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淇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 株洲 410004)
近些年,我國大部分地方興起了生態旅游熱潮,并推出各種各樣的生態旅游產品,但是在收獲豐碩利益的同時,生態旅游也面臨著各種挑戰和沖突。首先,名為生態旅游,實則為快速拉動旅游經濟效益的大眾旅游活動層出不窮,資源保護壓力與日俱增,一些著名的生態旅游景區甚至由于過度或者不合理的開發而遭受到重大的破壞;其次,急劇增加的旅游者也給生態旅游景區的經營管理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使得生態旅游發展現狀與其本質要求之間存在著較大差距;最后,生態旅游者是生態旅游的主體,其生態意識、生態行為上的差異性對生態旅游活動的實際效果也會產生直接影響,對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作用。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張家界市境內,是1982年由國務院委托國家計委批準成立的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面積約130km2,是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的一個組成部分。1992年12月因奇特的石英砂巖大峰林被聯合國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2004年2月被列入世界地質公園,2007年被授予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
參與調查的游客中,女性比例為53.9%高于男性46.1%;從年齡上看,受訪者的年齡集中在18~34歲,比例高達66.25%,35歲以上的占23.93%;從文化水平來看,受訪者的教育程度偏高,大專及以上水平占73.8%,其中研究生及以上水平占7.3%;從職業上來看,受訪游客中學生作為主要群體,所占比重為42.32%,其次是專業技術人員12.59%,單位職員/工人占12.09%;從年收入來看,年收入低于60000元的比例高達83.12%,其中年收入低于12000元的占46.35%,而年收入高于60000元的僅占16.88%;此外,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來訪的游客中省外游客占75.74%;在出游方式的選擇上,65.99%的游客選擇自駕或自助出游,其中大部分游客選擇與朋友結伴出游或與家人孩子一起旅游,另外有34.01%的游客選擇通過旅行社進行團體旅游;在住宿類型的選擇上,選擇招待所或普通旅館的有26.7%,選擇三星級賓館的有33.5%,選擇四、五星級賓館的也有17.88%。參與調查的397位游客中,有304位游客聽說過“生態旅游”一詞,但是其中也有93位在此之前從來沒有聽說過“生態旅游”,可見,生態旅游在大眾游客中還未廣泛普及。本研究根據397位游客的回答歸納為6個大類,如表1所示:有24.43%的游客將生態旅游定義低碳環保,18.39%的游客認為生態旅游即表示綠色出行,10.33%的游客認為生態旅游是一種親近自然的旅游活動,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有33.25%的游客未能對生態旅游的定義做出任何解釋。從游客所給出的解釋來看,可以提取出三個關鍵因子,即:環保、綠色和自然。

表1 關于“生態旅游”的解釋
游客基本信息方面,張家界生態旅游者的總體特征表現為年輕化、女性化、受教育程度較高、中低等收入水平。與陶教授在臺灣太魯閣國家公園所做的調查對比發現,臺灣的生態旅游者也傾向于年輕化、中低等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偏高。生態旅游者呈現出的年輕化、經濟化特征映射出他們大多正在上大學或者剛剛大學畢業,收入水平自然就較低。在選擇生態旅游產品時,生態旅游者的性別比例就會逐漸向女性傾斜。
在生態旅游者分類方面,與李燕琴在百花山得出的結果相比,類似的是:在百花山,生態旅游者中含有一定比例的經常生態旅游者和偶爾生態旅游者。同樣,在張家界,也有相當比例的猶豫不決型生態旅游者和中級生態旅游者。
建議對生態旅游市場進行細分,開發適銷對路的生態旅游產品,以點帶面促進目的地生態旅游產業適度有序發展。針對生態旅游者類別之間的差異“對癥下藥”,有效引導一般的生態旅游者向嚴格的生態旅游者轉化。與嚴格的生態旅游者相比,一般生態旅游者的環境態度是表面的、不太穩定的、需要鞏固的。構建、優化旅游目的地的環境教育體系。生態旅游者與旅游區環境之間的作用和影響是相互的,完善旅游目的地的環境教育體系,有利于促進生態旅游者較高的環境責任感向環境保護行為進行轉化。旅游區優美的自然環境、配套齊全的環境保護設施、易解可行的環境教育標識、通俗易懂的環境解說詞等營造出來的環境教育氛圍,容易與旅游者的環境保護意識產生共鳴,能在有意或無意間喚醒生態旅游者內心深處的環境保護責任意識,使其在行為上增加自我約束,語言與表情上形成對環境破壞者的道德批評。生態旅游要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首要條件是生態旅
游者必須具備較強的生態保護意識,并能在實際行動中宣傳及幫助其他游客也逐漸養成保護環境的習慣,其次需要旅游景區、旅游經營者的積極配合響應,加大生態旅游宣傳力度,以實現生態旅游活動的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