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冬雪,舒 川
(1.閩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福建漳州 363000;2.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江西南昌 330013)
國際適應體育發展的歷史悠久,已形成比較成熟的理論體系。在國際體育科學和教育理事會編寫的《體育科學指南》一書中,已將適應體育與運動心理學、運動醫學等并列為成熟的學科[1]。我國適應體育經過近20年的發展,得到了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但由于適應體育涉及和涵蓋的范圍廣泛,需要整合多學科知識。適應體育領域的術語表述有適應體育、殘疾人體育、特殊體育等。我國學者盧雁[2]認為適應體育領域存在術語表述不一、概念混雜、內涵外延界定不統一等問題,建議統一概念,以符合國際慣例和我國實踐的需要。郝傳萍[3]認為適應體育受到了更多關注并受到日益重視,適應體育研究理論初步形成,需要加強學科理論及內涵的研究,對使用的概念進行進一步的討論與統一。吳雪萍[4]對我國適應體育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認為該領域核心研究群體已初步形成,但存在規模小、合作密度低等問題。為進一步完善我國適應體育的理論體系,展望我國適應體育學科的未來發展方向,需對適應體育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范疇、基本任務和學科定位等基本理論問題進行梳理,以促進我國適應體育理論研究的規范和拓寬。
經醫學階段、運動醫學階段、矯正體育階段再到適應體育階段,與適應體育領域有關的專門實踐活動在美國已經歷了100多年的歷史。隨著國內外實踐活動的豐富和認識的發展,人們逐步采用適應體育這一術語表述,并試圖對適應體育進行解釋和完善。
1952年,美國第一次采用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這一術語,并將適應體育定義為:針對那些無法安全或成功參與普通體育教育課程的學生的興趣、能力和局限而設計與改編的多樣化計劃。其內容是非限制性的、發展性的游戲、運動和韻律活動[2]。國際適應體育聯合會前主席、美國著名的適應體育專家Claudine Sherrill將適應體育定義為:由改善心理動作問題以個人達成其成就目標與自我實現,并建立積極、主動、健康的生活狀態[5]。國際體育科學和教育理事會2002年出版的體育科學指南將適應體育解釋為:一個應用廣泛的、包括跨學科區域的專門知識和技術術語,涵蓋體育教育、休閑娛樂、舞蹈、運動以及受損個體的適應和修復[1]。我國學者盧雁將適應體育定義為:基于促進個體與生態環境的互動,以改善生活質量為目的,以身體、心理、智力發生障礙的人為主體,其實踐領域涉及適應體育教育、適應休閑娛樂、適應運動競賽和適應運動康復[2]。
分析上述定義,結合國內外體育活動和適應體育活動實踐,本文認為可以將適應體育作如下定義:有特殊適應需要的人為了達到個體與環境的最佳適應狀態而進行的身體活動。
適應體育是體育實踐活動領域的一個分支。按照從事體育活動的對象,可分為從事體育活動的普通人群和從事體育活動的有特殊適應需要的人群兩大類,其中,有特殊適應需要的人群從事的體育活動為適應體育。另外,由于從事適應體育人群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可按照身心障礙的不同屬性進一步分為:聾人、盲人、肢殘、智障等多個子類。按照從事體育活動的不同形態,可將體育分為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有特殊適應需要的人群進行身體活動,也可按照從事體育活動的不同形態分為適應競技體育、適應學校體育和適應社會體育。適應體育所涉及的范疇相比殘疾人體育、特殊體育更為廣泛,不僅包括三種形態的身體活動,還強調了涵蓋人的整個生命歷程的體育活動。適應體育強調個體與環境的互動,其最主要目的是改善心理動作以達成個人成就目標和自我實現。
適應體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已有3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醫學階段、運動醫學階段、矯正體育階段再到適應體育階段的發展,其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成果頗豐,國際適應體育已經逐步步入了規范化發展的平臺,成為了一門成熟的體育學科。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成立了本國的適應體育聯合會,培養了適應體育學位的專門人才,出臺了適應體育從業的國家標準,創辦了適應體育學術刊物,并積極開展各級各類的適應體育學術交流。目前,國際適應體育聯合會已經在全世界各個地區建立了適應體育聯合會的分會,并舉辦了各層次的系列學術會議,其中,兩年一次的國際最高級別的適應體育學術會議已經舉辦了近20屆。另外,發展中國家適應體育理論與實踐活動也在積極開展,印度于2011年舉辦了第18屆國際適應體育科學大會。
