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垣縣農機局

花垣縣是典型的山區地貌,山多地少,在地形上很大程度制約了農機化的發展。近年來,花垣縣農機局緊緊抓住《農機化促進法》的頒布及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針對農業產業發展,先后建立了千畝煙葉生產、千畝冬季蔬菜生產、萬畝機械化作業等示范基地,積極推廣相應農業機械,使全縣農機化水平在質與量上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先后引進了煙葉起壟機、自走履帶式谷物聯合收割機、糧食烘干機、微耕機、免耕播種機、水稻插秧機、歐豹404型中耕機等機具,自2005年來,新機具增長量每年千臺套以上。但由于受地形的制約及機耕道建設的緩慢,大中型機具增長乏力。
花垣縣擁有耕地面積39.87萬畝(1畝=667m2,下同),其中旱土面積21.3萬畝,旱土作物以紅薯、玉米、煙葉、蔬菜為主。近幾年來,花垣縣縣委、縣政府為鼓勵農民發展農業產業,出臺了多項優惠及獎勵政策,使全縣的農業產業得到迅猛發展,每年新增農機大戶14以上,先后發展上規模的農業產業大戶200余戶,其中種植大戶70多戶,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11家,其中只有4家成功申報湖南省現代農機合作社,但還沒有形成現代規模農業。
花垣縣為鼓勵農民購買農機具發展農業產業,從農機購置補貼自2005年在花垣縣實施以來,2005~2017年13年間,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336.17萬元,帶動地方和農民投入約5203.191萬元,補貼購置農機具17246臺(套),受益農戶達到16223戶,農機總動力達到22.74萬kW。花垣縣新機具增長量從每年不足千臺套發展到2016年新增機具1991臺套,落實補貼資金213.735萬元;尤其是大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環節農業機械增長迅速,農機裝備結構不斷優化。全縣機耕能力已達到30.5萬畝,機械化耕作水平達到75%,機收機脫水平達到90%。標志著花垣縣農業生產方式由人畜力作業為主向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
(1)農業產業作物種植規劃缺乏農機化設施配套規劃。全縣農業產業大戶在農作物種植及整個開發園區規劃上,沒有很好地考慮相關的農機作業要求,造成農業機械進出場困難,農作物行寬與株距與農機作業要求不相符,在實際作業過程中,容易發生機具絆傷農作物的情況,機具作業效率低下。
(2)農民擁有的田土零亂分散且規模小,農業產業大戶所擁有的田土面積還只是全縣總面積中的一小部分。應該將加快土地流轉作為一個重大課題來考慮。
(3)農民意識有待提高。長期以來農民往往只注重投資期短的經濟投入,所以往往是小型農機具受其歡迎。尤其是缺少對機耕道建設的投入,使大中型機具難以發揮其效率。
(4)機耕道建設滯后,目前已建機耕道870多公里,還需建設1000多公里,所以從目前情況來看,一定程度制約了新型農機具的推廣,滿足不了現代大中型農機具的作業要求。
(5)鄉鎮農機站難以發揮工作職能。鄉鎮農機站以鄉鎮黨委、政府管理為主,縣農機局負責業務指導工作,在實際工作中,鄉鎮農機站人員多從事政府中心工作,難以從事其業務工作。
(1)爭取當地政府的支持,創辦示范點,加快農機化發展,促進農業產業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第三條和第十七條中指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把推進農業機械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采取財政支持和實施國家規定的稅收優惠政策以及金融扶持等措施,逐步提高對農業機械化的資金投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按照因地制宜、經濟有效、保障安全、保護環境的原則,促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不同的農業區域建立農業機械化示范基地,并鼓勵農業機械生產者、經營者等建立農業機械示范點,引導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使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農機要發展,工作中要得到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視與支持是關鍵。為此,農機部門要積極圍繞當地農業實際發展需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深入基層開展為農服務工作,為農業產業大戶及農民排憂解難,同時通過加大農機惠農政策的宣傳與落實、創辦示范點、開展現場示范等活動努力提升農機地位。尤其是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機化事業一定要參與到新農村建設農業規劃中去。
