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宛君 北華大學
農業推廣過程中,不同的農民會有不同的心理狀態。在心理活動前形成的心理準備狀態會對之后同樣的心理活動有決定作用和定向趨勢。在這個活動過程中會表現出人的心理特征,我們把這些特征分為:從眾心理、守舊心理、求穩渴望心理、趨避沖突心理。這些心理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農業推廣活動。
在不了解事物的情況下,跟隨潮流往往讓人覺得是安全的,所以生活中大多數人容易跟隨大眾。農民也是這樣,共同活動有助于他們建立心理上的安全感。農民相對與其他群體來說,缺少在農村以外社會的生活適應能力,不善于從環境中挑選關鍵的正確信息,并拒絕不符合心理傾向的錯誤信息。農民對于農業推廣是不了解的,極易受到他人暗示,且這種暗示相互影響。農民之間想法的一致度很高,經常同意同一觀點或做出相同舉動的人很多,加上一些不確定的信息,使群體對個人產生很大影響,個人很容易采取從眾態度。
歷經千年封建社會的變遷,中國農業形成了用以往的經驗進行勞作的習慣。不愿意接受新事物,難于創新。在看過其他人之后,特別是如果他們使用某項技術取得很好的效果,農民將持續應用這項技術并長久保持不變。對于沒見過的、沒使用過的技術就不相信,即使是聽說過也并不十分愿意使用。農民群體對別人的意見多數只會在別人實踐并成功后,才會采納。很多情況使農民大多不會放棄舊經驗和舊方法。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民看到科學技術的力量,他們也想改變自己原有的生產生活現狀。紛紛開始參加各種農業培訓班,收集和購買技術資料,農民愿意投入到科學的推廣中。然而,大多數農民仍然使用他們承包的土地作為生存的基礎,極端自然氣候變化無常,單薄的經濟實力和市場風險等因素,農民害怕花費金錢和物力之后無法獲得想要的成效。因此,他們很怕新的推廣活動會失敗影響自己原先的生活,所以農民在看到推廣真正有實效才愿意采納。增加產量的效果顯著,但成本高且風險高,他們都不愿意去實行。這種心理影響了農業的推廣活動。
農民群眾對新的農業技術一般會產生兩種心態,一種是對效益的渴望,一種是對風險的擔憂。這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趨避沖突心理。在一方面,對新技術能帶來經濟效益有一種渴求;另一方面,小農守舊心理禁錮了他們的思想,讓他們跳不出以往的限制,又對科學技術產生懷疑,不愿意接受新技術。他們既積極主動,又消極被動,在抉擇的時候很容易又選擇用傳統的農業方法。
農民受到的教育以及教育程度會影響農民的心理。根據目前的農村人口的素質表現,首先應加強對農民的教育,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加強農業技術的培訓,鼓勵引導廣大農民學習科技,逐步提高農民科技富農的意識,解放封閉自守的心態。其次,提高推廣人員的專業素養。他們擁有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應該能夠充分的解答和解決農民生產中的問題,并幫助農民學習使用新的農業生產技術。生產經營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協助解決,并且通過解讀政策,調整其生產經營活動,使他們對新技術充滿信心,讓搖擺不定的矛盾心理逐漸淡化,最終消失。
由于農民存在從眾的心理,所以農民從周圍人學到的東西比推廣人員傳授的東西多。培養模范農戶,以最直觀的方式向農民展示農業科技成果。要了解農民的需要,有規劃的、有側重點地設立示范戶和科技示范基地。為農民樹立典型,讓他們親眼所見,親身體驗的去學習,從而引導農民主動采納新技術,轉變經營方式。讓各類農業生產典型去培訓農民,農民們看到成功的案例獲得豐厚的收益就會效仿。
根據農民關注利益的心理特點,在開展農業推廣活動時,有必要計算活動所需的成本,勞動投入和產出效益給農民,使農民了解該活動的效益情況。在此基礎上宣傳,農民會更愿意接受,效果也會增加。為了削弱農民怕受損失而不愿接受農業科技的心理障礙,可以將農戶和農業推廣部門的責權相結合,使雙方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在生產前,對市場進行全面調查以及相關預測,為農民提供更加精確的信息服務與技術準備;產后利用單獨經營或聯合經營的方式,提供農業生產副產品的購買、加工、儲存、銷售等服務,有效減輕農民的后方憂患。
農業推廣人員的推廣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要靈活多變,對癥下藥。和農民群眾打成一片,用不同的方式引導不同心理狀態的農民,從而改變其行為。面對思想保守的農民,可以利用周邊的人的成功來改變他們對農業生產的刻板印象,逐步提高他們對新技術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將科技成果與農業生產相結合,才能使農民轉變思想,接受農業推廣,積極主動地接納新技術進行農業生產,獲取經濟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