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 丹
(鐵嶺市博物館,遼寧鐵嶺 112000)
博物館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其基本職能包括收藏、研究和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博物館的職能正在被日益更新,發揮其教育功能已然成為博物館的首要任務。時下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實現,主要通過陣地式展覽、臨時展覽和流動展覽等形式來完成。流動博物館正是在傳統博物館基礎上延生出來的新型教育模式。流動博物館以其內容簡明扼要、展覽規模短小精悍、展覽手段輕便等諸多優點,逐漸成為對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地方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載體,同時也是滿足偏遠地區民眾求知渴望的一種有效方式。以往,博物館多以固定的永久性陳列和各種臨時展覽吸引觀眾,實現其宣傳教育功能。而今,這種變被動為主動的流動展覽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博物館服務領域狹窄的不足,使得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得到進一步的完善與拓展。
據有關資料記載,20世紀50年代,流動博物館的雛形就已經在中華大地上萌芽。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建國之初,國民經濟剛剛恢復,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迫切需要得到提升。當時擁有6億人口的泱泱大國,所擁有的博物館數量卻不過屈屈50。20世紀60年代,為了響應“每一座城市都要建設一座博物館”的號召,東北地區率先模仿前蘇聯的先進經驗,在國內舉辦流動展覽,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隨后南方幾家博物館也紛紛效尤,開始在各個地區舉辦不同類型的流動展覽。至此,博物館已經開始以流動展覽的形式走進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開啟了流動博物館對社會大眾的宣傳教育功能。直至21世紀,經過少數大型博物館試點實踐后,國內大中小型城市的博物館陸續將以車船為載體的流動展覽方式作為主流,這種以公益性文化為主體的流動博物館開始走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例如2010年,四川博物院建立大篷車流動展覽,它是由四輛廂式大篷車、較低級文物實物、精品文物展板、高端文物復制仿品、文物鑒定專家、講解員和志愿者組成,其主要陣地為邊遠山區、革命老區、學校、礦區和軍營等。2014年,內蒙古博物院歷時三年打造的全國第一輛全數字化、高集成的流動博物館巡展車投入使用,通過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相結合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地再現了文物的原貌。內蒙古博物院社會教育部教育員紅格爾表示:“數字流動博物館的使用,最大的意義就是走入基層,走到老百姓的身邊,讓群眾能夠足不出戶就感受到這種先進文化的傳播形式,將博物館搬到千家萬戶。”由此可見,流動博物館是21世紀博物館事業發展到新時期延伸出來的一種新型的公共文化事業平臺,流動博物館以其方便快捷、流動性更強、覆蓋面更廣、展出形式豐富多樣等特點迎來了它的繁榮時代。
近年來,隨著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的廣泛開展,博物館以其獨特的固有資源和教育優勢,成為人民大眾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科普文化研究基地。作為教育的載體,博物館的教育形式多種多樣,其中以流動博物館的發展空間最具前瞻性、有效性和普遍性。英國博物館學家格林黑爾認為,博物館本身就是一個教育機構,博物館的所有活動都具有教育的目的。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厚重的歷史遺存,蘊含著千千萬萬炎黃子孫的智慧結晶,而博物館所陳列的藏品恰恰是見證這一切的真實所在。正是因為它特殊的“權威性”,尤其是在中國日益崛起,共筑中國夢的新形勢下,博物館已不再是曾經簡單的公共服務場所,而是用真實的歷史遺存,承載起弘揚家國情懷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的宣傳使命。在這樣一種新形勢下,流動博物館以簡單扼要、靈活多變的形式活躍于社區、部隊、學校、機關以及偏遠山區,成為民眾教育的常設教育模式。流動博物館的這種教育更加側重于“人”的教育,從根本上觸動著民眾的思想、觀念及行為,影響著民眾去構建一個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廣闊時空,從而找到共同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自信心。
