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崧
人類漫長的歷史中,我們稱之為“文明”的那段,是從創造了文字開始的。從那時起,我們對信息的追求從未停止。而我們接觸信息的方式,處理信息的方式,也改變了我們。信息革命之所以這么重要,實在是因為我們的思考、生活方式甚至我們的命運都是被信息決定的。自從有貿易和戰爭開始,人類都在追求更及時、更全面、更準確、更深入的資訊。資訊可以幫助生意成功,資訊可以贏得戰爭。掌握資訊的人,掌握權力和財富。“條條大路通羅馬”是史上最偉大的那個帝國贏得天下的秘訣。
從馴服馬兒以提高通訊速度為開端的無止盡追求,人類花了幾千年終于走到了夢寐以求的今天:全世界各地發生的事,全世界各地幾乎同時就知道了;資訊從極度匱乏,變成洪水將我們淹沒。
走到這一步的曲線不是平緩向上的。文明史上有若干次井噴式的突破,現在是有史以來最兇猛的一次。從信息匱乏到信息極度過剩,幾乎是一瞬間完成的。我甚至都沒覺得經歷過“剛剛好”那個階段。理論上這“剛剛好”是存在的。一定是越過這條平衡線的火箭太快了,誰都來不及注意。我們在時間和數量兩根坐標線上都快做到頭了——總不能快過實時吧?信息超過人的處理能力之后,再多也沒意義了?人類史幾千年一遇的文明突變時刻,被我們趕上了。真是榮幸。也真是不幸。
不管愿不愿意,我們都不得不面對前人不曾經歷過的問題:然后呢?我們該怎么辦?
在過去,依祖宗的規矩來是行之有效的。那本質上是把前人的正面經驗總結后作為參考,在社會形態變化小的情形下當然行得通。如果照前人的規矩來每次都把事情搞砸,這觀念也傳不下來了。
而現在,這個真不靈了。我們過著先人們想都想不到的生活,用著他們夢都夢不見的器具,也面對著他們從來沒想過會發生的問題。我們沒有可參照的經驗了。這里說的可不是你要善良你要做個好人那些個。這里說的是,我們該如何在遠超過我們處理能力的資訊中活出好品質來——這個,不管何種文化的歷代祖宗們都沒經歷過。
信息海洋里的競爭方式和游戲規則都改變了。最快最多已經成為起步線,大家一邊怕自己輸掉,一邊怕贏來的還會再輸掉。而我們根本不知道終點在哪里,只能無休止地一直奔跑下去。一直,一直。
所謂焦慮,所謂壓力,就是這么來的。
如果不幸這輩子遇到打不完的戰爭逃不過的饑荒也就算了,認命吧,命不好唄。但明明生活在令“命不好世代”無限神往的、愿意用一切來換的和平繁榮年代,卻要背負著焦慮和壓力來降低生活水準,豈不是辜負了自己的好命,多可惜。
每一刻都能計算勝負排位卻沒有終點的競爭,耗盡了多少人的心力。我從來不知道哪個時代有過這么多可憐得要命的有錢人,或者說有錢得要命的可憐人。
如何對待這個日夜不停提速的時代,每個人都該有個自己的決定了。社會一直努力綁架我們,手段花樣百出。在我看到的背道而馳的人生中,有一位是淡水河邊的老阿媽,她在那里賣麥淇淋蛋筒,人家賣15元新臺幣,她賣10元,每天還早早就收攤。我一位本地朋友有次實在忍不住問這是為什么,老阿媽的回答是:“我夠了。”真是振聾發聵。
也許所有的秘密都在這里了。對抗這永無寧日的飛奔,“夠了”是真正的解藥。滿足感毫無疑問是幸福感的來源。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希望得到更多和希望擁有幸福,很大程度上是相悖的。
世界的變化多端不是我們能阻擋的,滄海桑田還在繼續,如何能占了這時代的便宜還不被這時代算計,如何能適應了變化而活出自己的幸福,趁著過年,也許正可以好好思考一下。這件事沒有模板可參照,各位都要靠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