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靜(海南大學藝術學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旅游開發是指人們為了發掘、提高旅游資源的吸引力而致力從事的開拓和建設的活動?,F代旅游業己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產業體系,其涉及范圍較廣:其中包括人們生活中的餐飲、醫療、娛樂、藝術文化、商貿、房地產、農業、服務等多方面產業。因此為了適應現代人旅游需求,各地方需要對自己的旅游資源進行整為合規劃,開拓建設,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來觀賞游玩,從而促進消費,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中各種旅游資源被不斷地開發,海南各地區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海南黎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社會生態也相應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對于海南黎族舞蹈的傳承也存在沖擊和機遇。
1.特色性原則。開發利用旅游資源的實質就是要尋找、發掘和利用旅游資源的特色。經過開發的旅游資源,不僅應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時,還應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鮮明和有所創新和發展,絕對要避免在開發后的旅游資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壞。
2.共生性原則。旅游項目與旅游項目的關系是共生的。即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涉及的共生性現象,該共生現象隨著旅游項目的變化而變化。
3.網絡化原則。旅游業是一個擴大化了的網絡,是自然網絡。實際上,如果某地有獨特性的旅游亮點,即使人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還是會千里迢迢去游覽。
旅游開發活動是對當地旅游資源進行整合規劃,開發,來為消費者提供更好地精神與物質文化消費。我國不同的地區的旅游開發涉及到的具體內容有很大不同,但政府及企業在開發的過程中必遵循著旅游開發的三大原則,秉承著科學發展觀對旅游區進行資源整合,設計建設,使旅游開發活動更加的科學合理,符合時代發展要求,這樣不僅能創造出獨特風情的旅游項目,同時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拉動了區域經濟増長,使區域的基礎設施更加的完善,提高了當地的經濟效益、文化效益、社會效益。
當旅游產業成為拉動地方經濟的的重要方式后,民族民間舞蹈在豐富旅游活動的內容上有了大的空間和需求。在多種社會發展要素的刺激下,諸多傳統民間歌舞的表演,開始打破時節性和空間性,剔除了先前一直保持的表演傳統,開放性的演變為旅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變化——以《黎族故事》為例
黎族舞蹈是由在海南島中南部聚居的黎族人創作并流傳的民間舞蹈,以體現宗教信仰、節慶禮節、勞動生產等等的形式,涉及范圍包括祈神求福、驅魔祛病、生產勞動、社交娛樂、婚戀生育、豐收節慶等的一種傳統舞蹈。每逢黎族人的慶祝節日及族人聚會,或者祭祀、婚喪嫁娶,黎族人都會跳起不同風格的舞蹈,主要分類亦以下三種:
1.祭祀祖先的舞蹈。敬祖舞、平安舞、祭神舞、求雨舞、驅鬼舞、招魂趕鬼舞、跳娘舞等。以上這些宗教色彩的舞蹈都屬跳娘舞等。
2.婚嫁、喜慶性舞蹈?;槎Y舞、豐收舞、打柴舞等。其中《打柴舞》較流行。打柴舞原為打竹舞,該舞蹈表現了黎族濃郁的風格及其民族樂觀、熱愛生活的性格。
3. 表現勞動、生活的舞蹈。舂米舞、錢鈴雙刀舞、圍獵舞、椰殼舞、祝壽舞、盅盤舞、等等。
從以上三類黎族民間舞蹈中,使我們真切地感受了黎族人民的發展歷史,看到黎族人民的生活、勞動和風情;同時也感悟到黎族這個民族的精神、氣質及深層的文化內涵和民族魅力,黎族的舞蹈有著濃厚的黎族民族文化氣息,代表了黎族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精神訴求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民族民間舞蹈在旅游開發中被廣泛應用,不僅豐富了旅游文化,而且對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發展和創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典儀到展示、從“娛神”到“娛客”、從實用到藝術鑒賞和傳播、從自我表達到參與體驗,民族民間舞蹈在旅游開發中逐漸構建了新的文化性情。
