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吉昌
(山西省環境應急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4)
山西省作為煤炭資源富集區,近年來,隨著煤化工產業的蓬勃發展和打造煤化工產業基地戰略的積極推進,省內各地掀起了建設煤化工園區的熱潮??焖侔l展起來的化工園區,在承接產業轉移、實現工業集約化、推進山西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化工園區的環境風險比單個企業要高得多,在化工產業聚集與園區化迅速發展的趨勢下,化工園區已成為國內突發環境事件的多發地[1]。當單個化工企業發生重大事故時,在單個企業的環境風險防控設施無法控制污染的情形下,整個化工園區的環境風險防控和公共應急設施可以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從根本上提高對環境風險的控制能力。但是,化工園區一旦發生事故,極易引發連鎖效應,帶來嚴重次生環境污染。因此,化工園區的環境風險防控也要比單個企業的環境風險防控復雜得多[2-3],化工園區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與單個企業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既有共性也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在分析山西省化工園區環境風險防控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山西省化工園區環境風險防控建設的對策,為有效提高園區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能力與新形勢下化工園區的健康發展提供思路和依據。
山西省化工園區建設起步晚、發展快、數量多、規模小,存在較多不足。
1) 規劃不當,影響了化工園區健康發展。
目前,許多化工園區基本上是依托城市建設在城鎮市區附近,給城市的長遠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在產業布局上,部分園區建立時未完全按產業類別分區建設,不同性質項目彼此相鄰,在生產中相互影響,交叉污染,隨著入園項目增多,對園區環境質量帶來越來越多的不利影響。
2) 專職環保機構和專職環保人員配備不足。
許多化工園區未設立專職環保機構,專職環保人員數量不足,大大降低了園區環境管理水平,造成化工園區中化工企業一直處于環境管理不完善的狀態。
在發生重大事故狀態下,單個化工企業的環境風險防控設施可能無法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因此開展化工園區環境風險防控建設十分緊迫。但是,目前山西化工園區環境風險防控還不完善,主要存在問題有以下四個方面。
1) 環境風險應急管理體系不完善。
大多數化工園區沒有建立完善的環境風險應急管理體系,沒有設立專門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構[4]。
2) 未建立完善的水環境風險三級防控。
按照山西省環境保護廳《山西省化工(含煤化工)、醫藥行業企業和工業園區水環境風險防控體系建設工作方案》(晉環發[2015]134號),化工園區初步制定了水環境風險防控,但大多數化工園區尚未建立完善的水環境風險三級防控?;@區水環境風險防控普遍存在的不足有:企業雨污未完全分流、一些企業利用污水處理設施構筑物作為改造的事故應急池、事故池容量不足;化工園區無專用事故池;化工園區周邊水系應急截斷閘門、閥門等管控設施尚未設置。
3) 雨排水系統環境風險防范措施存在隱患。
雨排水系統是化工園區重要的基礎設施,但是大多化工園區雨排水口未設置攔截、收集和監控設施,發生事故時污水也極容易通過雨排水系統進入外環境。尤其是在園區雨排口較多的情況下,雨排水系統給園區的環境風險防范帶來很大的隱患。
4) 應急物資不完善。
造成突發環境事件污染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應急物資調用不及時,突發環境事件得不到及時妥善處置而引發的[5]。多數化工園區在應急物資儲備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在園區層面未能結合園區內企業環境風險實際,建立針對性的應急物資儲備;未能對分布在各化工企業的應急物資進行統一調度管理,建立應急物資儲備信息庫平臺;也沒有建立園區層面的環境應急常用物資跨區域就近采購、調用信息數據庫。突發環境事件發生時,化工園區很難迅速調集現場應急處置需要的應急物資與裝備。
