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一項研究顯示,睡眠充足會讓人自然而然減少糖分攝取,選擇營養更豐富的食物,有助控制體重。
研究人員招募42名日常睡眠不足7小時、體重正常的健康志愿者,把他們隨機分成兩組,幫助第一組改善睡眠習慣,比如避免攝入咖啡因、避免在過飽或饑餓狀態下上床休息等,第二組作為對照組。結果,第一組志愿者中有86%的人在床上躺著的時間有所延長,50%的人睡眠時間延長。從飲食記錄來看,隨著睡眠時間延長,一段時間后,第一組志愿者自然而然地減少了甜食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日均糖分攝入比研究開始時減少近10克。對照組則沒有出現類似變化。
最近,美國加州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每日三餐的時間固定,能有效提升記憶力,對抗癡呆癥。
研究人員以小鼠為研究對象,一組小鼠在其活動最頻繁的晚間6小時內被給予食物,另一組則可在任意時間想吃就吃,兩組小鼠的食物供給量相同。3個月后,進食時間固定的小鼠在運動、睡眠狀況和心血管功能等方面相較于任意時間進食的小鼠,體現出明顯的優勢:它們保持平衡的能力更強,跑步后心率更加穩定,睡眠后展現的精力更充沛。研究人員稱,三餐時間固定能改掉不良的生活方式,有望對此類疾病起到預防作用,延緩病情惡化速度,提升病人的生活質量。
牙齒整齊,平衡感好
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研究發現,擁有一口整齊的牙齒能提高平衡感并且改善體態,而牙齒擁擠、松動、缺失的人,更容易站不穩。
研究人員選取了10名參與者,考察了他們的牙齒咬合能力(如牙列中線位置、牙縫大小、牙齒擁擠情況、牙齒覆合程度、牙齒是否缺失等)對身體平衡控制的影響。結果顯示,接受矯正牙齒治療的參與者相較之前平衡控制能力有了明顯提高,而未接受治療的參與者平衡控制力依舊較弱。
近日,《皇家學會開放科學》雜志上的研究表明,吸煙不僅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還會降低顏值。
研究人員發現尼古丁會造成最外層皮膚的血管變窄,而煙草中的化學物質會損害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這些都是讓皮膚保持彈性的“必需品”。另外,吸煙時的一系列面部“小動作”也會產生各種皺紋,比如叼著香煙吸氣時的撅嘴動作、躲避煙霧的瞇眼動作等。
為了測試吸煙者是否真的“看上去更糟”,研究人員找來了超過500名參與者和23對雙胞胎。實驗中,研究人員首先讓500名參與者從23對雙胞胎中挑選出吸煙的那一個。結果顯示,煙民很容易被認出來。
會增加孩子患病風險
最近,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女性在懷孕期間服用抗生素會增加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患感染性疾病的風險,且順產出生的孩子更容易受感染。
研究人員分析了1995年至2009年之間出生的約77萬名因感染住院的丹麥兒童的數據,以及他們的母親在懷孕期間使用抗生素的情況。研究發現,女性孕期服用抗生素將導致孩子在0~14歲期間感染疾病的風險增加約20%,在預產期前服藥或孕期服藥超過一個療程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此外,在孕婦服用抗生素的情況下,順產出生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感染疾病的風險比剖腹產出生的孩子更高。研究人員認為這和腸道微生物群的影響有關,順產嬰兒的腸道微生物群主要來自母親的腸道及產道,而剖腹產嬰兒則從母親的皮膚和醫院環境中獲取微生物群。
健康飲食有助提高兒童閱讀能力
芬蘭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研究中發現,健康飲食有助于提高兒童閱讀能力。
研究人員對161名6~8歲參試兒童做跟蹤調查,從一年級一直到三年級。結果發現,飲食模式越是接近“波羅的海飲食指南”和芬蘭營養建議——多吃蔬菜、水果、漿果、魚類、全谷食物和不飽和脂肪,少吃紅肉、甜食和飽和脂肪,就越健康。與飲食不健康的兒童相比,飲食健康的兒童在閱讀技能測試中成績更高。研究還發現,二年級和三年級孩子閱讀能力與健康飲食之間密切相關。這些研究結果表明,飲食更健康的兒童在二三年級時的閱讀技能比飲食糟糕的兒童更強。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一項研究顯示,經常在吃飯時不開心、有負面情緒的人,更易發胖。
研究人員招募了42對年齡在24~61歲之間志愿者。在為期兩天的研究中,研究者要求參與者在就餐時,談論金錢、親戚關系等最有可能產生沖突的話題。結果顯示,在飯后第一次測量時,有負面情緒的參與者平均每小時燃燒熱量比其他人少了31卡,并且其血液中的胰島素水平比其他參與者平均高出了12%。
一項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新研究發現,聆聽低音噪聲可誘發高速腦波,分解與阿爾茨海默癥(俗稱“老年癡呆癥”)相關的腦蛋白質斑塊。
研究人員將小鼠置于不同頻率的聲音環境中,并通過顯微鏡分析小鼠的大腦。對比發現,那些暴露于40赫茲低音噪聲(如鋼琴彈奏出的低音環境)中的小鼠的腦部與癡呆相關的斑塊減半。斑塊減少的區域分別為處理聲音的大腦區域和與記憶有關的海馬區。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后指出,是低音噪聲引發的高速腦電波導致這些斑塊破裂。研究人員表示,雖然對人類患者而言,噪音的治療效果可能并不像小鼠那么有效,但聽低音噪聲是一種可嘗試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