問題,使人們深刻認識到父親在孩子教育上的作用。從創意制作來看,《爸爸去哪兒》屬于模仿型節目,仿自國外,但是這種模仿可以節省電視臺前期制作成本。隨著《爸爸去哪兒》的成功播出后,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響應,也相繼出來了一些類似的節目,而電視節目要想經久不衰,應當注重創新,不僅要從內容上做出創新,同時還要從節目形式張進行創新,進而制作出觀眾喜愛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