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改莉(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在陜北地帶,民間藝術中不僅存有大量的原始藝術形象與原始文化符號,還傳承著原始文化的核心觀念。起自原始社會的圖騰保護神、靈魂觀念等,這些都一直言傳至今,除此之外,一些民間扎染、刺繡、菊花、葵花等圖案并非是出于審美創造,而是遠古時期太陽崇拜秘密符號的遺留。
在河北、山西等這些以面食為主的地區,在小孩子出生的時候,母系家族會獻上很多面食做的一些各式各樣的吉祥動物圖案,以示美好的寓意。全國多數地區,在老人國壽時候也會獻上面食做的壽桃,上邊的圖案自然是一些顏色鮮艷的吉祥代表物,傳達美好的祝福。而中國民間美術的色彩,作為民間美術造型的基本語言,成為表現民眾思想和觀念的主要載體,具有很鮮明的審美特征,顯示出了中華民族鮮明的文化特征和獨特的審美趣味。
民間美術是生產者的藝術,是勞動人民美的創造,就現在人類生存的理想而言,現代化的發展模式對美好未來的承諾是否真的能實現?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無非是在文明與進步的激勵下使得現代人蜂擁向前。隨著大眾人民對現代化運動從麻木不仁到主動參與,民間美術的原生態創造者也相繼在消失。但順應現代化主題的社會需要,中國民間美術并不是徹底消失,而是出現另外一番生機,這種生機是由一系列裂變形態構成的。
在持續變革的現代氛圍中,中國民間美術的蛻變形態日益脫出傳統的俗套,變得廣泛起來。隨著時代的變革,傳統的民間美術不僅只是以實用性為主同時還滲透到它的審美機制中去,表現為視覺形式、對現實需要的替代的滿足。當代藝術的發展借鑒和應用中國民間美術的元素,不僅能彰顯名族的地域特色,使中國的當代藝術能夠有別于西方的文化,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而且傳承弘揚了名族文化。
雕塑是對物質材料進行“雕”與“塑”而形成的一種造型藝術語言形式,以其特有的形式再現,表達創作主體的感受與情趣。無論是具象的還是抽象的,寫實的還是觀念的,外來的還是本土的,都要遵循雕塑的基本特征,從本質上講,雕塑具有物質的實體性、立體型、堅硬性、永恒性等基本的特征。
造型的單純性導致雕塑的題材在選擇范圍上有了很大的局限性,也正是因為這種局限性才建構了雕塑的另外一個特征,在觀念表達上的純粹性,雕塑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具有其獨特的審美特征和表現形式。之外,雕塑通過物質實體性的特征使它具有繪畫所不能表現的體量感,藝術家將自身的情感轉移到物質實體使它具有生命力變得鮮活起來。雕塑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以其自身的本體語言特征而獨立存在,但雕塑語言的“泛化”及商業化現象越來越明顯,我們要深刻的認識這個“本體”,思考如何在新的文化語境下重新構建起來。
在今天的中國,意識形態下的繪畫創作不停的發生著變化,繪畫的一個集體轉向問題值得深思,但大多數從事繪畫的人往往在內心深處還仍然信奉經典的標準:強調筆觸,注意色調及畫面的構成等問題。所謂繪畫性,不僅僅指具象的造型,而主要指作品的制作特性對人的綜合感受和思維能力的啟發,指藝術客體的特約性和欣賞主體的感受性。王廣義的“大批判”完全寄托于圖像化的力量,作品雖然在形式上保留了對西方的借鑒,但在內容上還是結合了中國的國情,有一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挖掘關系,這個作品完全可以說是一個“觀念上的藝術”。
在后期,他的作品已開始轉向裝置的表達,作品《東風、金龍》都可以視為從二維平面向立體空間的擴展,他特有的冷峻氣質貫穿在對于更龐大和復雜的歷史場景處理之中。玻璃鋼著色的這個作品從客觀角度來分析,已經在視覺沖擊力上給人們帶來了一股新潮,看到的不再是一個泥巴捏起來的裸體或者是公共場所下的一個大型建筑物。作品《東風、金龍》一件文物的復制與詮釋,在深圳當代藝術館展覽的場景只是一輛安靜的玻璃鋼著色作品,以及背景的一副歷史照片的放大版,照片內容是1958年毛澤東觀看“東風”小轎車的情景。
吳雅琳的雕塑作品,把多媒體放到雕塑上去,再回到平面雕塑,有一個作品是一個平面,有燈打過來,這個平面就成了一個屏幕,里面開始把電腦藝術放上去。這樣一個作品,光從意識形態角度考慮,雕塑的三維性已經向廣闊的多維性發展了。當代具象雕塑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不同于傳統的寫實雕塑,具象雕塑普遍受到了圖像時代的視覺呈現與觀念藝術的影響,藝術家強化作品的視覺語匯,有意識地在作品中使用一些源于消費時代的圖像與符號。
民間美術在審美層次上,不僅追求視覺的愉悅,更注重精神和情感的傳達,臺灣藝術家洪易的雕塑作品,巧妙的融合了民間美術的元素及色彩,交互層迭著民俗文化的圖騰及象徵,在色彩上運用了極其豐富靚麗的顏色。他的作品多以夸張逗趣的造型示人,主要來自洪易對于民間文化與日常生活的轉化,并將對于土地的觀察與情感揉合于造形之中,傳達藝術生活化的理想。他的作品帶有很強烈的臺灣味,創作的靈感精髓主要來自于生活的各面向,民俗形式與生活的符號,透過自身對環境與社會的摸索、體驗、消化,創作出讓人親近且高度正面能量的作品,能帶給社會無比的喜悅與幸福氛圍。
洪易“歡樂西游記”雕塑里的拉長狗、熊貓團團圓圓、貓頭鷹、天鵝之戀和三只小豬等與北京超級奶爸冰雪嘉年華里的IP元素、年獸大作戰、小門神、招財童子和北京遇上西雅圖等作品各展其妙,相得益彰。洪易善于采用豐富的日常現實生活與傳統民俗文化元素,不論是色彩、圖像、造型、題材都能就地取材,看似天馬行空地任意組合,幻化成為充滿趣味、奇異的洪式風格。其造型稀奇古怪,手法前衛創新,色彩千變萬化,頗符合當代藝術風潮,而且更由于來自生活、來自民俗,既現代又古老,既寫實又魔幻,因此廣受喜愛。洪易作品將通俗美感作到精致和極致,將大俗作到大雅,受到廣大民眾喜愛。
洪易創作鮮活得不受框架、豐沛旺盛得彷佛有無盡生命力,每一件作品大量融和生活符號與圖騰、用色鮮艷不受限制,加上洪易擅長將中文典故、成語、諧音帶入創作中,以及將動物改造變形,不但讓作品充滿童趣且沒有距離,更讓作品多了想像空間與十足的臺灣味。如作品《長景祿》、《大頭雞》、《牛轉乾坤椅》、《豬事順心椅》,以及經典作《愛心蝸牛》、《余龍》、《團團圓圓家族》等。
民間美術代表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審美觀念,傳遞著民族的思想情感與藝術情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當代藝術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想要擺脫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侵蝕就應該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領悟其精神內涵。重新審視民間美術的時空結構,符號元素及精神內核,尋找到與其相契合的交叉點,并作為創新求異的突破口,將民間美術的外在形態與內在訴求整合為新的藝術符號,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承接更是對當代藝術的一種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