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澍 四川工商學院外語系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劇,近年社會對日語人才的需求量顯著增長。在此情形下,“專業課+日語課”的學科教學方式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眾所周知,中國學生對于日語學習較為普遍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認知誤區,而這種認知對于二外日語教學方式的推廣起到了明顯的負面影響。在此背景下,如何帶領二外日語學生了解認知誤區的存在形式以及產生原因,并運用正確的理念進行相應的引導,是當前需要思考的現實問題。
中日之間的關系直接決定著以經濟文化為主的各種往來行為。當前各學者普遍認為,對中日政府關系進行研究應以1998年為主要分水嶺。這年中,胡錦濤副主席和江澤民主席先后對日進行了國事訪問。與日本天皇明仁會晤、與時任內閣總理大臣的小淵惠三進行深切會談,在以中日關系為主的相關問題上達成了一致共識。此次國事訪問促使了《中日聯合宣言》的發布,為中日關系的良性發展奠定了基礎。之后,中日之間的貿易數額獲得了極大幅度的增長。20世紀,中日關系又產生了漣漪。拋開經濟,中日兩國之間的政治沖突不斷呈現,領土問題、教科書問題等,對于兩國關系都帶來了負面的影響,使中日兩國在政治上呈現較為冰冷的狀態。這種“政冷經熱”是中日關系的顯著寫照。
正是上述種種原因,讓廣大學生對于日語學習產生了一定誤解,直至2006年中日關系才首次破冰。從安倍首相的“破冰之旅”到溫家寶總理的“融冰之旅”,再到福田首相的“迎春之旅”,胡錦濤主席的“暖春之旅”,習近平主席2017年會見安倍首相便指出,中日是近鄰,也是亞洲和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日關系穩定發展符合雙方利益,對地區和世界具有重要影響。中日雙方加深了了解和友誼,共創中日互惠關系全面發展的新局面足以說明兩國領導人對中日關系的重視。
眾所周知,日本當年所犯戰爭罪行給全世界尤其中國人民的傷害是巨大的,其罪行罄竹難書。這就讓二外日語學生首先在思想和精神上產生了抵觸,近年日本的軍國主義抬頭也是其原因之一。這都是學生對日語學習所產生認識誤區的政治問題(包括釣魚島事件、參拜靖國神社、和平憲法修改)嚴重侵害了我國主權、世界和平等問題,激起了我國人民強烈反對。我國內地同時也展開了游行和相應的抵制活動。此事件打破了中日之間的友好往來,兩國的關系降至冰點。
不過2014年初,日本的日中經濟協會派出了200人的團體對我國進行訪問,其主要目的就是想對中日關系進行緩和。隨后的APEC峰會,安倍首相也表達日本對和平的愿望。其后日本的民間團體和相關學者進行了多次訪華行動,也充分說明中日關系還是朝著良性方向發展的。
當前,日語學無所用誤區論在國人中蔓延。相關理論依據大致幾點。其一是日語學習后的使用途徑無非是進入日企或從事相關的日語教育。而中日兩國的企業文化不盡相同,女性職員可從事崗位較少且中國人在其難有上升空間。其二是外貿日語的學習起點低,且日語中包含大量漢字,國人大多能明白一二。其三是若想在日本進行留學深造所花費的時間和金錢讓其望而卻步。
這些看似現實且極有意義的理論存在很大程度的謬論色彩。像供職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日的各種往來也日益加劇,無論是經濟上的還是文化上的,兩國之間的交流都需要依靠熟練掌握兩國語言的相關人士來進行專業性的輔助。通過各大門戶網站的招聘板塊的瀏覽便可了解,相關企業對于日語熟練掌握的人員的需求一直處于一種供不應求的狀態。另外正是日語的學習起點低,中國人學習起日語可謂輕松便利,因為兩國一衣帶水,文化相通。(注:日語文字及文化起源中國)對于留學覺得預科費時也略顯牽強。預科這一概念其實在很多發達歐美國家早已實施,并被認證是有效的一種留學方式。
中日之間的政治問題以及日語的學習價值問題是困擾著學生的比較顯著的問題,只有走出自己的認知誤區,并充分的認識到日語學習的必要性和該項技能的實用價值,才能對日語學習起到較為積極的驅使作用。我們要告訴學生,前車之鑒,后事之師。痛苦的往事不要沉溺,快樂的境界也勿需貪念,因為這一切都會過去。學習日語不是忘記歷史,背叛祖宗,反而是尊重歷史更是為了兩國人民利益的共同發展所需,我們要肩負責任,牢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