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萍(泉州華光職業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強調一種主體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個人(團隊)通過技術、創意和產業化的方式開發、營銷知識產權的行業。
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包括廣播影視、動漫、音像、傳媒、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工藝與設計、雕塑、環境藝術、廣告裝潢、服裝設計、軟件和計算機服務等方面的創意群體。與傳統產業不同,文化創意產業推崇的是個人創意以及產業創新,強調文化藝術對于經濟的支撐與促進,強調文化藝術推動的新興理念與推動新的經濟形態。作為跨行業跨學科的新興產業,創意產業正在成為21世紀以來最具市場價值、市場潛力與文化內涵的朝陽產業。我國許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都將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在推動,因此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當今社會是一個全球科技、經濟、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互聯網和地球村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對于全球市場和綜合國力的影響產生重大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是“來源于創意或文化積累,通過知識產權的形成與應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并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升的產業”。與文化產業相比,文化創意產業更加注重以政策引導帶動產業轉型附加值,將文化直接轉換為一種產業。
進入21世紀,創意產業引導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創新藝術設計的地位日益提高。根據《兩岸創意經濟研究報告》(2017)顯示,2016年,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環境持續向好,文化消費實現結構性釋放,且數字創意產業被納入《“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標志著文化創意產業迎來黃金發展期。據統計,2016年,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0254億元,占GDP比重為4.07%。全年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885.2億美元,其中出口786.6億美元,實現順差688億美元。近年來,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文化創意產業同傳統產業相比,其對自然資源依賴很小,改變了我國多年以來經濟區域粗放發展的模式,更加傾向于知識、科技、文化融合的集約化發展。它還可以和其他產業融合發展,促進產業創新和結構優化,有效的推進區域經濟轉型和創新。
意大利米蘭、法國巴黎、美國紐約、中國香港,“天使之城”洛杉磯,并稱為世界的時尚之都,這些國際化大都市之所以能成為區域經濟的龍頭,不僅僅是因為這些核心城市對于區域經濟有輻射力和影響力,更是因為他們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的“城市名片”。“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因為“咖喱咖喱”而名聲大噪,可見文化創意對于塑造區域文化個性,形成獨特品牌,促使城市的地域驅動力增強有多么重要。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營銷本城市的文化創意產品,不僅能提升城市的制造業和產品附加值,把一個普通的產品轉變成大眾喜聞樂見的產品,產品價值自然水漲船高。與傳統產業比較多的消耗資源與勞動力成本為主,文化創意產業更多提供的產品是創意,這不僅能輸出城市文化品牌,還可以形成具有可持續性的區域優勢。
文化創意產業來源于文化,又能反過來在各個方面影響文化。文化創意產業以文化為基礎,以文化消費為出發點,強調文化藝術的市場化、商業化,既繼承發揚了文化傳統,又以文化和經濟的結合帶來了社會經濟和文化繁榮。積極向上的文化使得人民的精神面貌煥發向上,在生活中充滿了熱情與活力,人民生活安定祥和,正能量滿滿,進而增進社會的穩定,增強社會凝聚力。充滿能量的生活有助于提高勞動者的工作效率,增加整個社會幸福感。
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扎實的知識積累、豐富的想象力和天馬行空的創造力是創意產業存在的先決條件。新經濟時代的創意產業對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都不太依賴,它高度依賴文化的創新意識,對文化創造力和創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想要使文創產業趕上發達國家,一定要解放人的創造力。中國應努力營造鼓勵創新的寬松的社會環境,鼓勵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國家要出臺一系列相關的配套政策獎勵優秀的文化創意產品。我國創意產業所缺乏的就是創新創意的人才,如何培養出創新創意的人才,是我們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問題。面對當今形勢變化,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存在以下的幾個問題:辦學模式不鮮明、忽視學生創造性、課程設置與時代脫節、教學方式老套不合理等等。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藝術設計在新時代如何與創意產業接軌,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包括產品、方法、元素、路徑、環境),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從這個層面上看,沒有創意,就沒有創新。藝術設計的本質特征就是創新,藝術設計的根本也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藝術設計從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上,都需要適應時代的發展,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
藝術設計教師本身首先要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站在時代的前沿,具有超越時代的精神。“打鐵還需自身硬”,具有創造性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創造性的學生。
(1)藝術設計教師本身應具有清晰明確的教育理念,這個理念必須是站在時代前沿甚至是超前的。
(2)藝術設計教師要有多重復合的知識結構,并能將其結合到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去。
(3)藝術設計教師應該多與外界溝通,不單單與同行業者溝通,還要與社會多溝通,與各行各業、企業進行溝通。了解業界動態,了解社會需要什么。
(4)要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使自身知識不斷更新。藝術設計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知識,創造新穎的教學方法,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使藝術設計教學永葆活力。
