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茗麗 王冬梅 向高友 吳芳波 田靜(西北民族大學, 甘肅 蘭州 730030)
近年來,東鄉縣教育被認為是典型教育案例研究,東鄉縣的教育發展存在一些缺失、不足甚至盲點。本文從民族特性出發,民族聚居區特有的文化影響等角度分析其與東鄉族家長教育期待的現狀、個人主觀看法、不同群體家長教育期待的高低,分析其對子女發展的影響,總結出東鄉族家長教育期待認識,并為東鄉族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待進行探討,以引起學界的關注,為有著同樣遭遇和處境的少數民族地區提供參考和幫助,與此同時,也希望可以從實際出發,為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工作建言獻策。
東鄉縣位于甘肅省中部西南面,隸屬于臨夏市,地處臨夏市東北部,東臨洮河與定西地區毗鄰,南與廣河、和政兩縣接壤,西接大夏河,與臨夏市、臨夏縣為界,北隔黃河與永靖縣相望。轄19個鄉、5個鎮,下轄229個行政村、1893個合作社。這里山大溝深、氣候干旱、土地貧瘠、植被稀少、生態脆弱,是國務院和甘肅省確定的重點扶貧縣。因此,交通不便、生存環境惡劣是外來者最大的感受,也是阻礙東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羈絆。
新中國成立前,由于歷代統治階級實行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政策,加上自然條件嚴酷等因素的影響,東鄉族生產力發展水平低,教育發展落后,1950年自治縣成立時,全縣只有9所小學,在校學生 548名,教職工23人。經過60年的努力,東鄉縣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們仍不能否認東鄉縣的民族教育事業存在巨大問題,—是基礎教育薄弱,九年教育普及率低。2010年“普初”率只有50%,比全省平均數低30個百分點,“普九”率為31.8%,比全省平均數低60個百分點。二是青壯年文盲率高,2010年青壯年文盲率高達29.3,全縣初中以上的人口僅占總人口的7%,大專以上的不足0.3。三是教育投入嚴重不足,辦學條件較差,基礎教育學校數量較少且在偏遠地區。以上說明東鄉縣的教育從總體上看仍然很落后,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考察中,我們發現,東鄉族女童輟學、失學的現象比較嚴重。在我們所到的每個村落中,幾乎都能看到輟學或失學女童的身影;通過訪談交流,我們得知該地許多家長對孩子上學的認知是能認識幾個字,會寫自己的名字就夠了。家長對女孩上學的態度可以用幾句話進行總結,即:書念多了沒用、白供,出去能找到廁所就行,年齡大了難找婆家,書念多了收拾不住。①在一次和小學生的交流中,我們和東鄉族女孩學生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調查者:上完小學你們會繼續上初中嗎?
學 生:在場的女生們都沉默了。
調查者:你們不繼續上初中嗎?是父母不讓你們上學了嗎?
學生:看父母讓我們上就繼續上,不讓我們也沒辦法。
學生1:他們說我已經長大了,應該學做飯,幫家里干些家務活。
學生2:我父母在地里干活,家里沒人煮飯,沒人看門,他們讓我回去做飯、看門、喂羊。
學生3:家里窮,弟弟也要上學,所以就不讓我上了,他們說女孩讀書沒有用,只要我認識幾個字,出去能找到廁所就行了。
再者,在和輟學女童以及當地村民的訪談交流中,我們問到其為什么不讀書了,輟學女童提到由于自己生病(聲帶破裂),去學校的話同學會嘲笑她,會讓她很丟人;還有的輟學女童提到母親身體不好,他們讓我回去干家務活。當地的一位村民說上完初中年齡就太大了,就嫁不出去了。我們這邊的女孩子超過20歲就不好找(婆家)了。今年他的女兒19歲了,今年準備出嫁,和我們特別強調說過了20就不好找婆家了。我們問到就不能晚點嫁人嗎?這位村民大叔說我們這邊的都這么嫁人。
在這些訪談對話中,我們聽到的是令人揪心和心痛、無奈的回答,我們看到東鄉族女孩在上學過程中背負著諸多來自家庭的特殊要求。
在我們的問卷中,首先,關于“對于男孩和女孩,誰獲得知識比較重要?”這一題,許多調查對象的答案都是二者一樣以及男孩子居多,僅有一個調查對象的答案是女孩子,該調查對象提到,對女孩子的投入就是最大的回報。我們不禁感嘆很少有家長有這樣的認識。其次,關于“您希望您的孩子上學上到什么程度?”這一題,許多家長給出的回答最多的是不清楚,那是以后的事情誰能知道呢;其次的回答即看孩子自己了,能上到哪就上到哪。
基于實地調查,我們發現,東鄉族家長對子女上學的教育期待值并不高。家長的受教育程度絕大部分是小學及小學以下。絕大成數的父母期望他們的孩子上學完成小學教育,一部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期待表示看孩子的學習能力,在調查中,我們聽聞到在他們看來,受教育就是認識幾個字、會寫自己的名字、能找到男女廁所就夠了。如果能繼續上學就上學,不行就上到小學畢業,至多初中畢業就好了,沒必要讀那么多書。
