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青 南京市六合高級中學
應用文寫作以其廣泛的實用性和獨特的專業性備受高校老師的關注。因此,高校應用文的教學不僅要關注寫作理念的傳承,而且應用文的寫作教學還要融入到現實的經濟發展環境之中。正如研究者所說,應用文寫作在告別了純粹創作型寫作氛圍的生存環境,進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的職業道場所需的環境中,扮演著一定程度的職場導引角色。[1]為此,總結應用文寫作的現狀,探討其應對的策略就成了應用文寫作研究的核心議題。
應用文寫作的現狀及對策的研究主要關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目前高校應用文寫作教學的現狀,另一是針對這一現狀及其發展需求而制定的教學對策。高校應用文寫作的教學現狀可以從兩個方面總結;應用文寫作教學對傳統寫作的理論繼承與革新、應用文寫作教學的改革思路與實踐;高校應用文寫作教學的對策主要包括新教學模式的構建、現實需求的引導、專業內容的融入等。下邊就結合這樣的思路,對應用文寫作的現狀及對策的相關問題闡釋如下:
應用文寫作是項傳統的課程,對其現狀的總結涉及到寫作的理論繼承與革新以及教學實踐的改革與實踐。
作為一項教學內容,應用文寫作是傳統文論關注的對象;作為一項課程,它是文秘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因此,無論是從課程的角度講,還是從教學內容的層面上分析,應用文寫作都涉及到理論繼承與創新。
1.寫作理論的繼承與創新
作為寫作教學的具體內容,應用文寫作的教學離不開傳統文藝理論的指導。在《文心雕龍》、《典論·論文》以及《文賦》、后世的儒家思想中,對應用文的寫作都有相關的論述。例如,有研究者在研究了古代文論后,這樣說:“尚用”,亦即重視社會功用,這是應用文的一個本質特征。通過考察應用文的原始發生不難發現,“尚用”對于應用文而言是與生俱來的。[2]從這段引文可知,“尚用”是應用文與其他文體相互區別的一個特征,“尚用”強調的重點在于“用”,即,應用文的實用性。無論是古代的應用文寫作,還是目前高校的應用文教學,我們都應該突出應用文自身的“實用性”。但如何體現這些“實用性”或者說強調應用文“尚用”的特征,卻需要我們對應用文寫作進行創新性思考。
2.課程理論的繼承與創新
在大學的課程體系之中,應用文寫作是以一種課程的方式呈現在師生面前的。作為一種課程,應用文寫作不僅是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還是其普通高校文秘專業課程體系的構成因素。因此,總結應用文寫作的現狀還應該基于課程的視角對其進行分析。因此,在應用文的寫作教學中,有研究者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結合高校應用文教學的尷尬現狀,提出了“從合理調配資源、創新教學方法、夯實師資基礎三方面入手,著力提升應用文寫作教學成效[3]”的建議。從另一個角度分析,這也是在繼承傳統課程理論的基礎上,運用課程資源開發的理念創新應用文寫作教學的嘗試。
應用文寫作教學的改革與實踐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應用文教學在高校的教學實踐,早已表現出一定的模式化傾向。應用文模式化的形成之初,雖然已提升了應用文的教學效果,但模式化的形成也在某種程度上阻礙應用文教學的適應性改變。因此,改革應用文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個迫在眉睫的教學問題。在研究了應用文教學模式之后,有研究者對應用文教學模式改革中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了這樣的思考:應用文教學模式的整體性研究還不多見,缺乏從理論構架、模式設想、實際操作流程、教學內容、教師水平、學習評價等方面進行的完整系統的研究。[4]這也就是說,在應用文教學模式的改革中,我們研究者應該關注引文中所提及的問題。
2.多維化的應用文教學改革
