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麗 舒淇 劉雨欣 丁典 馮靜靜 周金偉 (武漢東湖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0)
古老戲曲入耳來,非遺之音動心弦。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湖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一直以來深受政府重視以及群眾喜愛。
而湖北的戲體現著湖北文化多元的特征,是荊楚文化"博"的縮影。戲曲類非遺項目正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活態呈現的一個重要載體,我省非遺項目中,傳統戲曲類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漢劇、楚劇、荊州花鼓戲、黃梅戲等,都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但隨著社會大發展,湖北戲曲遭到現今年輕人的冷遇,依賴口授和行為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嚴峻的考驗。
為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文化建設重要戰略思想、充分認識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勇擔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時代使命,調查目前的荊楚非遺傳承現狀,探究體驗式傳承下湖北非遺年輕化的可行性,一唱眾和大學團體實踐隊前往荊州市市內、江陵縣、馬家寨與潛江市等周邊地區進行為期5天的名為“探究體驗式傳承下湖北非遺年輕化可行性研究(以荊州花鼓戲為例)”的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和新聞工作者、政府官員以及戲劇文化傳承人等進行了深入溝通與探討。
在與長江大學楚文化研究院桑教授和荊州文新廣局鐘主任的交流中知道荊州市很早就成立了非遺專門的學習基地,對地方非遺保護長江藝術工程職業學院的非遺傳承院進行了參觀,并采訪了朱校長。朱校長一并的傳承人正在做的荊楚非遺學習研究院設立了諸多非遺學習課程,主要以手工藝為主,并在互聯網上面對公眾開放了各類夏令營等模式,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達到創新體驗感下的現代化傳承概念。他十分肯定我們現在的大方向,并且有談到希望我們繼續在新媒體這方面做下去,在不久能夠為我們提供他的非遺研究院作為站點基地。在和朱校長、長江大學非遺社前任老社長的交流學習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非遺傳承與現代化傳播媒介相結合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調研隊伍對荊州市江陵縣金橋村的一些花鼓戲老藝人進行了采訪。采訪過程中了解到現今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荊州花鼓戲的表演主要集中在過年時期,正月里老藝人們聚在一起為大家進行采蓮船等一系列節目表演,但在日常中宣傳表演機會少、民間藝術活動范圍小,在當地村里老人婦女兒童居多,因此觀眾范圍也有所限制,文化自然而然不能得到較好的傳承。通過與江陵縣政府宣傳部廖書記溝通,我們了解到目前對愛好非遺,愛好戲曲的藝人的挖掘力度是不夠的,與此同時,活動的組織和開展頻次不高。另一方面,從業務上來說目前的經費保障不足,單方面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聯合多方面的力量。需要將文化娛樂化,融入生活,才能讓年青一代更好的接受。適齡文化傳承人缺失是如今我省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亟待解決的問題,除了進行國家政策性扶持、搶救性宣傳紀錄片的拍攝、定期展演等,如何讓更多的青年群體了解到這樣一些非遺文化寶貴財富,在多數人中能夠挑選優質傳承人是當代大學生應自主去挖掘探究的問題。
荊州花鼓戲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中的明珠,但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舊有的傳承方式與時代需求逐漸脫節,年輕一代接觸荊州花鼓戲藝術精華的機會越來越少,荊州花鼓戲其實也在面臨著中國當代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期帶來的新課題、新考驗。
在前往湖北省荊州花鼓戲藝術研究院進行了采訪和課程學習的過程中,老藝術家為我們表演了荊州花鼓戲,帶我們參觀了演員的舞臺以及后臺化妝室、服裝室和道具室,同時親自指導隊員,讓隊員穿上演出服裝來親身感受荊州花鼓戲,據答主任介紹,目前相關數據統計荊州花鼓戲的受眾已有2000萬,每年有100場送戲下鄉活動,這些活動的受眾主要為老年人,婦女和兒童。而目前正在開展的“戲迷聯誼會”, 專業和業余人員都能夠進行交流學習,且年輕層次分布不均,最小的18歲。令人驚喜的是,戲迷社群中年輕人相對居多,且活躍度較高。
而在整個調研過程中了解到,目前非遺在傳承途徑和方式上仍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探究。一是非遺傳播形式還屬較為原始,并沒有研究下相關有效可行的措施去進行實踐和推廣。二是傳承人自身的傳承創意不足,且所做有限。在劇種方面,“新”與“舊”的結合轉變存在爭議,難以把握。三是地方政府機關年輕群體的缺失也導致了宣傳技術手段和渠道不能夠隨著科技發展進行革新和創意體現。花鼓戲本身缺乏精美的現代化包裝,數字化傳播粗糙、貧乏這一現象無法得到良好的改變。四是地戲班的舞臺技術和演員藝術水平參差不齊,沒有常態化的劇場表演,以至于看到的花鼓戲不是政府買單的戶外搭臺就是家里紅白喜事唱堂會,給年輕人一種錯誤信號,劇種藝術性不高。五是目前對愛好非遺,愛好戲曲的藝人的挖掘力度不夠,資金保障的不足也限制了活動的組織和開展的頻次。但令人驚喜的是,目前所存在的戲迷社群中年輕人相對居多,且活躍度較高。
如今社會大環境改變,年輕人的選擇趨于多元化。另一方面,年輕人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文化審美心理已然發生轉變。這些現象和所發現的問題都表示:荊州花鼓戲的文化傳播形勢存在斷層現象,年輕一代不能夠主動了解,而文化本身也缺少一個專業而系統的宣傳方式能夠吸引年輕人。另一方面,將非遺文化娛樂化,融入生活,使年輕一代更好地接受也顯得尤為重要。一旦年輕人了解體驗到其中的樂趣和文化,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也并非紙上談兵。這時,探究體驗式傳承下湖北非遺年輕化可行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湖北省非遺文化地方之鄉走到田野間我們可以看到老藝人身體力行的在做著自己喜愛的文化藝術表演,以此為樂;而走在城市中,無論身旁矗立著再仿古的建筑,快節奏的步伐下也著實缺失了那一份傳統文化本身的天真與爛漫。IP文化的崛起,互聯網+的傳播速度讓我們不得不猜想也不得不努力,是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論是戲曲方向還是手工藝雕刻,都能夠以另一種科技的形態重現大眾生活?
信息時代戲曲式微已是不可避免,如何以一種新的方式來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戲曲,湖北省荊州花鼓戲藝術研究院在努力,而我們將對戲曲多元表現形式進行再思考,再調整。非遺保護與傳承任重而道遠,我們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