我國適應體育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歷程。目前,在我國適應體育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教育公平極為關注的大背景下,與我國社會發展不適應和不協調的問題得到進一步的關注,其中,身心障礙人群的社會適應與融合問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我國目前適應體育學科的發展還沒有形成較為完備的理論體系,雖然有一定的研究群體,但存在規模小、合作密度低等問題[5]。同時,適應體育的實踐還處于初級階段,有必要加強對適應體育的研究。展望我國未來適應體育的發展,適應體育領域的理論與實踐體系將被體育科學各個分支學科容納,作為增補領域進行研究。同時,適應體育學科將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逐步走入我們的視線。另外,適應體育本土化的研究和實踐較為匱乏[6]。
關于適應體育學科建設的基本理論問題亟待進行研究和探討。眾所周知,每門學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
馬維平[7]從特殊體育與相關學科的關系、研究的基本條件、研究的內容三方面對特殊體育學科進行了闡述,認為特殊體育學科與體育社會學、體育理論、生物學科、特殊教育學、殘疾人心理學等學科有密切的聯系。
確定適應體育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疇,首先要明確“科學”“學科”的基本概念。第六版《辭海》對科學和學科作了定義:科學指根據實驗和邏輯推理求得統一、確實的客觀規律和真理;學科指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分支。分析“科學”與“學科”的定義,可知體育科學與各個體育學科的關系,即各個體育學科是體育科學的一定領域或分支。隨著現代科學向多學科綜合整合的發展,體育科學成為一門多學科多領域交叉的綜合性科學。適應體育是體育科學知識體系群的一個分支。可將適應體育學科的研究對象確定為有特殊適應需要的人進行身體活動的本質和規律。適應體育學科涵蓋了適應競技體育、適應學校體育和適應社會體育三種適應體育形態。
一門學科的基本任務主要是解決該門學科在理論與實踐上存在的基本問題,適應體育作為一門學科也不例外,其基本任務是要解決有特殊適應需要的人群進行身體活動時在理論與實踐上存在的基本問題。因此,適應體育學的基本任務就是揭示有特殊需要的人群從事身體活動的原理和方法,以使個體達到與環境的最佳適應狀態。
適應體育的對象是按照從事身體活動的人群的特殊性進行分類的,適應體育學科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一直以來,體育科學體系的構建均將有特殊適應需要的人群排除在外。展望適應體育學科的未來建設,適應體育學科應同體育教育訓練學、運動訓練學、民族傳統體育學等一樣,定位于體育學一級學科下的一門獨立的二級學科。
3.1.1 在交叉學科視野下開展適應體育學的學科建設工作
適應體育涉及特殊人群,離不開多學科的交叉與合作。在一些發達國家,適應體育學學科已經發展成為相對成熟的、綜合性的學科。在我國適應體育學學科建設實踐中,學科知識體系的建構、學科結構的優化和劃分等實踐活動必須在交叉學科的視野下開展。
3.1.2 使高等體育院校和特殊教育學院成為適應體育學學科發展的重要基地
適應體育學學科交叉發展離不開其外部的發展環境和內部的動力系統。高等體育院校和特殊教育學院等高校具有現代大學的資源優勢和制度保障,可為適應體育學學科交叉發展提供良好的整合平臺,這些學校將成為適應體育學學科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基地。
3.1.3 加快適應體育服務機構建設,打造專業的適應體育社會指導隊伍
各級各類政府應加快適應體育服務機構建設,加強適應體育社會指導隊伍建設,建立分級分類培訓的長效機制,培養一批有適應體育專業能力的社會服務指導員,可通過對現有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繼續教育,將適應體育學相關課程作為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必修必選課程,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與此同時,應擴大志愿者隊伍,招募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和社區民眾,通過短期集中培訓,使其勝任適應體育的社會服務工作。
我國適應體育學科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研究對象和范疇不明晰,核心概念尚未確立,研究的熱點領域尚未劃分。現階段我國各師范類大學的特殊教育學院、體育專業院校以及相關科研機構中成立專門的分支機構和培養專業的適應體育人才的機構較少,人才培養的途徑還有待規范。
未來適應體育學科應建立起自身的理論體系,以有特殊適應需要的人為研究對象,涵蓋的范疇包括適應競技體育、適應學校體育和適應社會體育三種適應體育形態,以揭示有特殊需要人群科學有效地從事身體活動的原理和方法,使個體達到與環境的最佳適應狀態為主要任務,定位于體育學一級學科下的一門獨立的二級學科,并逐漸確立適應體育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應加強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改善人才培養體系,積極探索適應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途徑,為我國適應體育學科的繁榮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