鑒于大多數園區沒有建立完善的環境風險應急管理體系,沒有設立專門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構,建立完善的環境風險防控管理體系對提升化工園區環境風險防控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為了及時發現和減少園區內突發環境事件的潛在危害,園區首先必須建立環境風險事故管理體系,成立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中心,為化工園區項目的順利發展“保駕護航”。
建成后的園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中心不但能夠為化工區提供環境突發事件的響應和應急,還能提供消防、環境保護、化學事故救援、防災減災和搜救等專業化支持服務,而且還能以此為依托,建立起化工園區重大環境風險源、危險源監控系統,工業區內的全部重大環境風險源、危險源都將納入監控范圍,一旦有突發事件,監控中心將根據掌握的數據及現場材料,隨時調度園區內企業的資源對突發事件進行積極響應,采用積極有效地措施。
第二,結合化工園區化工企業性質與環境風險源,開展針對化工園區突發環境事件的風險評估,制定園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要求化工園區各企業依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辦法》等制度,制定操作性和實施性較強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與管理制度,明確企業環境風險防控職責。
第三,要積極組織園區層面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知識定期培訓和定期演練。
化工園區內企業一般都有較多的危險化學品,一旦發生突發事件流散到廠區外必將造成重大的環境污染事故,針對化工園區水環境風險控制的特點,建立完善的“化工園區三級防控”的分級治理防控。該防控的設置能夠確保事故狀態下的事故廢水、區初期雨水等全部處于受控狀態,實現對水環境源頭、過程和終端的預防和控制,不對園區外界環境造成污染。
1) 完善一級防控措施。完善園區企業裝置圍堰、裝置區隔油池、罐區防火堤等一級防控措施。實現裝置區和罐區的初期雨水、地面沖洗水能夠與后期雨水分開,做到全面收集和處理。
針對企業的具體裝置圍堰不足的情況完善圍堰建設,一旦出現液體泄漏,通過圍堰將其攔住。補全事故水和雨水閥門,確保圍堰內排水通過事故水水和雨水切換閥實現靈活切換,正常情況下事故水排入事故水池,雨水排入雨水系統。
檢查圍堰的容積,確保圍堰的容積應不小于該區域內最大裝置物料全部泄漏時的泄漏量。
2) 完善二級防控措施。完善園區企業應急事故池、初期雨水收集池等應急設施,控制和防止突發事件時事故水流出企業廠區,實現應急情況下儲存事故水、消防水、初期雨水的目的。
事故從車間蔓延到廠區時,啟動二級防控措施,迅速切斷事故排水的直接外排途徑,將事故水、消防水以及泄漏物料排入事故水池,待事故處理完畢后,分批進行處理。檢查閥門控制狀態,完善管理制度,確保在正常狀態下,罐區和裝置區圍堰雨水管線閥門處于關閉狀態,通往事故池閥門處于開啟狀態。
消防污水的水量變化較大,其水量與火災燃燒程度密切相關。為此足夠容積的事故水池至關重要,但事故池過大,勢必增加投資,過小又不能滿足突發事件應急要求,合理確定事故應急池的容積是完善二級防控措施的關鍵。
檢查事故應急池的進水方式,進水應為自流式,同時關注事故應急池建在地面以上還是地面以下,地面以上的事故池事件狀態下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出現這些問題必須立即整改。事故應急池“一池多用”或“他池替用”的情況也是影響二級防控措施效果的關鍵,通過整改達到專池專用。
3) 完善三級防控措施。
三級防控措施是應對企業防范能力不足從而導致事故廢水存在外溢出廠界風險的現場應急處理措施,可以作為事故狀態下的暫存與控制措施,將泄漏物和事故水控制在化工園區范圍內,避免泄漏物和事故廢水進入外環境水體造成突發環境事件。
根據園區內企業布局園區特點,綜合考慮四種措施。一是設置園區內的事故水池,將外溢出企業的污染物控制在園區內的事故池中,這是在園區內泄漏污水進入水體前建設的終端事故水池。二是依據企業間應急聯動的原則將單一化工企業事故水池與園區內其他化工企業事故水池相連,實現事故水池共享和應急聯動,加強企業應對泄漏物和事故廢水外溢的應急能力。三是將企業事故池與化工園區事故應急池連通,既增強企業事故廢水的防范能力,又防止污水在園區內失控排放。四是企業可開發利用廠區外界的灘涂地、池塘等天然屏障,極端水環境事故狀態下使其具備事故緩沖池的功能,防止事故廢水進入環境敏感區。
針對化工園區內雨排水系統的現狀,在化工園區層面對現有雨排水系統進行完善與優化。
