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向紅, 鄒進貴, 王中全, 汪志明, 向 東
(武漢大學 測繪學院, 武漢 430079)
21世紀是一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全面創新的時代。培養具有科技創新意識、創新精神以及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1-2]已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任務。測繪學科是一個基礎性的學科,測繪技術與地理信息技術的結合,是現代測繪服務于社會的重要形式。基礎測繪數據采集、存儲、分析和應用以及地理信息服務過程,都需要大量的測繪儀器和專業軟件使用、儀器研發和軟件開發以及技術方法創新等。這些特性決定了測繪專業人才必須要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與時俱進的創新能力[3]。而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4-5]是培養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建設可以為測繪高校學生參與科研、創新活動提供一個較好的平臺,對我國培養拔尖創新測繪人才,提升大學生的科研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提升團隊凝聚力等具有實踐意義。為此,介紹大學科技創新團隊的內涵和形式,并闡述測繪工程專業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構建和實踐情況。
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是指大學生根據自己個人興趣愛好、科研項目需要、參加各類科技大賽的需要等在一起的以科技創新、創業、服務為目標形成的群體組織[6-10]。這個群體主要由學生和教師組成。團隊成員可由同一學科或不同學科或交叉學科的學生組成,其個體自身的知識結構對團隊對解決復雜、交叉問題、產生創新成果至關重要。良好的學術氛圍是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創新思想的來源,而創新實踐實訓平臺、經費以及科技創新保障管理平臺是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運行的基本保障。
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建立首要把握創新性和實踐性為首要原則。目前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形式主要有[7-8]:① 科技創新社團是大學生們按照一定的章程自愿結成的學生群眾組織,通過邀請專家給學生作講座、組織學術論壇、定期舉行課題輔導等一系列科技活動,以此提升大學生創新素質。② 科技創新實驗小組是學生自發組成的教師參與指導的科技創新小組。它可以激發大學生們的科技創新興趣與創新潛能。③ 科研課題研究小組是由在校大學生組成的創新群體,主要以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項目,完成實際科研項目的研發。通過完整的科研開發過程,進一步了解所學專業,為以后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和繼續學習奠定基礎。④ 科技競賽團隊主要是以全國“挑戰杯”“互聯網+”“測繪技能大賽”等綜合性質競賽為基礎, 組建的各種類型科技創新競賽團隊。⑤ 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是為申請和完成“大創”“校創”項目而組建的團隊。“大創”是指2007年教育部推出的《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已有100多所高校被納入該計劃,“校創”是指高校設立的校級本科生創新創業性基金。大學生創新創業性計劃項目實施強調自主性、探索性、實踐性和協作性,以項目立項的方式資助。
近年來,學院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實踐能力為目的,以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科學素養為核心,不斷優化大學生科技創新環境,加大大學生科研與創新實踐資助力度,擴大學生參與面,多層面推進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開展。依托測繪技能大賽、GEO論壇、社會實踐、創新創業項目多元化平臺,構建了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以大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學科競賽等為抓手,建立導師—學生以項目為紐帶的創新實踐教學體系;以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中心為平臺,結合專業特點,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形成了多個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1) 學院和學校開設了有關創造教育理論及創造技能等課程,如“大學生創造力的培養與開發”等。學院為本科生舉辦學術論壇“GEO論壇”, 論壇分為講座、學術沙龍兩種主要形式,輔以其他必要的活動形式。邀請講座人涵蓋測繪學科及相關學科的專家學者、優秀畢業生和企業家。學術沙龍包括學生與專家學者就專業知識等方面的交流、座談,與優秀畢業生就出國、科研、就業等方面的交流,與企業人士就行業、市場、知識成果轉化等方面的交流。GEO論壇定期舉辦,吸引了大批學生,增進本科生對測繪學科、交叉學科及測繪領域前沿技術的了解,增進本科生對學科教育、行業的了解,培養濃厚的學習氛圍和創新意識。
(2) 學院開展了“牽手飛翔”本科生活動。目標是鍛煉在校大學生自主學習、文獻檢索、科研立項能力,其形式主要是在不同年級之間進行針對測繪學科理論、編程和操作合作科研,由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以基于自己的學習/科研/課題內容進行自主命題/子課題的形式交予低年級本科生,在低年級本科生進行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給予一定指導,最后由本科生自主完成科研并提交成果。在“牽手飛翔”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會、研究生會將穿插和科研有關的活動,以豐富“牽手飛翔”的活動內容,以便及時驗收成果。
提高大學生自身創新能力是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學院采取了3種類型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10-12]。① 自由組合型。學生根據大學生科研立項,校級各類競賽等要求,自由組成科技創新團隊,在自由選擇的前提下,負責人組團時需吸收不同特點的同學。② 學院選拔型。國家級、省級各類競賽等通過學生報名、老師綜合篩選來組建,具有短時效應顯著、針對性強、訓練集中等特點。③ 老師選擇型。教師的各級科研項目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支撐,教師會根據學生報名,學生的個人素質和創新能力以及興趣方向,選擇部分本科生組成團隊,參與其科研項目,使學生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獻收集、實驗方案設計和操作、數據分析、成果報告和論文撰寫等技能。
學院采取學生自由選擇老師或學院根據團隊科研或競賽內容指定相關老師作為科技創新團隊的指導教師[7-9],建立和形成一支以學生為主體, 以指導教師為核心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隊伍,充分發揮老師在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中的指導、示范作用。
雖然科技活動的主體是學生, 但教師對學生科技創新各個環節的指導和把關非常重要。作為一個教師不論在項目立項前還是立項后,從開始的選題、相關參考文獻查閱到撰寫項目立項申請書;從確定研究方案到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和步驟;從項目的實施到項目的結題報告撰寫等,都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指導。同時,在指導過程中,教師善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團隊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鍛煉培養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合作等多種能力。
