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軍 郭惠玲 東北農業大學 侯鈺瑩 黑龍江大學
“互聯網+”概念的提出,最早是2012年11月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在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的發言中提出,是基于互聯網思維下的一個理念。該理念倡導各領域在互聯網平臺背景下進行跨領域、跨行業適應性發展,并進行實踐成果的擴展,進而推動行業形態進行互動發展和關聯性演變,最終帶動和提升社會各行業、各領域的生命力。眾所周知,當今的行行業業,似乎都與互聯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互聯網本身的“互聯互通”的屬性恰好為行業間搭建了一個“互通有無”平臺。表面上看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相加”后的社會效應卻大大超乎了想象,已經超越了單純的二者相加。在這其中行業間充分利用現代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下的互聯網平臺,催生了傳統行業與互聯網進行深度融合,促成了行業生態的創新性發展。這種模式同時也促進了社會形態的變化和演進。此外各行業、領域在社會資源配置中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化作用和集成效果,將科技進步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社會各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自從2015年03月0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伊始,時至今日,在國家政策的大力引導和支持下,讓我們深深的觸摸到“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拓展發展新空間,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實施科教創新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等等。政策的實施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更大的改變,這便是“互聯網+”時代的理論與現實的定義的種種表象和體現。
隨著“互聯網+”相關理念在各個行業和領域的不斷融合和發展,雖然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但是“互聯網+”被認為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演進,其特征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跨界融合與結構重塑
“+”就是跨界、變革與開放,最終進行融合并重塑。跨界,使創新的基礎就更堅實;融合,群體智能才會實現。跨界與融合必然會導致社會結構、經濟結構、文化結構等一切結構的改造和重塑。
2.創新驅動與開放生態
在資源驅動型增長方面,早期粗放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出現諸多弊端。創新驅動發展愈發被認識到是符合新時代的道路。創新與開放是相互促進的,在“互聯網+”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優化生態,而生態本身亦是開放的。
3.尊重人性與連接一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經濟增長、文化繁榮的最根本的力量是離不開人性光輝的推動,互聯網的力量之強大最根本地也來源于對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對人體驗的敬畏、對人的創造性發揮的重視,而這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得以共識和發展的基礎。
職業素養是一個大眾化,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個體行為的總和構成了自身的職業素養,職業素養是內涵,個體行為是外在表象。
隨著高校教育資源和招生規模的不斷發展和擴大,上大學已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當然每年幾百萬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也已經成為一個相當重要的社會問題,國家也在為此進行著不懈的努力,著手解決這一個難題。但是從相關的數據調查來看,從社會的角度來分析,發現相當一部分企業急于用人卻“招不到合適的人選”。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不難發現這種現象的存在與學生在校期間的職業素養培養不到位,難以滿足企業對相應人才專業技能要求有關。因此,為了及早地培養出既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具有過硬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是高校教育進行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
在“互聯網+”大環境下,高校更無法做到關起門來辦教育。因此,高校、社會、企業應該盡力相互合作,共同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素養。
相比較傳統媒介的傳播特性而言,“互聯網+”環境下,由于網絡傳輸的迅捷性和無處不在的廣域特性,使得信息傳遞和傳播的速度比以往任何媒介都要迅速和廣泛。看似在小范圍的公眾平臺或是自媒體下的“朋友圈”,你的一張圖片、一段話語、亦或是一時興起的心靈感慨,會在不經意間被瞬息傳播、推送。你可能一夜之間成為“網紅”,也可能頃刻間“一損俱損”。作為從事媒介內容生產和傳播的從業者,特別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從業人員,在政治素質和責任意識的培養方面需要更加的堅定和強烈。必須時時謹記,牢牢把握正確的引導方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媒體人是輿論的引導者,是事件的發聲者,在“互聯網+”背景下,人們不難發現信息傳播速度之快,范圍之廣,波及方面之多,無疑不是為電視編導的工作帶來新的挑戰,同時也是對從業者在責任意識把握方面的挑戰。“責任”是社會上每種角色都不可缺失的一種意識,更是作為廣播電視編導這個角色放在首要位置的一個重要因素。
美國最負有盛名的管理學大師托馬斯·彼得斯在其著作《追求卓越》一書中,在談到有關創新的時候,有這樣一句話:“要么創新,要么死亡”。在“互聯網+”這樣的大背景環境下,創新是媒體發展的驅動力,是媒體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保證,也是媒體從業者價值所在更是生命力的所在。
對于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學生來講,培養其具有先進的創作理念和前衛的創新思維,培養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通過這種思維能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產生新穎的、獨到的、有社會意義的思維成果。其次要適應并融入到“互聯網+”大環境的熔爐里,通過創新,實現內容再造,制作出更多有深度、有力度、有溫度的影視節目或精品力作,尋找新的社會興奮點,創造新的受眾依賴視角,提高對社會及用人單位的服務能力。
決定一切事物成功與否的關鍵性因素是態度是否端正,作為新時代的媒體人,在這樣一個前所未有又如此紛繁復雜的,媒介大融合的“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想要有所作為,想要創作出一部好的作品或是一檔好的節目,也許過程中會遇到層層的考驗,各種的挑戰,但是,必須要明確自己的態度,不好高騖遠,不固步自封。
習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了,“媒體融合不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這就說明了在與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在新的“互聯網+”媒體環境下,要作一個有思想有意識,有想法有膽識的電視編導,需要培養具有主動融合的合作態度,要努力的提高自己,在拿出態度的同時,也要保證積極的統一作風,無論是電視的編導,還是新媒體互聯網上的編輯,都是當代的媒體從業人員,都是為每一個受眾提供信息的工作人員,步伐要穩健,作風更要統一。媒體是為受眾服務的,培養具有主動融合的態度和積極的統一作風,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的媒體環境,成長為合格的媒體人。
綜上所述,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時代,各行各業都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改變和更迭,作為媒體從業人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生,需要及時地調整和及早地適應新時代所面臨的挑戰。而作為培養相關人才的院校,一個緊迫的事情就是打破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特別是要加強在“互聯網+”背景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在職業素養方面的培養。培養出既具有堅定政治素質和強烈責任感,能夠主動融合到媒介環境中以積極統一的作風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同時也具備創新思維和先進理念新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