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 嘉興學院
所謂“生產性保護”,就是在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傳承性的基礎上,通過流通、銷售、生產等,將其轉化為產品,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
《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0號文件):“拓展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利用途徑,促進文化遺產資源在與產業和市場的結合中實現傳承和可持續發展,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新產品,實現文化價值與實用價值的有機統一”。可見,符合時代需求的創新產品對浙江景寧畬族服飾的意義所在。但僅僅依靠某一個體或某一組織機構的力量是很難實現的,該項工作需要匯集多方力量共同參與,針對浙江景寧畬族服飾發展現狀,提出如下生產性保護建議。
以畬女鳳凰裝為例,鳳凰形象為畬族人所崇拜,認為鳳凰能帶給人們以祥瑞。其服飾圖案、銀飾佩件、色彩搭配、衣身結構、彩帶飄飄等都可為現代服裝設計提供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在浙江景寧,曾經面向全國舉辦過具有畬族意蘊的全國服裝設計大賽,但這只能提出一種理念,且遠離市場。在當地,可設點進行現代時尚畬韻服飾研發及生產,讓更多的時尚人群所接受,也可向海外推廣,讓非遺穿在身上是最完美的繼承和發揚,也是現代人最美好的接受方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一途徑可以實現。
畬女服飾上刺繡紋樣隨處可見,如領面、袖子、門襟、肚兜、圍裙、鞋飾、帽子、荷包等,花紋題材多為生活中常見的鳥類及花朵,諸如鳳凰、喜鵲、牡丹、桃花、梅花、蓮花、蘭花等,另有柳條、萬字、浮龍、云朵等。這些刺繡紋樣具有鮮明的浙江山區畬民特色。
將畬族的刺繡圖案直接或間接地融入到現代服裝設計中,既具有民族特色,同時也具有國際時尚性。從服飾風格上看,不僅限于時尚休閑類,較為正式的服飾也可運用開發,如剪裁合體的旗袍,繡以淳樸靈秀的畬鄉蘭花;日前流行的破洞牛仔褲,配以數碼印花工藝的畬族喜鵲圖案的T恤都會為整體服飾形象增色不少。
一部電視劇或廣告片的宣傳力度在網絡時代的今天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張曼玉穿著旗袍出演電影《花樣年華》,23件旗袍每一件都有不同的花色,性感而嫵媚,一部電影就這樣迅速引領了時尚。2006年,《喬家大院》的熱播使山西祁縣迅速成為熱門旅游勝地。甚至在國內掀起了“中國游山西,山西看喬家”的旅游熱潮;去迪士尼樂園游玩時,會不由自主地被其配套紀念品所吸引,玩具、書包、服飾等都成了游玩計劃之外的必要的消費內容。消費者的計劃內消費甚至無法與計劃外消費來得快,很多人會因為臨時的喜歡及感興趣而沖動消費。因此,畬族服飾的衍生產品需要尋找藝術的突破口,通過藝術的手段去激發消費者對該產品的興趣。只有傳播才會讓更多的人熟知,只有傳播才能刺激消費,也只有傳播才能夠保證民俗遺產代代相傳。
畬女服飾形象鮮活,具有浙江山區少數民族特色,可將其形象制作成旅游紀念品,可大可小,可立體,也可平面,材質和形式也可多種多樣。既可是全套畬族服飾的女娃形象,也可是微繪畫至蠶繭、銀杏葉等當地特色物產上進行創作,裝裱成精美的、便于攜帶的紀念品。旅游者來到畬鄉,根據自身喜好,選擇購買富有畬鄉特色的旅游產品帶回,既是對旅游的記憶,也是非遺傳播的途徑,同時,也發展了當地旅游業,帶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首先,畬族彩帶創新研發:畬族彩帶的制作工藝精湛,是本民族公認的定情信物,代表的是畬族女性的心靈手巧。在旅游產品中可以將此工藝進行推廣,衍生出除彩帶之外的裝飾品、日用品、玩具、學習用品等。
其次,畬族刺繡創新研發:畬族刺繡技藝精湛,紋樣豐富多彩,除現代服裝的應用外,還可充分應用于佩飾、首飾、掛件、背包、鞋飾、錢包、杯墊、靠墊、文具、玩具等。
將畬族服飾技藝進行有效發揚,將衍生出非常多的服飾品及旅游產品,不但具有廣泛市場,且對當地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大有益處,更有助于畬族服飾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
總之,生產性保護是一種“活態傳承”,而浙江景寧畬女服飾作為一種傳統工藝與技術,融入服裝、旅游產品設計及產業理念,將促進非遺傳承及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