(2)圍繞農業產業,以示范基地建設為依托,發展農機化。要使農機事業適應新形勢,必須找準工作重點和切入點,積極實施項目帶動戰略。農業產業大戶土地相對集中,農機連片作業條件成熟,對比人工作業優勢明顯,為農機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因此,農機化事業要緊緊抓住當前農業產業發展的熱點,充分展示農機作業優勢,努力提升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作用,激發農戶用機的興趣。
(3)圍繞農業產業大戶,扶持培育農機作業大戶,增強機具作業示范效果。農業產業大戶多是具有前瞻意識,在當地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士,他們的規模經營及生產管理模式,對農機的投入有迫切的需求,且具有一定的農機購置經濟實力。把分布在全縣的各個農業產業大戶,通過在政策上、技術上、人力上給予大力支持,努力培育成農機作業大戶。通過農機大戶典型帶動,進一步加大農機作業示范效果,帶動周邊農民用機購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由于農業機械的大量運用,農民為追求機具作業的效率,會進一步促進農村土地合理流轉。如在花垣縣有部分農民為利于耕作,采用調換土地和進行補償的形式對土地進行集中。
(4)大力推廣農副產品加工機械,以大戶為中心,積極走“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對農副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農產品副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山區地形復雜,土地零亂,旱土種植作物未統一,農民所掌握的農業信息有限,只有通過公司開展訂單農業,大力引導、鼓勵農民種植當前收益好的農作物,再通過政府部門的政策優惠及各項惠農政策的激勵,形成分散規模種植及初加工,通過公司對農產品的進一步加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5)加大宣傳,爭取全社會發展農機化進行實質性投入。通過各種形式的大力宣傳,激發農民使用農機具的興趣,進一步提高農民使用農機具的意識,要形成做哪樣農業開發,農民首先想到的就是可以使用什么樣的農機具。再次通過大力宣傳,努力爭取有經濟實力的人士,通過反哺農業,對農機化進行實質性的投入。
(6)切實發揮好農機購置補貼作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滿足了農民對農機化技術和機具的需求,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節本增收,在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政策的使用上,要注重向培育農機大戶方面發展,為降低農民風險,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配套資金投入,給予購機戶在購買大中型機具追加地方配套補貼。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充分尊重農民的購買自主權。要把農民喜歡、質量過硬、售后服務好、有一定生產經營規模的農機產品列入補貼機型目錄。特別是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讓市場決定機具價格。
(7)積極搞好農民農機技能與知識的培訓工作。有了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那么作為使用的主體——農民就要會用、會修,農機具才會迅速推廣開來。農機部門要積極爭取成為各種培訓農民優惠政策的實施主體之一,努力完善各種培訓手段,采用走上田間地頭實地培訓、開展培訓班等培訓措施,使農民能掌握到1~2門農機實用技術,相應也就培育出了更多的農機愛好者及使用者,為農機的普及與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8)充分發揮鄉鎮農機站職能作用。初期成立的農民占主導的農機作業服務組織紀律相對泛散,組織內缺乏強力約束機制,服務對象和作業價格上的競爭,更是給組織內之間的協作增加變數,難以形成大的合力及有組織的調動作業。鄉鎮農機站作為一個事業機構,人員相對穩定,因此鄉鎮農機站要在縣農機局的業務指導下,應成為實施農機推廣的主體。縣農機局要爭取上級部門及當地政府的支持,確保鄉鎮農機站在活動場所、有設備,要經常從事自身業務活動。初期時,可以在大的鄉鎮建成1~2個農機服務片站示范點,投入相應的農業機械,爭取資金完善各種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增強鄉鎮站服務手段,從事業務工作時,附近幾個鄉鎮力量集中使用。用實際效果爭取逐步完善各鄉鎮農機站建設。同時,縣農機局要制定鄉鎮農機站目標管理考核辦法。組織農機員進行業務知識培訓,各種現場演示活動要求他們參加,切實加強對鄉鎮農機站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