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志凱 林曉燕 林偉培 林培櫻(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2016年,“四川涼山彝族銀飾技藝的傳承和保護”項目獲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項目編號為201712623027。當年七月,研究團隊跋涉兩千多公里,赴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進行實地考察,在15天時間里,通過問卷調查、個體訪談、收集資料等形式,訪問當地彝族同胞、政府官員、教師、民族文化傳承人等,獲得大量詳實數據,形成撰寫本文的重要基礎。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共有人口14.6萬人,本次調查,面向當地彝同胞發放問卷500份,占當地彝族人口的0.5%,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次問卷調查,發出問卷500份,回收問卷500份,有效問卷500份,其中男女比例、老中青幼比例均按當地人口原有比例折算,由調研人員面對面提問完成,確保數據準確有效。通過調研,筆者團隊發現彝族銀飾技藝傳承現狀有以下特點:
彝族銀飾遍布大小涼山,其中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銀飾手工藝最具代表。每到節假日時,彝族婦女穿著盛裝必佩銀飾,分為頭飾,領飾,耳飾,手鐲,衣扣等。銀飾紋樣有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鳥蟲魚……這些紋樣大多雕刻細膩,精巧別致。制作銀飾的手法主要有陰刻,鏤空和鑲嵌,這些特點共同構成一道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觀。
彝族銀飾手工制作技藝做工講究,共有二十余道工序,形成鑄煉、吹燒、鍛打、編結、雕鏤、鑲嵌等一整套工藝流程,經過反復琢磨才制作出華美亮麗的銀飾來。彝族人崇銀尚銀的情結特別突出,所以這一技藝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傳統的民風民俗不但使銀器在廣大彝族地區風靡,也造就了一大批手工藝者。經過歷代手工藝人的積累,彝族民間銀飾制作技藝日益精湛,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信息,而這代代傳承在彝族工匠之手的“彝族銀飾”制作技藝也入選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寄托著彝族人美好生活的理想。
彝族銀飾手工技藝的傳承,加工制造,大多都是家族傳承下來的,也有些從銀飾手工技藝省級或國家級傳承人那里學來的。除了有一批技藝精湛的銀匠,涼山還有充足的銀錠庫存,這為銀飾技藝加工制作提供了有利的保證,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彝族銀飾手工技藝也悄悄發生著變化,存在的各種問題也慢慢浮出水面,如今涼山的彝族銀飾技藝面臨著傳承人不足、技藝遺失、創新不足等問題。
目前,四川涼山是經濟發展欠發達地區,財政收入不高,能夠用于保護傳統技藝的資金更是少之又少。而國家對于這些傳統技藝的保護資金有限,并不能面面俱到。當前,涼山地區手工藝的現實是高度分散、單體規模小、競爭能力弱,經濟效益不理想,這對于大量還沒有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手工藝以及分布在農牧區的家庭手工藝作坊來說,維持生存才是最迫切的現實問題,更不用說是傳承和保護的問題了。很多彝族家庭迫于生計,將自己祖傳的銀飾變賣,更遑論技藝傳承和保護。
調查研究是進行保護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從目前來看,對于涼山彝族手工藝的調查雖然已經有了初步的起步,但是對于各項手工藝技術就還沒有全面和系統的調查。比如對銀飾傳承人的技藝掌握程度、以及銀飾分布的具體情況等記錄還不夠完善。所以根據目前所有的資料來看,彝族銀飾技藝亟待更系統的調查研究。
傳統的彝族銀飾是整套制作或是根據單件需要制作,需要親手雕刻打磨,制作時長相對現代化的流水線工藝制作品來說非常復雜和繁瑣。制作一套銀飾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對于年輕人來說,這種工藝難以短期學會且收入不高,大多數年輕人選擇遠離家鄉外出打工,銀飾技藝的繼承出現了明顯的人才斷層。從調研反映的情況來看,現在會打磨銀飾的年輕人可以說是少又少,很多記憶高超的手藝傳承人年歲已高,加快培養新的一代傳承人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隨著現代工藝的發展,流水線制作出來的工藝品也因為其價格低廉、樣式精美多樣、制作時間短、并且有質量保證的優點而受到廣大人民的歡迎和喜愛。與之相比,傳統的彝族銀飾因為制作時間長、價格高受到市場經濟的排斥,這對傳統銀飾技藝的傳承形成沖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論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形成了系統的傳統文化觀。少數民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其文化傳承也需要得到保護。當前彝族銀飾技藝遭遇的傳承難題,急需政府提供政策幫扶。由此,當地政府可以結合相關部門開展銀飾制作工藝的學習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年輕一代對技藝學習的興趣。相關銀飾制作商生產商應加強與當地政府的合作,在當地設點開廠,不僅給廣大的年輕人提供學習機會和就業崗位,同時對銀飾技藝的傳承發揮推動作用。
政府舉辦的各類傳統活動,應與彝族銀飾技藝推廣相結合。在舉辦彝族最著名的火把節或者其他特色節日時,通過政府力量,在全國甚至海外范圍進行彝族銀飾文化時尚創意產品設計大賽活動。在特色節日上,第一是可吸引大量海內外的游客和招商機會,第二是個可以吸引海內外年輕的設計理念和設計力量。這種設計活動,對銀飾產品的創新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對彝族銀飾有起著很好的宣傳效果。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國務院積極推進“互聯網+”的政策相繼出臺。彝族銀飾文化宣傳和傳播也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政府應鼓勵銀飾作坊,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多種營銷方式,加大對彝族銀飾文化的宣傳和傳播。依托“互聯網+”技術和平臺,消費者可以直接與彝族銀飾的生產者設計者甚至傳承人對話交流,甚至通過視頻通話或者開設網絡課程教學了解和學習彝族銀飾制作的工藝,分享對銀飾產品設計的新思路。同時,彝族銀飾產品可依托電子商務平臺,引用大數據,分析出不同層級的消費者對銀飾的不同需求。打破傳統的搭配和設計,高端定制化,創新獨立品牌。
“以多為美,重頭輕腳”是彝族人的傳統審美意識。尤其是傳統意識強的彝族女子,都希望自己的嫁妝越大越重越好,銀飾的佩戴成了婚禮隆重與否的評判標準。新時代的人們除了審美意識有了更高的標準,同時也更在乎產品的精致和便攜性。在日常生活中,過于巨大的銀飾使用率太低,不是特定的節日,是不會戴整套銀飾,因此被閑置幾率很大。
為了讓彝族銀飾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常態化,彝族銀飾文化可走精、巧、小的產品設計思路,適當地做好“加減法”。在進行保護性開發研究中應著重以小巧、精致,與現代時尚審美高度結合的設計思路。同時,特別是針對國內外游客選購紀念品送親朋好友的習俗,在產品的設計和包裝攜帶方面更應該考慮便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