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震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5)
工具痕跡是作案人使用工具破壞客體,客體因受力引起的變形,工具痕跡的表現形式有線條痕跡和凹陷痕跡。工具痕跡檢驗是公安工作的一部分,通過工具痕跡的檢驗,可以推斷出犯罪嫌疑人的人身特點、工具種類及作案手法,從而為案件偵破提供方向、為串并案件提供依據、為案件審理提供物證。
我國是較早對工具痕跡研究和使用的國家,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秦簡·封診式》記載自戰國開始,我國在案件中就對指紋、足跡、工具痕跡和其他痕跡尋找,同時根據痕跡形狀分析作案工具。工具痕跡的研究在唐宋時期達到鼎盛,《洗冤集錄》中記載刀具致人死亡的案件中,在尸檢的時候對傷口形態分析,對刀具上附著物檢驗。南宋鄭克所著的《折獄龜鑒》中有根據工具痕跡的位置和形狀,分析是左手還是右手持械。明清時期由于統治階級矛盾愈加嚴重,在刑事技術方面的研究幾乎沒有進步。在新中國成立前,馮文堯在《刑事警察科學知識全書》對工具痕跡進行了分類,是歷史記載我國最早對工具痕跡進行分類研究。新中國成立后,為維護社會穩定,黨和政府注重公安事業的發展。總結前人的經驗,學習前蘇聯犯罪對策的知識體系,我國的刑事技術進入全面發展建設階段。工具痕跡檢驗的發展是在近20年發生了巨大的飛躍,對工具痕跡進行了系統的分類及定性研究,利用現場的痕跡推斷工具,在定量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發展。對于工具痕跡的檢驗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理論體系,并且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近十年,計算機以及網絡的迅猛發展,工具痕跡的研究重心在自動識別檢驗和工具樣本數據庫的建立上。
目前,工具痕跡在案件中的出現率很高,據統計工具痕跡的出現率在80%以上,甚至要比指紋和足跡高,但其利用率很低。工具痕跡出現這樣情況的原因首先是案件的偵查人員在現場勘驗時,由于主觀原因對手印、指紋、腳印和DNA方面的物證格外重視,不重視工具痕跡,對現場工具痕跡的態度往往是"視而不見,見而不提,提而不驗"。其次是在工具痕跡檢驗鑒定時會用到許多學科的知識,如力學、材料力學、物理學等,工具痕跡檢驗鑒定具有一定的難度,技術人員在對工具痕跡進行檢驗的時候,不能夠對痕跡中所隱藏的信息進行高效地提取分析,不能為案件的偵破提供有關工具方面的線索。
我國鐵路系統依據工具痕跡在偵查破案的作用,通過發動全國鐵路公安的集體優勢,研發出了"網絡化工具痕跡管理及鑒定系統"。該系統主要用于工具痕跡的無損圖像采集、數字化存儲、自動檢索、檢驗比對及工具種類的分析判斷,其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項目成立于2014年7月,至今為止共收集13個大類190個小類、51個品牌、近萬件工具樣本,包括各類制式品牌工具,也包括鐵路、航運、林業等行業工具、民族特色工具及部分周邊國家的常用工具。大約收集了219萬張照片,建立了數據測量精準、圖片信息豐富、痕跡特征反映突出,便于實際工作中應用的數據庫。這個系統在投入到公安一線后,可以為工具痕跡的檢驗鑒定提供幫助,為案件的偵破提供線索。雖然該系統已經通過驗收,但還沒有進行全國范圍的應用推廣,造成很多地區輔助檢驗查詢比對系統的缺失;同時,這方面專業技術人才配備也是不夠的,導致工具痕跡的使用并不理想。
基礎理論的不完善造成現在基層技術人員對工具痕跡的檢驗工作開展艱難,使得制作工具痕跡樣本成為工具痕跡鑒定過程中的瓶頸,工具痕跡檢驗鑒定的科學化、規范化、客觀化更是無從談起,嚴重阻礙了工具痕跡在偵查破案中的利用及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工具痕跡發展到今天,基礎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工具在理想狀態下、特定的客體上所形成的痕跡特征,但客體的機械性能、表面粗糙度、作用力等因素的發生變化時,對工具痕跡特征會有什么影響;在進行工具痕跡檢驗鑒定的時候,選擇特征的依據和數量等方面缺乏理論依據;對新型工具痕跡特征缺少深入研究,至今沒有建立相應的力學模型、變形機制;缺少有關微觀痕跡方面的理論,導致一直沒有開展微觀痕跡檢驗方面的工作。
由于案件情況的復雜多變,工具痕跡檢驗面臨新的挑戰,當前工具痕跡檢驗鑒定技術手段已不能完全滿足刑事案件偵破工作的需要。工具痕跡檢驗技術在近幾年內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發展速度遠遠落后于其他痕跡檢驗技術。在工具痕跡提取過程中,主要采用拍照、制模和實物提取的方法,這些方法在操作時的不當會造成痕跡變形,影響檢驗鑒定。在工具痕跡的檢驗鑒定過程中,主要是過去普遍使用的檢驗鑒定技術(如特征對照法、線條對接法),缺少新的檢驗鑒定技術(三維鑒定技術、線條類痕跡鑒定的相識度),依然是技術人員的對工具結構特征、客體對痕跡特征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受技術人員經驗積累等方面的影響。因此,應該完善痕跡的提取、檢驗技術。