在化工園區的層面,高起點規劃管理園區的雨排水系統,在園區的雨水外排口增設監測設施及攔截導排設施,防止事故廢水通過雨排水系統進入外部水環境。在雨水外排口增設雨水監控設施,外排的雨水經過監測、檢驗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后外排。保證園區的雨排水管網與生產廢水管網、生活污水管網不發生聯通現象。
增強雨水外排口的監測、檢驗監管的力度,將化工園區雨水外排口列入日常的監測管理計劃,增設在線監控設施、視頻監控設施、流量計量設施及自動控制設施,并與屬地環保局實現網絡聯通。定期對環境應急設施進行維護和應急管理人員進行培訓,責任人保證在發生泄漏時事故閥處于開啟狀態,下雨時及時開啟雨水閥,管理好初期雨水與后期雨水,雨停時及時關閉雨水閥,發生事故時使事故水池、初期雨水收集池、事故閥、雨水閥都能起到應有的作用,避免泄漏物、事故廢水外排造成突發環境事件。
對于化工園區,突發環境事件的誘因主要有生產事故、園區內交通運輸事故、違法排污和自然災害等原因。對于不同起因的突發環境事件應儲備不同的應急物資。對于不同生產工藝的企業也儲備適合自己工藝特點應急的物資,園區可根據《全國環保部門環境應急能力建設標準》、《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技術規范》等要求,同時結合園區企業自身的工藝特點及在突發環境事件處置中的定位,配備園區所需物資。
為及時、主動、有效地處置各類可能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按照處置突發環境事件的緊急情況,把應急物資可分為一般級、嚴重級和緊急級。
對于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物資來說,配備重點可以是處理突發環境事件所需要的設施、設備以及相關物資,主要為污染處置類、檢測儀器類、個人防護類、交通通訊器材類和生活保障類等。
化工園區作為園區突發環境事件的應對主體,要加強園區層面的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并且建設園區內各企業應急物資的信息庫和調用信息平臺,核心是構建統一的應急物資裝備信息獲取與調用平臺。同時,還可以探索采取企業、園區、政府、社會相結合的立體模式。
山西省是一個煤炭大省,發展煤化工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在化工園區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突出的環境問題。通過完善化工園區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和防控設施,能促使化工園區的健康發展。
化工園區的環境風險管理與單個企業的風險管理既有共性也有很大的不同。通過建設完善的園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體系,科學合理建設園區和企業事故應急設施,確保三級防控系統的各項設施始終處于完好狀態,儲備充足的應急物資和建設應急物資調用信息庫,可以有效提高園區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推動化工園區向更環保、更高效方向發展,實現化工園區的可持續發展,為保障山西省生態環境安全,為構建生態文明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周寧,袁雄軍,劉晅亞.化工園區風險管理與事故應急輔助決策技術[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15:1-18.
[2] 陳金思,汪向陽,周基建,等.基于化工企業環境風險防控體系的設計[J].環境工程(增刊),2015(33):699-702.
[3] 李眾煌,李偉藝,蘇植銳,等.化工園區水環境風險公共應急設施布局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5,40(7):68-70.
[4] 黃寶.化工園區環境風險防控體系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7(2):270-273.
[5] 張曉勇,毛朔焱,李程,等.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物資儲備建設初探[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16,34(10):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