結合現代教學改革理念,嘗試應用文教學的改革。翻轉課堂、微課、慕課都是目前高校教學改革的熱點,運用這些教學改革理論,嘗試應用文教學改革的實踐,這已是應用文教學者的廣泛共識。魯永進的《以“翻轉課堂”理念優化應用文教學模式》就是一篇這樣的研究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認為應用文翻轉課堂教學的實踐可以實現應用文教學中學生被動學習的現狀。再如,還有的研究者把項目教學法運用于自己的應用文教學。在這樣的教學實踐里,項目教學法的參與,不僅改變了應用文教學的思路,而且還拓展了項目教學法的應用范圍。
3.傳統應用文教學思想的挖掘
應用文教學需要改革,但這種改革必須基于一定的教育教學理念的指導,特別是那些有關應用文教學的傳統教育理念,更是我們改革目前應用文教學中必須依賴的理論。因此,有許多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傳統應用文教學的理念及其指導價值進行重新的審視與說明。例如,在《劉半農應用文教學思想及其歷史貢獻》這篇文章中,其作者梁淑輝就對劉半農有關應用文教學的理念進行了詳細地解析,從而為借鑒劉半農的相關論述,改革目前高校應用文教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結合上述對應用文教學現狀的分析,針對應用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確定如下的教學對策:
正如上邊所提及的那樣,應用文教學需要構建一個新的教學模式,但新教學模式的構建卻要依賴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因此,這就會使我們產生一個這樣的意識,即,模式化與去模式化的相互交替才是高校應用文教學的發展歷程。教學模式是對應用文教學實踐的系統性思考,在這種思考的過程中,既不能脫離傳統應用文教學所積累的經驗,又不能不顧及學生對應用文教學的需求。去模式化與構建模式化應該成為應用文教學的研究焦點。
應用文教學是一項以滿足需求為導向的教學實踐。應用文教學的需求一般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社會未來發展的需求。不同的專業具有不同的發展前景,不同的專業也具有不同的發展速度,因此,如何預估專業的未來需求,就成了應用文教學首先要思考的問題。其次,學生的需求。學生的需求是應用文教學的出發點,然而,由于學生寫作基礎的差異,由于學生對其未來職業發展規劃的差異,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應用文學習需求。因此,應用文教學要在滿足學生普遍性需求的基礎上,盡量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再次,滿足應用文教學改革的需要。作為一項具體的教學實踐,應用文教學應該顧及教改的需求。隨著微課的普及,慕課的介入,以及各種教學理念的參與,應用文教學如何參與教育改革,怎么樣參與教學改革,這都需要任課老師結合教育教學改革的需求嘗試自己的應用文教學改革。最后,傳統教育教學資源現代轉化的需求。傳統應用文教學資源的現代轉化是與其他教育教學資源轉化中的一個核心內容,如何在傳統教育教學資源的轉化中提升應用文教學的客觀效果,這既是挖掘傳統應用文理念的前提,也是運用傳統資源改革現代應用文教學的必然結果。因此,應用文教學適應傳統教育教學資源現代轉化的需求也是我們一個必須思考的課題。
專業內容的融入是突出應用文實用性的必然舉措。應用文應該體現出其專業的實用性,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應用文的實用性是其與專業性整合在一起的。這里的專業性既指應用文寫作與其他寫作的不同,也指不同專業所需要的不同類型的應用文。因此,強調應用文的專業性更是改革應用文教學的獨特性的必然之路。對此,有研究者這樣說:教學內容要與專業接軌、與實踐結合,選擇更具實用性的教學方法,對應用文寫作教學進行改革創新,強化其實用性,以便發揮應用文寫作課程應有的作用。[5]仔細分析這段引文可知,“專業內容”的內涵,既要包括專業的現實需求,也要顧及專業未來發展的需求。只有如此,才能使專業內容的融入更具現實的教學意義。
應用文寫作是一個備受研究者關注的話題。為此,本文在總結應用文寫作的現狀基礎上,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應用文寫作教學中新模式構建的對策、現實需求的引導對策以及專業內容融入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