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翀
(鄭州電視臺,河南 鄭州 450000)
科學技術的飛速變革助推了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而國民經濟的增長讓人民的生活質量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二十一世紀以來,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電視新聞行業較之前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在傳播方式還是新聞內容上,都適應著時代的變化而做出變革。在當今互聯網時代,各種新時代媒體層出不窮,以往人民依靠報紙刊物、廣播、電視獲取新聞的方式逐漸被以手機移動客戶端為代表的獲取方式取代,這無疑狠狠地沖擊著電視新聞行業,為其延續傳統發展模式增添了許多障礙。面對種類越來越多的新時代媒體,他們對我國電視新聞行業產生了哪些影響,又是如何在融媒體時代下變革和創新電視新聞工作,是本文探討的主題,也是身為電視新聞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所謂“融媒體”,即“多種媒體融合”,既有傳統媒體中的電視、紙媒、廣播等元素,又新增了移動客戶端、視頻等新興媒體,這些新聞媒體以多種組合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發展趨勢。這種說法最早是由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普爾提出的“媒介融合”。我國電視新聞行業在2014年有了最早的“融媒體”意識,“媒體融合”也成為了該行業探討的熱門話題。“媒介融合”與“媒體融合”各有側重點:“媒介融合”的主體以新興媒體為主,而“媒體融合”是“主流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更側重于傳統媒體是主導者,因此,這兩個不同的概念在做研究時如果不加以區分,會影響融合的方向和方式。
融媒體電視新聞的信息來源更為廣泛,新聞的獲取渠道一改以往民眾提供新聞線索和新聞采編小組、記者走出去的拍攝方式,在新聞事件發生現場的民眾會第一時間將新聞通過網絡發散出去,其時效和內容甚至比新聞媒體的報道更為及時和豐富。因此,融媒體時代的電視新聞行業不再為新聞信息來源煩惱,民眾可以為他們提供多種多樣的新聞信息,大大提高了新聞生產的效率。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的電視新聞內容不僅因為其獲取來源的渠道增多而變得更豐富,還因為涉及的信息更廣泛而具有包容性,內容深度的增加滿足了現代人對于信息的需求,讓人們的日常生活越發離不開電視新聞。
電視新聞行業一向以時效性為工作首要原則,而融媒體在時效性上具有很大的優勢。過去人們依靠報紙電視等媒介獲取新聞信息時,已經經過了電視新聞者的采訪、選題、編輯、發布等過程,雖然新聞資料相對較新,但也抵不上互聯網終端即時傳播即時接收的新聞獲取方式。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在互聯網高速發展時期,滿足了人們對電視新聞內容和時效的需求。以當前最為民眾廣泛使用的網絡直播平臺為例,它興起于2016年,主要以游戲直播、電視直播、新聞直播等內容為主,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社交方式,網絡直播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相互交流的需要。因此,眾多新聞節目紛紛開發手機軟件和直播平臺,以實現手機和電視的聯動。可見,融媒體時代的電視新聞媒體需要依靠拓展諸多新媒體平臺來豐富傳播方式。
在過去電視新聞行業的互動方面,與觀眾的交流往往被局限于電話和訪談形式,交互性非常單一。融媒體時代下的電視新聞傳播方式在互聯網終端的依托下得到了極大加強,觀眾可以通過直播平臺發送即時評論或與直播人員交流互動,亦可通過下載移動客戶端的方式隨時關注新聞動態,對新聞內容進行留言和評價。電視新聞的交互渠道拓寬,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電視新聞的發展。
互聯網是當代產業發展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促進產業發展和轉型的思維引領陣地。眾所周知,“互聯網思維”已經成為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的推進路徑之一,“互聯網思維”都包含哪些方面、如何以“互聯網思維”為思想引領促進融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行業的發展,需要從思維轉變、開放“選題平臺”發展方面入手。首先,思維轉變就是要將傳統紙質媒體“內容為主”的傳播模式變為“用戶體驗為主”的傳播理念,通過設置信息互動、交換、反饋等機制來達到增強交互性。互聯網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電視新聞行業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催生了人們對信息的個性化定制,實現了新聞內容產品的營銷。電視新聞行業定位目標客戶,洞察客戶心理,推出需求內容,加上融媒體傳播的渠道優勢,實現“速度+深度”的改變。
電視新聞行業從業者每天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討論選題中度過的,這種新聞生產范式限制了民眾參與度,也降低了工作效率。當前,有不少電視新聞媒體嘗試用“眾包新聞”的機制,但除了重大政治類選題從中收益外,其他題材的報道卻收效甚微。新型主流媒體必須承認公眾想成為故事的貢獻者的需求,通過開放“選題平臺”來實現選題的“熱點化”,相信這種全新的參與方式能實現新聞產品的大范圍推廣。當然,即使開放“選題平臺”,海量聚集的新聞信息也需要專業媒體人進行甄別和選擇,最大限度地避免虛假新聞的出現。
技術革命下的融媒體,可以將重點放在移動閱讀場景的新聞產品創作和移動視覺場景下的短視頻創作領域。也就是說,打造新型主流媒體要以移動互聯網化為技術依托,按照信息移動化的傳播規律創造集交互性、傳播力于一體的、擁有移動“場景思維”的新聞產品,例如“滂湃新聞”在大閱兵前推出的名為“國之利器”的H5產品,全方位、立體式地浸入場景,為用戶帶來了不一樣的新聞體驗。
短視頻新聞創作不僅具有移動化、社交化、碎片化等傳播特點,還因其低流量、動態化和擁有畫面感而更具吸引力。短視頻新聞站點的建立是融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行業做的新嘗試,通過適應用戶快速閱讀產品的消費習慣來刷新視頻點擊量,從而成功搶占新聞占有量和聚集用戶。這種適合于自身新媒體時代的媒介表達范式被《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等老牌紙媒推廣應用,也正成為我國電視新聞行業改革的方向之一。
傳統媒體在制度壁壘的制約下想要成功轉型,必須突破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制約,建立現代企業的新制度,制定符合市場化運營的新機制。首先,引進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確定傳媒企業法人地位,理清產權關系,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能清晰、合理、科學地界定媒體的主體責任,會根本性地改變和提升行業輿論引導力和影響力。其次,完善與現代企業制度相匹配的管理機制、人才引進機制、評價機制等,提升員工工作積極性,提高媒體的運作效率。再次,改革企業控股和參股方式,開展多元資本運營,有助于融媒體時代下的電視新聞行業健全技術層面的創新激勵機制,增強市場競爭力,保持產業經營活力。最后,培育一批新時代的從業者,打造與時代價值相適應的傳媒企業家是推進新聞行業發展的重要手段。行業內部培訓、思想引領、集團觀念轉型、打造公關團隊、開發技術團隊等,都是開展電視新聞行業創新發展的核心主體,行業需要這樣一批經營創新能力、技術操作能力、公關應對能力和危機處理能力出眾的人才。
技術創新是時代進步的標志,也是改革發展的驅動力,因為技術創新,互聯網惠及全球人們的生活和各行各業的發展;因為技術創新,我國的電視新聞行業走上了改革創新的道路。中國傳媒業在融媒體迅速發展和擴張的時代,必須正視當下,尋找契機和突破口,調整自己的運作方式,并在嚴峻的競爭壓力下等待突出重圍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