在相當一部分案件中,模糊的判定標準造成工具痕跡檢驗鑒定結論片面甚至錯誤的局面,嚴重制約了司法審判機關對痕跡物證價值的準確權衡,甚至直接損害工具痕跡物證的可靠性與可信度。目前,我國工具痕跡檢驗鑒定工作均為人工操作,由于行業規范的缺失,基層技術人員在對現場痕跡的提取和特征的選取,以及在給出的鑒定意見時,容易受到主觀影響。為了緩解工具痕跡檢驗鑒定工作在公安工作中的窘境,應該從以下兩方面著手解決;一方面,工具痕跡物證提取、顯現、檢驗、鑒定等程序方法缺乏完善的行業規范。另一方面,缺少科學、統一的比較檢驗所用的特征評價標準。
隨著圖像采集、計算機、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并在物證檢驗鑒定領域有廣泛的應用。我國在指紋和DNA檢驗方面已經建立了信息化協查平臺,通過信息協查平臺可以實現資源共享,使得在全國范圍內排查成為可能,充分體現了信息資源在案件偵破中的作用。我國指紋和DNA信息化建設已經有一段時間,在實際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國在工具痕跡檢驗方面缺少信息化建設,對工具痕跡只是停留在單一案件的檢驗與分析,很少有串并和比對查詢,嚴重阻礙了工具痕跡在案件偵查中的使用。為基層技術人員在檢驗工具痕跡時提供技術支持,應建立工具痕跡樣本數據庫和研發一套實用的查詢比對系統
完善的基礎理論才能支撐檢驗鑒定活動的進行,在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各類工具在非理想狀態下作用在不同客體上所形成痕跡的特點,分析特征差異產生的原因。因為工具痕跡的特征受很多因素影響,作用工具、作用力大小,方向、使用人手法等條件的不同都會改變痕跡的特征,考慮所有可能影響工具痕跡形態的因素,建立相應的力學模型和變形機制,會為痕跡的分析提供理論依據,為樣本制作提供思路,不再是憑借技術人員的經驗。新型工具的不斷出現,為工具痕跡的檢驗鑒定增加很多困難,對新型工具形成痕跡開展深入研究。微觀痕跡檢驗將是工具痕跡發展的一個方向,對微觀痕跡形成的機理、影響因素以及進行同一認定條件的系統研究。
工具痕跡檢驗新技術主要是立體和微觀痕跡檢驗。一方面,現場中常見的工具痕跡形態是立體痕跡,工具痕跡的提取可以結合三維掃描儀,研發出一套適用于現場的工具痕跡便攜提取設備,同時能夠清晰提取立體痕跡,清晰度滿足對立體痕跡檢驗的條件,將采集到的數據進行三維重建計算。另一方面,應該向微觀化檢驗方向研究,結合使用掃描電鏡,對痕跡高倍放大觀察,研究痕跡的形成原因以及影響因素,研究如何通過微觀化檢驗進行同一認定。可以在工具痕跡檢驗鑒定工作中發揮很大的作用。
工具痕跡檢驗鑒定的標準化,既是發揮工具痕跡作用的必然選擇,也是保證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建立可執行的痕跡檢驗鑒定標準可以防止技術人員操作失誤和腐敗的發生,也能保證鑒定人的權益。標準化檢驗是保證鑒定結論客觀和公正的基礎。標準化檢驗研究主要從理論和實際操作兩方面開展,在理論方面,有相關的資料表明線條特征總數結合率在60%以上可以做出同一認定,這個結合率是否適用于所有情況,對于選取不同痕跡特征點,是否會對結果有影響。在實際操作方面,通過對公安實際工作的研究,結合有關物證提取、顯現、鑒定的工作,制定一套符合于我國基本國情和公安實際工作的執行標準,并且加強對基礎技術人員的培訓教育工作,確保標準可以順利執行。
現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日趨發達,從發展趨勢來看,工具痕跡樣本數據庫和信息化協查平臺是公安科技發展的方向,也是我國公安科技所急需解決的關鍵技術之一。為響應公安部提出的"現場必須勘查、質量必須保證、鑒定必須準確"的刑偵工作要求,結合目前在工具痕跡檢驗鑒定工作中存在的系列問題,從提高工具痕跡利用率的角度出發,建設適合于我國國情的工具痕跡信息協查平臺,有利于實現工具痕跡信息的實時共享,提高檢驗效率,實現快速排查,偵查縮小范圍。目前,在這個領域的研究已經有了突破性進展,但是今后要結合實踐總結不足的地方,不斷完善功能,并且擴大數據庫容量,思考是否存在更優的比對檢驗程序算法,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建設我國工具痕跡信息化。
隨著“網絡化工具痕跡管理及鑒定系統”的完成,我國工具檢驗技術逐步邁向自動化和信息化,將提高工具痕跡的利用率,豐富案件偵查的思路。在工具痕跡檢驗技術的發展領域,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希望基層技術人員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機構不斷創新,為我國工具痕跡檢驗發展提供更多的幫助。
[1] 辛大勇.工具痕跡學[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7.
[2] 鐘新文.芻議犯罪工具痕跡利用率偏低的原因及對策[J].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院學報,2006,16(1):106-109.
[3] 裴志光.痕跡檢驗鑒定規范化的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16) :86-87.
[4] 周 飛 , 郎海燕.工具痕跡檢驗技術研究的現狀及展望[J].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4):67.
[5] 楊春明.淺論工具痕跡檢驗現狀及有效利用的方法[J].法制與社會, 2013(21):119.
[6] 王 政,李慶軍,劉 益,等. 犯罪工具痕跡信息挖掘與運用分析[J].鐵道警察學院學報, 2016,26(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