海南省在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進程中,以文化建設為基礎和核心。而黎族文化就是海南獨有的原生態傳統文化、也是海南文化的魅力。因此,在提升國際旅游島文化內涵的基礎上 ,應大力弘揚黎族傳統文化,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為國際島打造磁盤風情胡的文化形象。由著名導演張藝謀執導團隊打造的《印象海南島》,雖然作品也清晰地呈現了大海、陽光、沙灘、椰樹等海南元素 ,其中的《印象海南島》并沒有給人們留下太多的海南印象,這充分說明大海和沙灘并不能代表海南的本土文化特色。而《黎族故事》是由海南省歌舞團創作并演出的一部大型原創舞蹈詩。在編創手法上,在黎族民間原生舞蹈原有風格基礎上大膽創新,并借鑒了現當代舞的表現手法,結合其他舞種的風格特點,突出了舞蹈的民族性與時代精神,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該劇編導將傳統的原生態舞蹈藝術和現代優美動聽的音樂相融合,運用燈光藝術科技給舞臺營造出絢麗的3D立體畫面效果,再結合真實布景呈現出美輪美煥的舞臺效果,傳統的黎族民族服飾絢麗多彩,結合唯美動人的舞技,加上夢幻靈動的舞臺空間,仿佛把觀眾帶到了五指山下、來到黎寨,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黎族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旅游開發對黎族民間舞蹈舞臺化會使其本身的文化內涵有所丟失,但同時也會帶來商業化的發展。正如海南黎族舞蹈在新時代的旅游開發的帶動下,抓住黎族的獨特風情魅力,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過程中開展了各種大大小小的演出、和民族風情景點來吸引游客,但同時旅游開發是否會讓原生態的民黎族原生舞的風格慢慢的變"味"。此時,再賞析《黎族故事》,該作品并不是靈機一動,而是編導是經歷過長時間的學習、采風、感受黎族原生舞蹈后,把植根于各黎族人民生活、勞作中的神采搬上舞臺才形成的作品。因此,《黎族故事》不但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黎族的人文風情,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拉動消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黎族原生舞的形態,成為海南民族文化的代表作品。
隨著社會的發展,海南農耕文化漸漸被城市文化取代,這種文化的轉變,不可避免的影響到黎族舞蹈的傳承和發展。古老的黎族舞蹈是黎族社會生產生活、民風民俗的反映,它的起源、發展、演變與黎族的各類習俗息息相關?,F代社會, 海南黎族的文化產生了很大變化,儀式程序不斷簡化,傳統黎族舞蹈的生存、傳承發展的平臺也隨之逐漸縮小。另一方面,對城市化快節奏生活的追求,在舞蹈的發源地,由于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或是傳承條件,黎族的節慶文化發生了變化,黎族人民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古老的黎族原生舞蹈孕育它千年的主壤,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而旅游開發無疑向全國乃至世界打開了我們黎族原生態舞蹈的大門,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學者團體,開始投身于對于原生態民間舞蹈的探究,社會也加大了對于原生態民間舞蹈的關注。這對海南黎族乃至全國民族原生舞蹈來的生存有了更好的現實基礎。
瑪格麗特 .米德在《代溝》中從文化傳遞的方式出發,將整個人類文化的傳遞方式劃分為三種類型:前喻型文化傳遞、并喻型文化傳遞、后喻型文化傳遞。前喻型文化傳遞指前輩人向后輩人傳遞文化,老年人在社會中具有權威地位并喻型文化傳遞指社會中的文化傳遞方式是同輩群體之間互相傳遞文化 后喻型文化傳遞指社會中老年人要像年輕人學習新的知識文化的傳遞方式 。同時, 米德在書中說到 “現在,我們進入了這樣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由于年輕人對依然未知的將來具有前象征性的理解 , 因而他們有了新的權威?!盵]隨著海南黎族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黎族傳統長輩對后輩文化傳承的權威性受到挑戰,黎族原生舞蹈多采用前喻型的方式進行傳承,而黎族新一代年輕人大多統一接受現代教育,這樣黎族傳統老人的權威性將受到挑戰,沒有年輕人愿意學習傳統的黎族舞蹈,更愿意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走出大山改善物質生活條件,不愿意接受傳統的黎族生活,導致黎族的原生舞蹈后繼無人,但海南旅游島的建設給黎族文化帶來了新的機遇,旅游的開發讓黎族年輕人看到了現實的經濟效益,大批的黎族年輕人回到自己的家鄉,學習黎族傳統文化,同時也包括民族原生舞蹈,在《黎族故事》中,許多的舞者都是黎族的年輕人,在旅游開發的帶動下,不僅讓黎族人民堅守了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和自豪,同時也改變了黎族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
關于旅游開發對民族原生舞蹈的影響,變化是明顯的,同時也頗具爭議。很多學者提出,“在某種意義上,原生自然式的民俗文化旅游開發模式是一種自殺式的開發方式。”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論斷,或者說是一種擔憂,是對舞蹈藝術固有審美形態被打破,舞蹈藝術與區域文化屬性日漸脫離的應激反應[]。因此,不僅僅是為了適應大眾旅游需求,也要強調民族符號意義,否則游客只是觀賞性的欣賞舞蹈作品,其中的深刻民族文化也就毫無意義。民族原生舞蹈在旅游開發中應該堅決保留獨特民族風格、各地的區域特征、孕育舞蹈的民族歷史文化等元素,這是民族原生舞蹈生長的土壤。在民族原生舞蹈的發展、傳承、演變中,既要對先前和當下文化影響進行適當的揚棄,也要保證民族文化特色不被削弱和改變,這樣正確的面對旅游開發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民族原生舞蹈才能永葆青春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