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安徽省巢湖市的李女士遇到了一個難題。因為公婆年邁,她想讓當年被公婆過繼出去的“小姑子”盡贍養義務,但遭到了拒絕。
李女士今年55歲,公婆均已年過八旬,身體不好,經常住院,而自己家的條件并不好,無法提供周到的贍養條件。這時,李女士想起公婆當年曾經過繼出去一個女兒,如今這個女兒在蕪湖市做生意。
“大概是20世紀70年代初,我老公的妹妹才1歲多,被抱給了同村的一個親戚。”李女士回憶說,“當時,這個親戚家沒有子女,而公婆家兒女很多,所以就將一個女兒過繼給了這個親戚。”
據李女士介紹,后來,老公的妹妹隨養父母去了蕪湖,一直定居在蕪湖。“我們一直保持著斷斷續續的聯系,她現在在蕪湖開飯店,生意非常不錯。 ”李女士說,“‘小姑子后來知道了自己身世,但一次都沒來看過公婆。”
2017年年底,李女士的婆婆生病住院,花了10萬多元。 “我老公家雖然有兄弟姐妹,但大家都在農村,日子并不富裕。 ”李女士說,“當時老公想到了過繼出去的妹妹,想讓她盡點義務,幫幫親生父母。”
但“小姑子”一聽到電話后,馬上拒絕了。“雖然是過繼出去的女兒,但畢竟是親生父母呀,難道她對父母一點贍養義務都沒有嗎? ”李女士認為,贍養義務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只要有血緣關系,你就有贍養義務。”
就此事,律師表示,李女士的理解有偏差。我國《收養法》規定,養子女與生父母及其他近親屬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消除。因此,“小姑子”對生父母沒有贍養義務。
雖然《收養法》是1992年實施的,但律師指出,當前關于收養關系的認定問題實際上是存在事實認定和登記認定兩種模式,在1992年《收養法》頒布前,以收養人與被收養人之間是否形成事實上的收養關系作為判斷標準。
“李女士理解的是道德層面,但法律層面的規定就是如此。”律師表示,此案中,“小姑子”需要對自己的養父母盡贍養義務,而不是生父母,“除非她自愿,否則不能強制。 ”
律師最后提醒,上述規定中,養子女和生父母之間消失的不僅是義務,還有權利。實際生活中,一些過繼出去的子女,回來繼承生父母的遺產,這也是得不到法律支持的。
(安徽 陸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