所謂流動博物館的科學教育,它是以全體青少年為主體,以學校教育為主陣地,以自然科學學科教育為主要內容,以實物標本展示等多種形式走進校園,以期使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科學方法,體驗科學探究,養成科學精神,全面培養和提高科學素養的教育。眾所周知,博物館作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擁有豐富的藏品標本資源,同時權威的專家、學者對于展品認識的準確性和透徹性不容置疑。流動博物館擁有專業的創作團隊,能夠制作出針對于青少年群體的系列完整的科學教育普及內容。因此,流動博物館是青少年進行科學實踐的重要形式。當然,除了面向青少年群體以外,流動博物館的科普教育同樣會走進普通民眾的生活,通過培養其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而增強其感觀認識,吸引廣大民眾進一步進行科學探索。此外,博物館所收藏的科學文獻資料也會以流動宣傳展板或傳單發放的形式走進民眾生活,以實現流動博物館的科學教育功能,并進一步豐富流動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博物館教育在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特別是在青少年教育陣地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諸多亮點和成績,成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學校是一個組織機構,是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系統教育活動的機構。相應來說,學校教育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來承擔的,是一種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具有一整套完整的課程設計和評價機制。博物館的教育目標和學校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博物館教育具有傳統學校教育無法比擬的天然優勢和特點。首先,學校教育與流動博物館教育所依托的形式不同,以書本為中心的“填鴨式”的學校教育,雖然是知識傳授最為直接的方式,但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方面卻略顯欠缺。而流動博物館卻恰好在這方面彌補了傳統學校教育的不足。形形色色的真實物件是流動博物館教育的基礎,可以更為直觀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進而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其次,在傳統學校教育中,教師扮演的是傳道、解惑的角色,而流動博物館的教育團隊扮演的則是學生的啟發者、協作者和推動者。流動博物館展覽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引導孩子將問題深入化,以啟發學生自發找尋事物的發展規律,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意義上塑造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再次,在所屬關系上,對于學生而言,與學校教師相比流動博物館的教育宣教者更具隨意性,在相對自由的角色關系中,更有益于學生思維的拓展與創造性水平的激發。最后,流動博物館的教育形式更為多樣化,較之傳統學校教育更具靈活性與生動性。例如,流動展板、流動文物實物、流動講座以及流動影像等,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樂于接受的教育方式。
流動博物館的功能必須隨著社會的進步及社會需求的變化而不斷豐富和發展。建設一支過硬的社會教育團隊是保障流動博物館能夠做出豐富多彩的社會教育活動的重要保障。對服務于流動博物館的社會教育開發人員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強各地區博物館之間的交流與學習,并量體裁衣地定制出適合大眾品味的服務形式和展覽內容。觀眾職業的不同、年齡的差異、文化程度的高低都會導致其接受和理解程度的偏差,這就需要團隊成員不斷地在實踐中考察、分析、研究、反思、決斷,并最終將流動博物館的教育功能顯性化、成熟化、正規化,以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流動博物館的社會教育活動。團隊理念的創新不僅能夠為廣大受眾帶去更加多樣、貼心的科普資源和歷史知識,同時也能夠促進博物館社教團隊工作能力的提升和博物館自身的良性發展,增進館際交流,達到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目的。
本著“以人為本”的初衷,進一步提升博物館的傳統教育理念,讓固有的展覽陳列內容和藏品活起來,充分結合本館資源,科研成果及社會焦點問題進行試探性融合,制作出具有鮮明特點的群眾性、普及性的活動內容,采取多種講解手段進行現場互動,也可以請專家學者進行答疑解問,以便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流動博物館在與學校、社區、研究所、青少年教育活動中心以及其它社會機構合作時,可以形成教育資源共享,建構多元化的教育服務體系。例如,這些機構的專家、研學者、志愿者等都能為博物館教育項目的實施提供幫助,最大程度地促進流動博物館宣傳能力和教育功能成熟化,并最終建立一個完善、立體、互動的博物館教育服務體系,從而充分發揮流動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總而言之,流動博物館正以自身獨特的優越性發揮并完善著其宣傳教育功能。博物館以其特殊的固有資源,權威的歷史傳承,靈活的流動服務,通過“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漸漸被社會民眾所認可。在高速發展的社會浪潮中,流動博物館要想更好地發揮文化傳播功能與社會教育功能,在工作方法上還有待進一步探究和改進,以創作出更加貼近大眾生活的文化產品和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服務于民眾生活,更充分地發揮流動博物館在社會教育方面的效用,迸發出鮮活的生命力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