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琦 海南廣播電視總臺
互聯網時代,各電視媒體為在競爭中立于常勝之地,在布局上通過對記者站的最大限度開發和使用,最大程度的占有地方資源,提升觀眾的關注度,爭奪地位的強勢,最大限度發揮全媒體的影響力。這種與目前倡導的“媒體區域化發展戰略”相契合的舉措,蘊含著推動地方發展的深厚潛力。
長期以來,記者站作為本新聞單位同各界保持密切聯系的橋梁與紐帶,是總部為擴大新聞源而派出從事新聞采寫、組稿、通聯的采編機構。但由于記者站的特點,給發展帶來了不少困境。從現狀來看,記者站是電視媒體延伸到各個地方區域的前沿陣地,許多記者站呈現第一個明顯特點是遠,工作中經常會有許多狀況和問題由于各種原因無法向總部做出匯報,需要自主的解決提出決策,所以工作具有相對的獨立自主性,只要對管理和監督有一點疏忽,記者站就容易出于松散的狀態。第二個特點是小,即記者站的人數通常比較少,目前全國省級主流媒體的記者站,人數通常平均為6人,管理成本低下,不過由于缺少人手,地方大的突發事件出現的時候,很難進行全方位的報道。第三個特點是點,局限在當地這個點上,優勢是新聞報道具有區域特點,但宏觀意識不強烈,點多面少是稿件反映出的一個主要特點。第四個特點是雜,記者站需要兼顧宣傳、協調和接待等狀態混亂,繁瑣的事情使記者站在新聞宣傳主業方面影響嚴峻。
除此之外,不少記者站還被打上了深深的行政烙印,在以往這些新聞還可能在電視臺獲得一席空間。但是伴隨著電視新聞不斷的創新和改革,對觀眾實用性大的新聞,才能獲得新聞編輯的寵愛。行業記者站對領導關心的事情很重視,但是對觀眾關心的事情通常不放在心上。
為此記者站要加強觀念的轉化,要與新形勢下電視新聞的發展保持一定的步調,要深入把握觀眾的需求。由此可見,創新、務實的理念對記者站采編人員的業務能力和硬件條件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當前環境下,駐站媒體的加入,無疑對本地媒體帶來了更多壓力,在平時新聞宣傳中,雙方形成激動而熱烈的新聞爭奪戰。但與當地媒體相比,地方記者站的不利條件在于沒有辦法獲得與之相平衡的資源。顯而易見,政府部門對當地得媒體更為“信任”,當地媒體對一手資料的取得更為容易。就比如在兩會等重要活動中,市屬媒體再采訪機會的獲得方面更為豐富,也就得到了更多的新聞原始材料。
當地媒體也在尋求媒體道路的轉型,電視臺的“駐外大軍”就具有被動性了。與新媒體競爭,給記者站的業務能力帶來了更多挑戰。如今的電視新聞注重多樣化的手法。與此同時,衛星直播車、3G 傳輸、移動制作設備被越來越多的應用于生活,使新聞的“保鮮期”越來越短,今天的新聞今天播、正在發生的事件同步看已經成為趨勢,許多情況下,記者站的遲鈍反應成為不良條件。
許多記者站,與媒體的大后方相隔比較遠,這種條件下使得駐站記者缺乏歸屬感、認同感,通常覺得自己與所處單位的聯系不密切。一些記者站辦公環境存在局限性,與當地媒體相較,甚至“寒酸”。部分駐站媒體工作者,與家人過著分居兩地生活使得的人才的流轉具有不確定性。近幾年,不斷出現大學生進入電視臺之后對去地方記者站工作采取拒絕態度。
新聞媒體影響力的體現不能僅僅依靠平日性的新聞播報,必須以時代為背景、以基層為基礎,實行并策劃重大主題宣傳報道活動。策劃執行重大主題宣傳報道活動,地方記者站有觀察、思考的維度大等優點,具體的實行可以在微小的地方入手,報道內容豐富;不利的條件在于缺少人手,以海口記者站為例,一線采編力量一般只有兩人到四人,才能勉強應對日常的采訪,更不要說形式比較大的主題宣傳報道。這種情況下,筆者認為,必須以己為主,多方借力,最大程度激發各方的興趣,一起推動。
目前,很多記者站承擔的主要業務是行政事物。所以面對形式多樣的政務活動,要下功夫發現可利用的新聞和信息,脫離政務活動的圈子進行報道。用能否有新聞價值,能否對觀眾有影響,能否在全省甚至全國有創新等標準作為衡量的標尺,對政務活動進行精準的報道。
