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0)
欣賞一些高級的藝術作品往往是乍看不怎么像,細看還蠻有意思的,還真不丑,愈看愈妙,舍不得離開,她好像有無數的情弦拴著你的神經,輕輕一扣,使人顫動不已,有時你好像就站在畫面中的某個地方,深深的被吸引,有時離開了又情不自禁的回來了。
我和同學一起去了蕭龍士紀念館,當我看到蕭老的畫時,上面的那段話真心說到我心里了,他的畫其實大多都屬于墨濃厚中,素樸平和的風格。他的畫繼承了徐渭、八大、吳昌碩、齊白石的優秀傳統,在此基礎上他又添加了自己平時的經驗,開拓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總結了一些自己經歷寫生或臨摹后得到的經驗,關于繪畫方面的,我最喜歡的一點是:有形有神,有情有趣。那我就簡要闡述:
龍士先生說:“中國畫是一種造型藝術,它必須首先做到有形——有一定的形式結構。不管它表現的是人物、是山水、是花鳥,它都是生活與自然的真實反映。有其形,在形的基礎上方能進而傳其神,達到“形神兼備”的最佳藝術效果?!庇浀糜幸槐緯险f蕭老的一幅《公雞菊花圖》,里面講了蕭老畫公雞一定會先把握好它的結構比例及性格特征,然后才進一步的變形和夸張,達到齊白石所說的“似與不似之間”的效果。無論是畫師作畫,還是欣賞者觀畫,都不能“只取鞭策皮毛”——僅重其外形表象;應做到以形寫神、從形入神,“取其意氣”,始是藝術創作與藝術美學的終極目的。
一位書畫家的筆下若無神似,則從根本上喪失了藝術的生命。能做到“傳神寫照”者,才真正進入到藝術創作的高級階段。形是外在的,神是內含的,形神是對立統一的。在一件繪畫作品中,形是神的基礎,有其形才能傳其神;神是形的主宰,有了神形就有了靈魂,就像平常人所說的“活了”,只有形神兼備,才稱的上一件好的藝術品。先生既反對毫無神韻的“死形”,也反對畫虎類犬的“空神”。人世間的一草一木都是有靈性的,在我們的繪畫中要表現出這種“靈性”,也就是說你的畫有神了。這就是繪畫藝術和現實中照片的區別。
傳神除了傳達“靈性”外,還強調整幅畫的畫面用筆、用墨、設色及構圖等多方面,還包括藝術整體的創作方法、風格及其所表達精神和意境。但有時你會發現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了,就感覺畫很不自然,一看就是太假,太俗,太板!這就靠自己不斷地向前摸索向前努力了。
藝術活動主要是通過創造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品,來滿足社會的審美需要。而作為藝術活動社會功能之一的審美教育,是指人們在藝術審美欣賞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與感染,思想上受到啟迪,情感上受到凈化,認識上獲得提高。藝術的審美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不同,它是以審美價值為基礎的,是“以情感人”、“潛移默化”和“寓教于樂”的教育。龍士先生認為,含滿情感的筆墨,才具有感人的力量,但你所表達的感情必須是純真的,無論你想表達什么,唯有純真的感情,才能打動欣賞者。在龍士先生的畫荷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其豐富的情感世界:在解放前畫荷,以表“潔身自好”;新中國成立時乘興揮毫,以示“皆大歡喜”;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畫荷愿幸福生活“香飄萬里”;粉碎“四人幫”后激情滿懷,潑墨不已,于畫荷圖上題寫:“花應開口迎人笑,葉自臨風任意搖?!逼涔P因情動,墨從心流,不同時期表達出不同的審美內涵,令人從其筆墨的節奏和情感的變化中受到不同的啟迪和凈化。
好的書畫作品愈讀愈想讀,愈品愈想品。因為好的作品其中有深趣、深味與深意,令人思之再三,品味無窮。蕭老先生的一幅《青蛙圖》上畫了五只青蛙,它們的神態各異,但配合默契,好像在玩耍,也好像在說著一個有趣的故事,遠處有一只朝這邊狂奔來,它們像小伙伴一樣和諧,開心,親密。這幅畫就展示了老人對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美好期待。讓欣賞者感覺到很有趣,像文學那樣借物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感情,你難道不感覺很有意思嗎?
從美學的角度來認識,“有趣”指藝術作品所給予欣賞者深心的審美愉悅與深厚回味。其實,這“趣”不僅僅表現在用筆、用墨、構圖、構思上諸方面,更與作品的整體風格和藝術品位有關。所以,平時我們要多讀一些書籍,來提高我們的品位,不斷地摸索來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蕭老把“形、神、情、趣”四者的配合與統一,作為自己繪畫藝術的方向。他認為:形雖為客觀物象的反映,但絕不是簡單模擬;而必須是觀物取象,以意造像;神、情、趣都應融合在筆墨、具象中,既有神又有情,既有情又有趣,形與神、情與趣互交互融。形可以看到,可神、情、趣不輕易看到,以有形示無形,則有無合一,我與物合一,形而下與形而上合一。顯然這“有形、有神、有情、有趣”是先生在實踐著與“道”體合為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