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 章宇 王玉雯 彭昱暢 李從喜
這部電影除了使用小說的標題外,還保留了小說中的一組人物關系和去看大象這一情節(jié)。
電影的野心和格局則要大很多,講述了北方縣城挫敗迷茫的少年韋布為好友出頭,將校園惡霸打傷后的逃亡之旅。被逐出家門的鄰居老頭、身陷囹圄的同班女生黃玲,以及要來報仇的惡霸哥哥,他們彼此糾纏制約,卻都想去看滿洲里大馬戲團那只成天坐著什么也不干的大象。滿洲里和大象這一對互斥的象征符號并置產生了某種亦莊亦諧的荒誕,還有揮之不去的悲劇色彩。
滿洲里是救贖與出口的象征,為片中人物的逃離指明方向。席地而坐的大象,則象征不存在之物,使人物通過想象來獲得短暫的平靜與滿足。這部處女作并不完美,多少還留有學生作品的青澀質感,從它相對粗糙簡陋的布景和打光都能看出,這當然也與它低成本藝術電影的制作屬性直接相關。四小時的粗剪版中,還有個別場景稍顯冗余的鏡頭和聲音上的瑕疵,都有待進一步完善。但這些不足無法消解影片最終爆發(fā)出的驚人能量與創(chuàng)造力。它渾然天成,各個部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砍掉任何一個人物或一條支線都有可能傷其筋骨。駕輕就熟的導演技法與獨特鮮明的作者風格撲面而來,由大銀幕溢出的情感既充沛又內斂,同時收放自如,這實在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陰冷壓抑的氣氛和肆意蔓延的傷感情緒如同深不可測的幽暗漩渦,讓人在看完這部影片后的若干個小時里,坐立不安,自拔不能。
不脫襪子同學:感受到導演對成人世界的厭惡和對前路的悲觀。片中的成年人幾乎都是負面形象,惡心的母親,失敗的父親,油膩猥瑣的副主任,自私的女兒和懦弱的女婿……是很用心拍攝的作品,但是客觀來說很多地方確實可以刪減,包括最后一小時都可以做大幅度的減法。真的很惋惜,藝術應該賦予新生命而不是終止。
真實故事計劃:四個多月前,《大象席地而坐》的導演胡波在北京自縊去世,年僅29歲。《大象席地而坐》是他的第一部長片,也成為他最后一部電影。很多人是通過他的自殺才第一次知道胡波這個名字,他迅速變成一種符號,承載各懷心事的人們的胸中塊壘。
東林:有很多喜歡的地方,但更多的是遺憾。遺憾導演沒有再抵御這個世界的嚴寒更久一些。若他活下去,可能就不會這么狹隘,不會把經驗和常識不足當作外界加諸的苦難,把故作深沉當作青春姿態(tài),也不會把父母和成年人都當作敵人。他再也沒機會理解掙扎熬過去是什么感覺,是更苦澀,還是更寬廣。
陀螺可達:柏林的四小時版本后期還沒完全做完,聲音問題特別明顯。另外劇本和對白的問題表現在有不少用力過度/稍顯刻意的地方,感覺還有剪輯的空間。但是導演的調度能力很不錯,鏡頭感太好,通過電影美學和語言成功構建了灰暗絕望陰郁的視覺氛圍,并最終凝聚成了一股原始生猛的影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