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北京 100024)
采訪在這一節目中的占比非常關鍵,先來分析電視訪談節目采訪的特征。電視訪談節目的類別非常多,比如人物訪談、事件訪談等等,在這里就不具體分析了,從電視訪談節目整體出發直接分析其中的采訪的特征。
任何類型的節目,主持人都是節目的關鍵一環,在訪談節目中更是如此,因而分析探討其在此節目類型中的具體定位和角色顯得尤為必要。
相比起其他類型的采訪而言,電視訪談節目的主持人是這種節目的核心,在一些街頭或者其他形式的采訪過程中,采訪者的個人色彩不必如此鮮明,但是在電視訪談節目中,主持人本身就是一張名片、一個品牌,不同的節目、不同的主持人,在采訪的準備、采訪的發問、話輪的轉換,以及呈現給觀眾的重點都是截然不同的。
主持人的外在形象與內在精神氣質是節目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是訪談節目的核心,我們耳熟能詳的訪談節目有《魯豫有約》《實話實說》等,都有著截然不同的節目風格,可以說是不同的主持人、不同的自我定位、不同的外形氣質就會造就不同的訪談節目。如若訪談節目的主持人沒有認清自己的內在氣質,“硬拗造型”,就會貽笑大方,節目的風格與定位也會驢唇不對馬嘴。
如前文所提,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的個性特征十分鮮明,如若自身定位偏差,給受眾的直觀感受就是,主持人在說教嘉賓,交流方式的不平等,直接影響節目的效果和預期。除了心態和交流方式的平等之外,在著裝和禮儀上,不要給嘉賓造成太大的疏離感,不僅是肉眼可見空間上的距離感還有心理情感的距離是否都恰當得體。
有的訪談節目為了節目的熱度,想方設法制造嘉賓與主持人的沖突點、矛盾點,其實已經偏離了訪談本身的意義。另外,主持人前期的準備工作沒有做得很充分的,對于受訪嘉賓的性格脾氣、背景不甚了解,也會造成不對等,尤其是在做人物訪談上,主持人不知所云,受訪嘉賓會非常不舒服,認知不在同一程度的兩個人肯定不會出現較好的交流過程,節目效果更無從談起。
電視訪談節目不是你問我答,提前背好答案、照本宣科,當然,首先承認采訪提綱是為了更好地呈現節目效果以及整體節目的策劃與構架,但是受眾們的心理預期還是期待更多真實性的東西,更多現場實時思想火花的碰撞。
其實,這就要談到真實性和表演性兩者的辯證關系,我們幾乎沒有見過直播形式的電視訪談節目,在別的節目類型中可能會存在短小的采訪片段,這種情況不在我們研究的范圍之內。為什么訪談節目幾乎沒有直播的形式呢?我粗淺地認為,基本上正常的人與人的交流談話都是漸入佳境的,最開始彼此不熟識的兩個人都是寒暄,很少有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的訪談,如若主持人太直接,可能會使得受訪嘉賓不適應甚至反感。訪談節目是以真實性為主、表演性為輔,不能否認表演性的重要作用,往往過于真實的東西,人們是不太容易接受的。
熟悉電視節目制作的人都知道,從前期的選題到整體節目環節策劃,如果主持人不是承擔類似制片人的角色的話,前期節目進程的把控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在節目的行進過程中,這個談話進程的重擔就義不容辭地落在了主持人的肩上,從何談起、每個話題的時間分配、話題的深度追蹤都是主持人的職責,不能在談話過程中被嘉賓牽著鼻子走,這就本末倒置、貽笑大方了。
雖然會有前期已經準備好的訪談提綱,但是訪談節目的大忌就是“照本宣科”,作為受眾而言我們希望看到主持人和受訪嘉賓之間真正交流起來,你來我往,隨機應變的情況,思維的激蕩,兩個人內心世界的交流,但是主持人不能只是沉浸在交流之中,要清醒地認識到節目的進程,才能保證節目的順利推進。
其實不管受訪的嘉賓是否為大家所熟知,新的節目新的主題,要呈現給大家至少某一方面是創新點,主持人如何介紹受訪者,如何在引導受訪嘉賓回答的同時,滿足受眾對于受訪者事跡了解等等的需求,是每一位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的必修課,應該透徹參悟,而不是千人一面。
主持人在受眾心里是已經熟悉的人,相反嘉賓可能之前通過各種途徑已經有了大致印象,但并不深入,受眾的心理預期是希望更深入地去了解受訪嘉賓,希求主持人能問出他們內心中的問題,因此前期準備的民意調查總歸是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任何節目,除了脫口秀節目之外,尤其是訪談節目中,不是主持人個人的炫技場,把握話語主動不代表掌握話語數量的多寡,有些不必要的話太多,沒有邏輯沒有重點,看似節目很圓滿,實則經不起推敲。主持人漫無目的為了說而說,沒有技術含量。收放自如,隨機應變方為正道。
傾聽也是主持人特別是訪談主持人的必修課,只能先學會聽對方的話語,才能更好地挖掘嘉賓內心,讓嘉賓更立體地更豐滿地展現在受眾面前。傾聽是主持人能力的一種體現,那種只說不聽,說完所有臺本上的詞就算完成任務的心理必須摒除。
咄咄逼人式、居高臨下式是某些不稱職的主持人的“慣用手法”,受訪嘉賓本身如果不是從事影視相關的職業,對于在鏡頭前話筒前說話本身內心就會有所恐懼和緊張,主持人就需要循序漸進地引導,慢慢放下戒備敞開心扉,才能達到訪談的目的,不然就是滿屏的尷尬。
不能推己及人的主持人,受訪嘉賓和受眾是難以接受的,在內心會出現排斥,節目效果不盡如人意,嘉賓和主持人會形成難以消除的尷尬。
一些浮于表面的問題沒有深度,大家沒有必要非得花時間看電視訪談節目才能知道,上網搜索,一查便知。這要求電視訪談節目需要有獨特性和無可替代性,能夠讓受眾在節目中攫取到精神層面的精華。這需要主持人從語言和非語言符號中散發出人文關懷的魅力。
何謂“人文關懷”呢,很多人都會認為這個理論所包含的內在含義過于繁復,其實不然,人文關懷體現在方方面面,極易被人忽略掉,而恰恰是在細節當中才能見真知。哪怕是節目進程中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都會讓受訪嘉賓內心溫暖。
以上就是對于電視訪談節目的一些淺顯的拙見,從電視訪談節目的特征說起,最終把重點落在了訪談節目主持人自身上來。央視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曾有句名言“沒有不會回答問題的采訪對象,只有不會提問的記者”,所以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的主持藝術是需要不斷精進的。作為主持人自身而言,我們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更好地融入節目當中,把握住節目的定位以及風格。訪談是一種藝術,而不是技術,需要在不斷實踐當中積攢經驗、摸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