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心
我想,沒有人會拒絕和一個有涵養、負責任、好溝通的人做同事,尤其團隊中有這樣的好好先生時,真是一件幸事。然而,最近一期《自然:人類行為》雜志的研究結果卻令人心酸:那些在心中重視平等的人,更容易抑郁;相反,事事為自己考慮的人從主觀上感受到的幸福感更強。
社會學家們根據“社會價值取向”的模型,參考對經濟不平等現象的反應不同,將人們大致分為三類:60%的人為親社會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好好先生”,他們希望所有的資源在每個人身上平均分配;30%的人屬于利己主義者,他們考慮的是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當侵犯到他人利益時,他們毫不猶豫;剩下的10%屬于競爭者,他們最看重的是自己通過能力比別人擁有更多的資源。
這三類人在行為表現上的不同,追根溯源到生理結構上的差異,當屬大腦中的杏仁核對不平等現象的不同反應。作為大腦的基礎結構之一,杏仁核主管著產生情緒、調節情緒的重要任務。當人們感受到壓力時,杏仁核就會被激活,其激活程度和壓力的大小呈正比。
根據《自然:人類行為》的模擬實驗顯示,當別人得到更多金錢時,好好先生的杏仁核會被激活。問題是,當好好先生得到了比別人更多金錢時,他們的杏仁核同樣會被激活。面對不公平,好好先生們產生了兩種壓力情緒:拿的比別人多,他們內疚;拿的比別人少,他們憤怒。而利己者對不公平事件是如何作出反應的?這些打著公平的旗號要求特權的人過得明顯更輕松:只有當自己成為不平等待遇的犧牲者時,他們的杏仁核才會被激活;他們有失公允地獲得比別人更多利益時,杏仁核完全沒有反應。
依此可以證實,好好先生的腦部激活模式和抑郁的臨床癥狀,有著較高的相關性。這個結論,和之前的心理學研究結果也有較高的重合度,早期的研究中,心理學家強調:某些個性特質,比如極度的同情或擁有某種特殊癖好都會導致內疚情緒,這與抑郁癥有一定的關聯。這種來自大腦皮層最深處的敏感性,在不自覺間幫人們做出了選擇。
霍建華是圈內公認的好演員、好老板。一次,在錄制《魯豫有約》時,他承認自己對公平性有著很高的要求。烈日下拍戲,他一定是第一個站到大太陽底下的人,而且會拒絕助理為自己撐傘。主演這樣身先士卒,其他演職人員才紛紛動了起來,拍戲的進度就會加快。同樣,每次進劇組,霍建華也和劇組一起吃盒飯,不會要求特殊待遇。魯豫評價他的行為有些“精神潔癖”,其他的人都舒服了,他才會感覺舒服。霍建華也坦承,自己之所以更喜歡獨處,是因為不用照顧其他人的情緒。可見,好好先生雖然會獲得眾人好評,卻難逃心累的下場。
如果職場的老好人都落得抑郁的下場,那誰還愿意發揚風格?這個社會到底還有沒有公平可言呢?事實上,這些好好先生們可以通過某種心理療法,比如認知行為治療,來幫助他們更好地控制自己對不平等的本能反應。
如何通過認知行為療法來幫助自己呢?
首先,避免代入心態。當好好先生看到境遇中的不公平之處時,往往會把自己內心中的壓力和不愉快投射給對方,也就是會臆斷對方一定不快樂。事實上,有一些人,即使面對不公平的境遇也能泰然處之。比如,承認自己的能力差,那就少勞少得,沒什么大不了。這種代入心態,是好好先生在自尋煩惱,不妨試著勸自己一句:他難不難過,只有他知道!
其次,適當打破全能自戀。一個再強大的人也不能控制一切,所以,好好先生要學會分辨事情的責任,不要一味地內疚。生活中,處處都充滿著不公,如果不能接納這一點,很可能是把自己的位置看得太重要,對自己要求得太苛刻。這種時候,不妨問自己:如果換某某來處理這個事情,他能夠做到百分百的公平嗎?換位思考后,痛苦會減輕,因為沒有人能掌控一切。
最后,化內疚和憤怒為成長的動力。京東的創辦者劉強東,從當年懵懂的農村少年發展到如今的電商霸主,一部分動力來自于他的憤世嫉俗。他承認,即使功成名就,他依然會對社會上不公平的事情感到憤怒。所以,他努力把自己變得更強大,來盡可能改變這種不公。可見,如果好好先生能夠管理好自己的壓力,往往能取得更高的社會成就。
編輯 吳忞忞 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