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穎,覃蓉軍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旅游與資源環境學院,貴州 都勻 558000)
土地利用隨著人類的出現而產生,并隨著人類社會生產的發展而不斷演進和變化[1]。土地利用變化往往體現了人地之間能否和諧共處,區域經濟發展要以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為重要支撐[2]。本文對黔南州土地利用變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相關性進行研究,分析黔南州土地利用變化的原因,并通過調整土地利用方式,促使黔南州土地的合理利用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從而為其今后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黔南州)位于貴州省中南部,東與黔東南州相連,西與安順市、黔西南州接壤,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毗鄰,北靠省會貴陽市。地處東經106°12′~108°18′,北緯25°4′~27°29′,全州南北長249.5 km,東西寬207.6 km,總面積為26197 km2,下轄10縣2市,州府坐落在都勻市。黔南州常住人口約323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人口密度123人/km2。州內以鐵路和國道線為主構成了較為便利的交通路網。交通建設近幾年來發展較快,于2015年實現縣縣通高速,且區位優勢逐漸顯著。
根據黔南州土地變更調查數據結果統計,2014年黔南州土地總面積為2 619 498.32 hm2,土地利用結構如表1所示。具體情況為:農用地2 324 596.33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88.74%,以耕地、林地和其他農用地為主,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18.35%、56.19%和25.46%,體現黔南州以大農村、大農業為主的特點;建設用地為113 392.68hm2,占土地總面積的4.33%,以城鎮及工礦用地為主,占土地總面積的2.19%;未利用地為181 509.31hm2,占土地總面積的6.93%,以田坎、裸地為主,占土地總面積的4.64%、2.29%。

表1 2014年黔南州土地利用現狀
由圖1可以看出,2005-2014年,黔南州土地利用變化整體表現出農用地面積在2008-2009年中有短暫趨升后減少、建設用地面積逐年增加和未利用地逐年減少的態勢。城市的發展與建設主要以犧牲農用地為代價,這與國內其他大中城市建設用地擴張方式較為一致[3]。

圖1 黔南州2005-2014土地利用變化情況
將黔南州2005-2014年土地變更數據分為2005-2008年、2008-2012年、2012-2014年三個階段。利用單一土地利用類型動態度統計分析土地利用數量變化,也符合圖1的變化特征。
在三個時間段內,各種土地利用類型中耕地和未利用地基本呈減少趨勢,城鎮居民及工礦用地基本呈增加趨勢。這反映出黔南州的建設用地不斷擴張、農用地減少的狀況。

表2 黔南州2005-2014年單一土地利用類型動態度
建立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擬合系統,分析土地利用與區域經濟之間的關系。本文在探討其相關性的過程中,因為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的面積比例大,變化程度也大,故而對這兩者進行重點分析。對于農用地,筆者重點分析了耕地變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
耕地面積的變化對經濟發展的直接貢獻主要表現在GDP增長方面。2005-2014年,黔南州耕地面積的顯著變化與全州GDP增長之間有一定的相關關系,如圖2所示。
由圖2可知,2005-2014年黔南州耕地面積與GDP總量之間具有負相關關系,相關系數R2=0.846 3,其中y表示耕地面積,x為GDP總量。
研究表明,在黔南州社會經濟發展大環境下,經濟的快速增長勢必使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并且減少的趨勢將越來越顯著。
在相關農業政策的科學實施以及農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下,第一產業產值的增加與耕地面積的相關性不斷變化。

圖2 2005-2014年黔南州耕地面積與GDP總量相關分析

圖3 2005-2014年黔南州耕地面積與第一產業產值相關關系
研究表明,2005-2014年黔南州耕地面積與第一產業產值呈現負相關關系,相關系數R2=0.802 1(圖3),其中y表示耕地面積變化,x為一產業產值。
今后第一產業產值受到耕地面積變化的影響會越來越小。從另外一個角度可以看出,黔南州政府對農業結構的大力調整和出臺的相關惠農政策得到有效落實。
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對建設用地的需求離不開土地的有效供給,因此,特選取了地區生產總值、二三產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以及社會固定投資總額在時間上的變化為其驅動因子,建立相關關系模型,最終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目前,黔南州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建設用地的需求量將大大增加。

圖4 2005-2014年黔南州建設用地面積與GDP總量相關關系
相關分析和統計分析模型如圖4所示,其中,y表示建設用地面積,x為GDP總量。根據2005-2014年黔南州建設用地面積與GDP總量的相關分析,黔南州生產總值與建設用地面積變化呈高度正相關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相關性不斷增強。
隨著黔南州二、三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發展在土地利用空間結構演變中成為主要驅動力之一。

圖5 2005-2014年黔南州建設用地面積與二、三產業產值相關關系
統計分析模型如圖5所示,其中,y為建設用地面積,x為第二、第三產業產值。其相關系數R2=0.941 8,表現出兩者之間具有極強的正相關關系。2005-2014年黔南州建設用地面積與二、三產業產值顯示,黔南州建設用地面積隨二、三產業產值增長而增長。
固定資產投資作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源動力,歷來是國家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理論分析認為,當固定資產資金的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其對建設用地增量的需求必然顯化,且表現為增量資金與增量建設用地之間的相關關系。

圖6 2005-2014年黔南州建設用地面積與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相關關系
研究表明,黔南州2005-2014年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與建設用地變化有著密切的關聯,兩者之間呈高度正相關,其相關系數為R2=0.928 5,達到顯著相關水平,其中y表示建設用地面積,x社會為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固定資產投資每增加1億元,建設用地增加65 819 hm2,黔南州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和建設用地增長趨勢相同,但建設用地增長速度小于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速度,尤其在近幾年來表現較為突出。隨著黔南州建設用地面積的增加,一系列的產業園、工業園區項目等得以逐步落戶,以此吸引更多的外資項目。
近年來,黔南州以堅持工業強州,壯大經濟總量為目標,使得建設用地的需求進一步增加。
研究表明,2005-2014年黔南州建設用地面積與工業增加值呈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R2=0.857 5,達到顯著水平。其中y表示建設用地面積,x為工業增加值。其中,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在2009-2014年期間增長迅速,說明建設用地的投資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而使土地資源趨于集約化。

圖7 2005-2014年黔南州建設用地面積與工業增加值相關關系
耕地與全州生產總值、第一產業增加值呈負相關關系,即比較收益的存在,促使耕地向高經濟收益地類轉化,相應提高了總經濟收益,這也是黔南州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建設用地面積與全州生產總值、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工業增加值、第二和第三產業產增加值呈正相關,尤其是建設用地與二、三產業增加值和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相關性最為顯著,達到極顯著水平,表明此地類增長是黔南州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目前,黔南州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和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建設用地規模、數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變化趨勢在較短時間內很難改變。因此,在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忽視耕地面積無限制地減少和建設用地規模、數量無限制地增加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兩者之間有一定的內在變化規律,存在一定的彈性限度。
為了實現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筆者認為,黔南州應建立耕地保護機制,確保耕地占補平衡;提高土地集約度,發揮土地與經濟發展效益;合理規劃土地用途與經濟發展策略;健全土地利用市場機制,同時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
1 王萬茂.土地資源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駱東奇,姜 文,周心琴,等.重慶市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耦合關系分析[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7,24(4):67-71.
3 鄧楚雄,謝炳庚,吳永興,等.長沙市土地利用與經濟協調發展定量評價[J].經濟地理,2008,(4):15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