作品是根本,內容是優勢,用真實、優質的作品增強自身影響力。客觀與真實是新聞的命脈所在,作品的優質則是地方記者站在當地確立良好形象的至寶。假如一個記者站拿不出好的作品,不僅沒有辦法取得當地的認同,還會損壞所在單位的形象。這就要求駐站記者扎根當地采寫出好作品,主客觀畫面語言、背景效果和同期聲采訪等等綜合運用,在綜合能力提升中,使記者站能夠出電視新聞精品。以獲得海南新聞獎的系列報道《海口“雙創”之變》為例,為了真實呈現海口在“雙創”前后的變化,海口記者站派駐記者探訪了不同身份的市民,拍攝了海口的大街小巷、社區、菜市場等不同場所,真實記錄了“雙創”推進中的出現的矛盾、起伏、進展,展現了“雙創”帶給市民的親民體驗,和市民從抵觸、不理解到主動投入,支持“雙創”的轉變,以及政府部門轉變工作作風,深入實際,科學決策,疏堵結合,堵“臟亂差”疏“民憂”等一系列創新舉措。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只有加強記者站建設,才能達到媒介傳播途徑的多樣化以及資源的整合,因此要推動電視媒介所傳播內容的橫向演變,繼續保持“內容至上”這一有利條件,更加要注意對媒介傳播樣式的多樣化發展,推動傳播信息通道和資源內容的對相性拓展。以海南廣播電視總臺為例,2017年3月22,海南廣播電視總臺西部新聞中心在儋州市成立,形成洋浦、儋州和臨高等海南西部區域新聞采訪報道全覆蓋,助力海南廣電推進“海視合美”戰略和打造南海區域重要新聞輿論中心戰略,同時為海南西部經濟發展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此外,記者站還需要開拓“自己就有”稿件發送平臺,因為新聞報道最終是媒體影響力的反映。然而,就多數地方記者站而言,最現實的場面通常是花費了許多經歷撰寫的稿件,卻由于當天節目的版面缺少等客觀因素而被壓縮選用甚至是沒有辦法播報。長此以往,積極的發揮記者站的工作和媒體在地方的影響程度都特別的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地方記者站完全可以將思路由被動轉為主動,通過互聯網開拓更多的發稿平臺,比如海口記者站,已經與海南網絡廣播電視臺合作,發展出了地方分網,開設海口專欄,分設了龍華、美蘭和瓊山等區域新聞專欄,這些分網就是地方記者站可以充分利用的發稿平臺,此外還有力地支持了旅游衛視、綜合頻道等欄目,形成了全方位報道體系。
此外,還可以利用第三方新聞平臺將出口打通,在傳統的新聞網站之外,地方記者站可以最大程度通過已有的第三方傳播平臺為稿件進行出口的打通。目前,中央電臺駐各地記者站紛紛開設了各自的微信公眾號,除此之外,地方記者站還可以利用“今日頭條”客戶端的“頭條號”、網易新聞的“網易號”拓展本身的發稿平臺。
不僅如此,還要加強溝通,與當地媒體打好交道,借助當地媒體的力量,共享采訪素材,彌補記者站人員不足。駐站媒體要與地方黨委、政府頻繁的進行溝通交流,對當地資源爭取更大的支持,與當地宣傳部門建立常態化的溝通機制。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傳統媒體轉型已經是必然要走的一步大棋。在媒體交流發展的過程中,地方記者站要最大限度的爭取資源,積極讓地方記者站參與融媒體建設中。假如條件可以,甚至可以允許讓地方記者站也著手對自身進行轉型,在新媒體等領域進行嘗試。
在融媒體時代,一方面,傳播信息的方式已經擁有多元化特點,另一方面,多種媒體不單單根據自己的特征,形成了相對獨立的信息手機圈,而且媒體間的信息交流,又使得信息的傳播量劇增。在信息呈爆炸化特征的今天,記者站單單依靠單兵作戰這種傳統式的特征,顯然無法與時代相契合。因此,記者站需要有拓展精神,建立起與各媒體、各單位的合作性聯系,通過內外聯系,信息資源共享,增強新聞影響力。外聯,就是記者站一方面與各種各樣的載體性的媒體、不同行業單位增強合作之間的聯系,組織和參與采訪活動,在活動中互惠共享更多有價值的新聞信息與當地政府、行業單位合作,推出地方特色顯著的專題等。例如去年9月,受強臺風“杜蘇芮”影響,海南省出現一次強風雨過程,造成16個市縣81個鄉鎮18.286萬人受災,海南廣播電視總臺的各地記者站快速采取行動,與臺里的聯動采訪相配合,組成多點采訪陣群,通過最新消息、電話連線等多種形式,以海量的新聞信息在節目中聯合播出,完整地再現了海南人民戰勝災害的精神風貌。
因此,在新時代,面對挑戰,只有尋求創新,增強對記者站人才隊伍的培養及平臺化的建設,人才資源共享、公用資源公用,才能牢牢地抓住機遇,推動記者站的升級畫轉型,增強自身競爭力,提升宣傳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