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政
一、英語教學課件使用誤區
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多媒體課件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但這并不能掩蓋許多教師在英語教學實際中所出現的使用誤區。常見的課件使用誤區大致有如下表現:
1.追求華麗,嘩眾取寵
不少教師在制作英語課件的過程中,刻意追求新穎的形式、絢麗的畫面,只要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素材,事無巨細,全部搬上屏幕,似乎只有這樣才能顯示教師的教學能力,給人以試圖用課件來代替教師的感覺,即用課件教學取代課堂教學。比如,為了幫助學生學習單詞,不僅把每個單詞的中文釋義,以及相關的單詞搬到課件中,還盡可能為每個單詞配上相應的畫面,哪怕該單詞是學生很容易掌握的。如牛津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3有個單詞“Internet”,有的教師就在課件中配上一個有幾臺電腦的畫面,旁邊再附上漢語注釋。這樣的處理,對于小學階段的初學者來說,也許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但是,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大可不必如此。還有許多教師在制作課件時,會盡可能多地使用動畫,添加音效,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顯示自己的電腦技術,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提升學生的興趣。長此以往,必然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只關注這些和英語學習本身無關的方面,大大分散了學生的有效學習注意力。
2.本末倒置,喧賓奪主
多媒體課件只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它理應為英語課堂教學而服務,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言,并使用語言。但是,在許多教師看來,課件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了教材,他們把課堂上所有的學習內容都放到了課件中,有的把教材的內容大量復制在課件上,或是教材上的文字內容,或是教材上設置的情景,或是教材上的漫畫,沒有新意。本來通過引導學生看書可以解決的問題,非要把它搬到課件上,大大弱化了教材應有的作用。
英語教學,本應幫助學生提升英語的交流能力,而非用來給學生灌輸大量的習題。語言的習得,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直接的語言交流,這是課件所無法取代的環節。教師和學生理應是課堂的主體,但在很多的英語課堂上,多媒體課件正在逐漸成為主角,成為課堂的主宰!例如,很多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會把一些理解性的問題通過課件展示給學生。這本來無可厚非,帶著問題去閱讀也是一種培養閱讀能力的手段和方法。但是,有些極其簡單的問題也被教師放到了課件之中,在屏幕上一覽無遺,就顯得多此一舉了。
如在學習牛津英語八年級上冊的“The Taiwan earthquake”這一篇時,教師在課件中設置了如下問題:
1.Was it an earthquake or a flood?
2.Did the earthquake happen in the early morning or in the afternoon?
3.Did Timmy feel nervous when the earthquake started?
…
且不論這些問題是否有價值,假如真要讓學生回答類似問題,恐怕當堂由教師直接口頭提問的效果會更好,至少可以借此機會鍛煉學生的聽力。把問題直接展示在屏幕上,學生缺乏“聽”的訓練,更不用說培養英語思維能力了。
3.生搬硬套,隨意濫用
為集思廣益、資源共享,確保共同提高教學成效,集體備課是必由之路,許多學校鼓勵教師個人和備課組積極開發多媒體課件。于是,不少教師在“拿來主義”的信念驅使之下,盲目套用他人的課件,或是從網上下載一些公開課和示范課的課件。然而,大多數教學課件都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的,不一定適合其他的班級教學。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即很多教師用別人的課件進行教學,但實際使用下來發現教學效果和別人差異巨大,這就是生搬硬套帶來的必然后果。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因材施教,因人而異,面向全體學生,這是教學的基本原則。上述這些固定化的多媒體課件不能適用于不同水平層次和不同階段的個性心理特征的學生,難以鼓勵學生的思維多元化,也難以發揮教師的教學特色和教學個性,更不容易激活師生互動,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來保證教學效果。此外,在課件制作與運用中,存在缺乏通用性的考慮,路徑復雜,缺乏容錯性,以視聽代朗誦。為了體現課件的大容量,許多教師在設計和制作課件的過程中,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足,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思維,迫使學生在課堂上機械地、被動地跟著教師的節奏走。
二、英語教學課件使用對策
為了更好地發揮多媒體課件在新教材實施過程中的作用,筆者認為,教師在多媒體課件的使用方面應重點關注以下幾點:
1.明確課件使用的目的性
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其目的應圍繞“輔助教學”這一核心。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則,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就應熟悉教學內容中的學習難點和重點。假如課件的使用有助于化解學習難點,突出學習重點,就應考慮使用課件。如果課件的使用無益于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則應考慮通過其他的方法和手段來解決問題。如音標的學習和語音訓練,通過多媒體課件可以非常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要領,模擬訓練,其效果比單純的教師講解或是錄音機播放要好很多。因此,課件的選用一定要根據學習內容來確定,而不是用來給自己的課堂教學“裝門面”。
2.追求課件使用的恰當性
課件使用的恰當性也很重要。課件不應簡單地把教材的內容搬到屏幕上,僅僅換一種形式呈現,而應有利于教材內容的充實和提升。教材是一種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牛津英語教材為廣大英語教師提供了較大的創造空間。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認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優勢,補充相關的知識內容,使學生充分把握教材內容。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要堅持按需使用的原則,遵循適度的原則。有的教師制作的課件內容過多過雜,忽略了學習對象的實際情況,忽視了對教材內容的挖掘,結果一節課下來,表面上看似熱熱鬧鬧,而事實上學生的語言能力并未得到有效鍛煉或提高,教學目標沒有得到有效落實。我們一定要明確,多媒體課件再好也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如果顛倒了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一味追求形式的新穎,必然會弱化對內容的研究,最終事倍功半。
3.把握課件使用的輔助性
我們在設計和制作課件的過程中,不應將主要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圖片、生動活潑的動畫上,而應主要著眼于激發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超越傳統媒體的局限,變抽象為形象,化繁為簡,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跨文化所帶來的困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實現教學的最優化。盡管多媒體課件具有傳統媒體不具備的優勢,但在課堂上,并非任何時間使用多媒體課件都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其中有一個抓時機找切點的問題,俗稱:“該出手時就出手”。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教學目標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達成。同時,正確處理好教師講授與媒體運用的關系,適度使用多媒體課件,方可在教學中收到“錦上添花”的功效。多媒體運用并非多多益善,更不可用它來代替或取代教師講授。“人與人之間的自然語言是最有親和力,最靈活的語言,師生之間課堂上互動性的交流應該是最有效的教和學的途徑。”傳統的課前“Free Talk”“Daily Report”或師生口頭問答交流,是培養聽說能力簡單有效的好方式,一旦被課件取代,特定情景中富有情感的交流就變成了冷若冰霜的人機對話。
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與運用的最終目的是為課堂教學服務,起到真正的輔助教學目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強調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教學資源的同時,也提出要“充分發揮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的作用,使各種教育技術和手段都能科學、合理、恰當、簡約地為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效果服務。”課程標準還特別建議教師,“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經歷與經驗以及學生的學習經驗和實例,豐富教學內容。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手段時,要注意目的性、恰當性、合理性。多媒體的使用不能替代師生課堂上真實的語言交流、思維碰撞、情感互動和人際交往活動。”
總之,只要我們在新教材的實施過程中,適時、適度地運用多媒體課件,不斷提高課件的制作水平,防止課件使用的泛化、庸俗化,就能使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更精彩,更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