但在本次調查中,盡管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待不高,但也有的家長對子女受教育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以及勵志的故事。我們問到是否希望您的孩子考大學,這位家長談了對自己孩子受教育的看法,認為自己的孩子上學已經很辛苦了,在學校有老師的壓力,孩子本身也有自己的學習壓力,倘若回家父母再對孩子施加壓力,孩子的壓力會更大。教育有好的影響,也有不好的影響,高考考不好甚至有的學生精神失常,所以,孩子能不能考上大學我并沒有絕對的要求……,最后這位家長反問我們,對他的這種看法持什么樣的態度。在我們看來這位家長側重看到了教育的負面影響。也有一位很勵志的家長,在那個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的社會環境下,自己沒有上過學,認識的字是自己通過看電視等方式學來的,通過自己的努力認字,勇敢的從大山里走出去過,去深圳、四川等外地打工,這位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待是比較高的。這使得我們想到,父母的教育活動更好的投入程度會增強父母對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從而有助于孩子更高的教育期待和學業成就。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期待不高也意味著在東鄉,家長在孩子的學習活動中與孩子的互動水平較低。我們可以看到,少于一半家長經常檢查孩子的作業。我們通過一個變量來測量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投入,即家長在家輔導孩子學習的頻率。然而,僅有非常少的家長輔導孩子學習,這使得這個變量無效。但這從某種意義上也反映出了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活動中投入不足,盡管家長的投入能夠顯著提升孩子的學業表現和教育成就。和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待相比,家長的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僅有少量的家長接受過初中及以上的教育。然而,這個現象在中國并不奇怪,因為無論家長的教育水平如何,由于受到儒家文化重教的影響,通常亦會很關注子女的教育。②
在本次調查中,我們分析了影響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待因素,其中包括家庭經濟收入、家長的教育觀念、子女的表現、同輩群體、家庭背景等等。
就子女的小學教育期待而言,在控制了其他變量之后,家庭經濟收入變量就變得不顯著了。城鎮家長和農村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待也有差異,此外,我們發現,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期待有一定的差異,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的孩子的教育期待具有顯著影響,與那些很少投入甚至從不投入的家長相比,經常投入的家長,其子女的教育成就也會很高。
在成長過程中,由于受所處環境各種因素的影響,個體的性別意識不斷得到強化,性別行為不斷得到塑造。東鄉族子女自出生之日起,便被賦予了鮮明的社會性別角色;在成長過程中,其性別觀念與性別行為模式逐步刻板化、定型化。③在東鄉族女孩上學方面,父母的態度與父母對女孩的特殊要求等方面有很大的決定性。
通過調查東鄉縣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待,可以看到,家長的社會經濟地位越高,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期待越高。來自不同的社會經濟地位的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待就小學教育期待而言沒有顯著差異。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投入顯著影響孩子的教育期待。就教育期待而言,城鄉之間存在差異。就子女的小學教育期待而言,發現家長對其并無顯著差異。就更高的教育期待而言,事情變得有些復雜。家長的職業社會經濟地位顯著性的影響子女的教育期待,然而家長的受教育程度對子女的教育期待有著影響,即沒有受過教育的家長期望子女能上學,至于上到什么程度,這得看家庭經濟情況、子女學習表現、當地風俗習慣。這意味著家長通常對他們的子女有較高的教育期待,換言之,他們的教育期待又受到經濟資源等因素的限制。我們也知道,就教育期待而言,一定程度上家長有男孩偏好,而就東鄉縣區域而言,這個偏好更加明顯。這折射出在面臨高成本和高風險的教育投資時,家長依然將教育優先權給男孩。
本研究調研了東鄉縣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待以及影響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待的因素,為東鄉縣孩子受教育的研究做了貢獻。然而,本文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首先,影響家長教育期待因素所包含的變量并不足夠。其次,本研究未能研究家長對子女教育期待的是否存在經濟回報等。因此,后續研究中需要收集更加細致的資料以促進教育期待的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