選題是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的基礎。選題創意很重要[8,10-11],實際工作中,我們的做法是:① 引導學生結合所學專業從專業優勢的技術領域選題,把握住所選題目的創新性和應用價值。② 以解決實際生活中問題為主線,用創新思維去思考現實生活問題,用所學結合專業及相關知識選擇解決問題的辦法作為選題依據。從近3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獲批來看,效果非常好。基于近距離超市導航導購項目等就是學生自主選擇項目之一,而且市場前景很大。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立項15項,校級立項69項,項目結題率高,完成質量好。另外,3個項目入駐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中心,2012級本科生陳政負責的“農村不動產確權測繪技術和信息化平臺研究及應用”項目入駐學校珞珈創意園。已有2 000多人次參加了國家、省、學校和學院的各種學科競賽,獲全國大學生測繪技能大賽特等獎3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2項;“則泰杯”全國大學生測繪科技創新論文競賽一等獎7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6項。
學院在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過程中,與企業聯合,從大二開始,“測繪工程卓越班”實施“雙導師”制,要求每位學院教師和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僅能指導1~2人,以保證“雙導師”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同時,在“雙導師”指導下,為“測繪工程卓越班”的每位同學制定“技能和科技創新”項目規劃,并提供項目經費支持,項目執行期為兩年,大三進行期中檢查,大四進行項目質量驗收,對優秀項目給予獎勵。從2013級測繪工程卓越班培養效果來看:獲批5項大學生科研項目,發表國際會議論文1篇、國內會議論文3篇,測繪技能大賽獲獎18項,2項軟件獲得著作權登記;辛林洋、趙康、馬宇馳同學被選拔參加公派國際交流;方孟元同學積極參加珞珈俊德學生創業團隊。
學院依托國家級測繪實驗教學中心、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和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等,開放實驗教學資源,加強和企業合作,建立研發基地,將創新項目與企業研發結合,形成建立面向全體學生、多角度、多層面的開放型創新實踐實訓平臺[13-14],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科研實踐和科技創新能力提供有力保障。近年來,我院測繪工程專業的多個創新團隊參與了解決大型工程復雜問題研究和開發工作如高鐵軌道檢測、企業GNSS產品開發和研究工作等,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近年來,學校和學院非常重視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構建,制定了“大學生科技創新管理條例”“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管理辦法”“大學生科技創新指導教師工作管理條例”等一系列管理文件[5,15],為大學生科研工作有效開展奠定政策基礎。學校和學院為大學生科研設立專項基金, 鼓勵學生申報各類科技項目,出現學生主動聯系導師申報各類科技項目。在導師的精心指導下,產生了一批質量較高的科研成果如論文、計算機軟件、專利等。對大學生在國家級、省級、校級各類競賽中取得優秀成績,或取得發明、專利、發表優秀論文、優秀設計以及取得其他突出成果者,經專家評定,可以授予相應的創新學分(創新學分可作為任選課的學分)。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成績(發表論文、專利等)可作為獎學金評定的加分項目,每年有多名科技成果突出的學生被保送碩士研究生,各種獎勵政策構成科技助推平臺。2013~2016年,學院王震、吳風波、羅海澎等8名同學因在學術科研上的成績與潛力獲得了免試直升,攻讀學院碩士學位。
實踐表明,良好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構建有助于科技創新,為大學生提供了進行科技實踐活動的平臺,為高校和國家加強和提升我國綜合科研實力創立了良好的發展模式。大學生科技實踐創新團隊的構建和發展是一個持續、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必須加大對大學科技創新團隊的投入, 進一步完善大學科技創新團隊活動場所的硬件設施,優化科研平臺管理以便于大學生參與科研,強化大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與能力,讓團隊成員們能夠打開思路,集思廣益,激發其創造性力。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朱恒夫.美國著名大學本科生創新教育述評[J].中國大學教學,2011(10):90-95.
[2]白強,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機制研究-哈佛大學的經驗與啟示[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02,18(6):170-175.
[3]花向紅,鄒進貴,許才軍,等.測繪工程專業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建立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10):70-72,106.
[4]鳳啟龍,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新活動體系建設探析[J].高等教育究,2009(3):96-99.
[5]曹小華,吳青 ,李文鋒, 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團隊培養模式探討[J]. 高教發展與評估, 2007,23(3):22-24,121.
[6]莫靖林. 面向理工科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 大眾科技, 2014(11):218-220.
[7]熙瑩,李勇,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大學生科技實踐創新團隊模式研究[J]. 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3):69-71.
[8]李海翔,曾鴻鵠,林華, 基于科研項目培養地方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探索與實踐——地方高校本科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組建及培養發展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0.
[9]余魅,程紅霞,楊月寒,等.構建“普適性”大學科技創新活動體系[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9):132-134,188.
[10]陳茹雯,楊雪梅,辛江慧,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創意和團隊建設[J].科學大眾,2016(9):134-135.
[11]蔣永榮,李天煜,蔣東云,等,本科生科研創新團隊建構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8,28(4):376-378.
[12]趙妹穎,潘峰,基于多維實踐平臺的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11):311-313.
[13]潘信吉,學生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和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7):207-209.
[14]盧琳,李智敏,趙群,大學生科技實踐創新團隊構建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