文化產業的發展,依靠的是文化產業的從業人員,最核心部分的就是創造力的釋放和解放。中國文化產業真正發達需要充分釋放國人的創造力,提高素質,開拓視野,人接觸的事物越多、知識越豐富,人的無限創新能力才可能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任何文化遺產或資源并不能天然地成為產品或商品,只有經過一定形式的加工再創造,才能成為具有經濟與社會價值的文化產品。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非常重要的。
(1)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設計創新并不在于我們一定要創造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產品,反而更多的是需要從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去尋找靈感,進行改造,賦予它二次生命。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思維,積極的思考現實生活中的事物,為隨時產生的創意做好準備。
(2)專業課程應該是一種開放型的,師生平等的、討論型的課程。我們應該由原來的老師傳道受業的模式,改變為老師引領大家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的過程。這種平等的教學模式,使得師生都可以參與到對新鮮事物的探索中去。相對于老的教學方式,這種討論型、平等型的方式更能挖掘學生的潛力與創造力,逆向思維能力。
(3)要特別重視學生天性與個性的發揮。藝術設計教師要多多觀察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的長處和優點,觀察學生創作過程中的細微變化,尋找閃光點。發掘學生的新想法新創意、積極引導努力肯定。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但高校也不可能傳授所有社會所需要的知識,學校所能做的就是讓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短短幾年時間,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這樣學生在面對不同的公司、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設計案例、不同的客戶需求時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以不變應萬變。藝術設計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決定設計結果的往往是各種學科、各種知識的綜合應用。俗話說的好“功夫在詩外”。藝術設計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的培養,反而更多的需要注重設計之外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利用學校掌握的各種社會資源,培養藝術設計學生良好的創新創意能力。
創意人才不僅需要掌握本專業的技能,還需要具備一定市場營銷、企業管理等經營管理能力。藝術設計學院應該打破現有的教育格局,辦學主體由一元制走向“二元制”【注1】,利用自身地處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同特點,走出一條學校與企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養的辦學模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培養應用型人才,這既強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將學校學習的知識立即應用到工作中,能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創意。在這種模式下,企業能物色合適的人才為企業發展效力、學校能充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學習實踐兩不誤,縮短了適應社會的時間,可以說做到“一箭三雕”。
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可以結合競賽、結合創業項目,促進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積極“走出去、請進來”。學校應積極組織老師帶領學生參加大學生文化創新創意大賽、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意營等活動,也可以請到國內優秀的設計師、企業家、經理人等各方面優秀人才給學生們開講、輔導。學生們取長補短,互相合作組成一個個團隊,以賽代練,在實踐中得到鍛煉既能夠見識到最前沿的設計創意,也能在做項目的過程中發揮頭腦風暴的優勢,使得學生和老師的水平得到極大提高。
創新是藝術設計教學的主要發展方向,創新創意人才的培養也越來越受到社會以及藝術設計教育界的重視。在這個創意產業高速發展的時代,藝術設計專業面臨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卻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如何利用國家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好時機,培養能為社會所用的高素質設計人才,是所有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問題。
在我看來,藝術教育工作者應當多多關注社會發展趨勢,突破既有的思維模式,鼓勵創新、堅持創新、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社會型設計人才作為己任。調整教學結構,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建立起一套能適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教學體系。產、學、研相結合,逐步解決學校培養與社會需求銜接的問題,解決專業知識鏈與知識點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培養創意設計人才,進一步推動社會發展與經濟轉型。創意永無止境,藝術設計教學的探索也不會停止腳步。
注1:“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起源于德國職業教育所提出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學校和企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養模式。2016年,福建省省有關部門下發的《關于實施“二元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的通知》提出:“逐步構建以行業(企業)與學校二元主體、學徒與學生二元身份、師傅與教師二元教學、企業與學校二元管理、企業與學校二元評價、畢業證與職業資格證二元證書、全日制與非全日制二元學制為主要特征,以全面提升勞動者技術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為主要目標的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這是建立在教育部現代學徒制核心思想上,靶向本省職業教育中積重已久的校企合作痼疾,為推動福建省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改革邁出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