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龍
(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機電安裝事業部,云南 昆明650032)
近年來,特別是加入WTO以后,在我國政府所提倡的“走出去”和“引進來”的發展要求下,越來越多的建筑施工企業走入國際建筑工程承包市場承攬工程,帶動我國產品、技術、裝備、服務“走出去”。這些企業通過“走出去”的發展戰略,開拓了國際視野,自身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我國建筑業的國際化既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也是國家產業發展的主觀愿望。在國際工程的實施過程中,熟悉中國標準的建筑企業往往受到業主要求采用國外標準,海外業主一般只認可歐美標準,走出去的企業往往因為不熟悉國際標準而陷于被動地位,相關的設備制造等因為無法滿足國外標準,設備制造企業也失去了走入國際市場的機會,阻礙了我國裝備“走出去”的步伐。因此,加大我國工程建設標準國際化力度,讓中國建筑標準獲得國際認可,勢在必行。
我國工程建設標準國際化的根本目的是推動我國工程建設國際化,隨著我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參與構建世界經濟新格局的能力不斷提升。政策傾向是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堅實依托,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要求“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互相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進改革。政府將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建立開發性金融機構,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這些政策措施為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中國建筑企業國際化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縮影,中國對外承包工程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末,經過80年代穩步發展,90年代動蕩調整,21世紀重現高速增長趨勢,進入穩定發展的興盛時期。經過30余年的發展,中國建筑企業從最初只能實施經援項目,開展勞務輸出和分包,發展到如今項目的規模逐漸增大、技術含量不斷提升,目標市場拓展到全球范圍的新格局。
我國對外承包工程的主要市場依然是亞洲和非洲,分別占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總額的47%和35%,拉丁美洲占10%,歐洲占6%。鑒于我國建筑企業參與對外承包工程業務起步較晚、管理經驗相對落后、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國際化程度低、老牌殖民國家標準在國際工程承包市場占主導等原因,我國在國際工程市場中,還將延續以亞太為主,發展非洲、恢復中東、開拓歐美的發展戰略。ENR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中國企業占全球國際工程承包商250強的65家,占總數的26%,占總市場份額的約1/5;歐洲有52家企業,占比20.8%;韓國有12家企業,占比4.8%。中國企業數量雖然占比較大,但營業額占比仍然比較小,發展潛力巨大。因此,中國企業想拓展國際業務和實質性擺脫被動局面,需盡快從“與國際接軌”提升為“國際化”,從“廣泛參與國際標準化”上升到“掌握話語權”,對工程建設標準國際化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國工程建設標準的支撐和保駕護航。
我國工程建設標準經過60余年的發展完善,標準體系已基本形成。目前,由政府發布的工程建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已達6 000余項,為各領域的工程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在保障工程質量安全、促進產業轉型和經濟提質增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中國建設標準在國外工程項目建設中采用較少,且在實施過程中發現較多的問題。
以本人參與的國際EPC項目-斯里蘭卡Moraganhakanda水庫首部工程為例,簡述一下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在國外實施中發現的問題,該工程為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提供融資貸款,由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承擔EPC總承包,為斯里蘭卡歷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建設項目,該項目關系到斯里蘭卡萬千民眾的灌溉、發電、飲水等一系列民生問題,受到斯里蘭卡總統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合同規定本項目可以使用中國規范,但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因為標準的使用和理解問題,與斯里蘭卡業主方產生了很多分歧。
首先,中國標準沒有完成系統的國際化進程,走向國際市場后,國外業主不熟悉中國標準,不知道中國標準與歐美標準的區別,已習慣使用歐美標準的國外業主通常會懷疑中國標準的有效性和權威性,需要政府牽頭加大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在國際市場上的宣傳力度,增強知名度。
其次,中國建設標準沒有進行系統性的翻譯,也沒有官方發布的英文印刷版,專業方面的翻譯時常有不準確的地方,也為中國建設標準在國外的使用造成了一些麻煩,此時如果中國工程技術人員給國外業主解釋是標準翻譯差錯,一般情況國外業主不能理解和接受,也為中國建設標準在國外實施的權威性造成一定的影響,需要政府牽頭對中國工程建設標準進行權威和系統性的翻譯工作。
再者,中國標準里面的一些用語習慣國外業主不能接受,例如:“宜”、“可以”等這些詞語的意思有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意思,用詞不夠直接和準確;例如:“若業主或監理有特殊要求時,按照業主或監理的要求執行;不少于.....”;再例如:鋼筋保護層為3~5 cm,業主工程師不能理解,若我們施工過程按照3 cm控制,則他們認為5 cm更好,至少要求控制在4 cm。這也影響中國建設標準在國際市場上的權威性,需要及時有針對性的進行修訂。
(1)盡快形成完整、準確、權威的中國標準外語版本信息庫。
(2)盡快建立可在網絡上公開查詢中國標準外語版本的查詢平臺。
(3)建議中國權威機構或部門統一建立知名外國規范標準的信息庫和查詢平臺供中國工程師使用,避免各單位重復投入建庫、翻譯五花八門、錯誤理解。
(4)未來的國際項目同時使用多個知名國際標準規范的情況是常態,中國工程師應在高校學習過程中就有必要學習、理解、掌握知名國際標準規范,才能在項目工作實踐中順利應用。
(5)“中國標準國際化”是中國工程師的美好愿望,也是中國實力和文化的體現。建議中國權威機構或部門把出自多個部門行業的中國標準整合統一為一項標準,可以避免較多的重復工作、將用規范的外語寫出來的標準公開出版發行,在未來國際項目上成為合同應用的知名國際標準之一。
(6)加快中國標準的更新升版速度。
總之,面對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長期壟斷的歐美標準體系,要真正實現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國際化,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路還很長,既需要中國政府牽頭做大量的工作,也需要廣大標準化領域的各類人才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力爭早日實現我國工程建設標準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