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歡歡(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119)
“跨學科分析”是2009年“第一屆全國音樂分析學學會”上提出的,在這個學會上,首次提出了“音樂分析學”的概念,將音樂分析學從過去簡單的分析方法提升到一個學科的高度。這個階段延續到現在。
“音樂分析學”是陳鴻鐸教授在2008年《從“音樂分析”與“音樂學分析”到“音樂分析學”——“音樂分析學”學科建設芻議》中首次提到的概念,在這片論文中,作者首先介紹了“音樂分析”與“音樂學分析”,從1993年于潤洋教授提出“音樂學分析”后,各類對作品的音樂學分析便層出不窮,似乎作為了與音樂分析并列的一個分析方向。但是單看字面意思,“音樂學分析”應該是包含在“音樂分析”之內的,而且在西方音樂理論體系中的名詞術語或相關概念中也未出現“音樂學分析”這個概念。而且,“音樂分析”也不能單指作曲技術與曲式分析,所以作者提出可用“作曲技法分析”來代替“音樂分析”,這樣,它與“音樂學分析”變形成了并列關系。而在它們的基礎上,作者提出用“音樂分析學”來統領。將“音樂分析學”作為一門學科,并對“音樂分析學”做了學科定位,而在2010年作者發表的《再議“音樂分析學”的學科建設》中提到對之前“音樂分析學”的學科定位與提到的學科內涵不是很一致,這樣的學科定位還是將重點落在了音樂分析應該完成的具體任務上,所以很可能會被認為是“音樂學分析“的一個代名詞,而這,是對此門學科發展很不利的。于是作者在之前的學科定位上對“音樂分析學”做了補充:音樂分析學是一門關于音樂分析的學問,它涉及音樂分析的歷史演進、實踐類型和方法論的研究。通過研究分析的歷史,為音樂分析“正本清源”,提供借鑒;通過研究各種分析實踐,梳理各種可行的分析途徑;通過研究分析的方法類型,總結和推廣分析的方法論。音樂分析學不是一種具體的分析方法,它的目標是通過對與音樂分析相關的所有問題的研究,促進音樂分析的體系化完善和在推動音樂發展中的作用。
而對“音樂分析”、“音樂學分析”在之前提到用“作曲技法分析”來取代“音樂分析”,而將“音樂分析”提出來作為一個學科。我認為音樂分析在之前乃至現在,都被人認為是對音樂本體的研究,如作曲技法研究,和聲研究、曲式研究等等。而這個定義其實是一開始就是有偏差的,音樂分析不光只包含音樂本體,還應當包含音樂的文化意義等,所以在1993年于潤洋教授提出來“音樂學分析”,這就是因為“音樂分析”的概念有誤。但在提出“音樂學分析”后,沒有人提出對“音樂分析”概念的質疑。大家都是將錯就錯。已導致現在“音樂分析學”學科的建立進程緩慢。
“音樂分析學”作為一門學科包含了三個層面的研究內容。1.音樂分析的歷史學研究;2.音樂分析的范疇學研究;3.音樂分析的方法論研究。雖然在表面上是作為三個層次,但是在實際中。這三個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的。
“音樂分析學”作為一個新學科在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是對于一個新學科的建立,它的定位以及整體框架,總體來說,“音樂分析學”已經踏出了學科建設的第一步,在2015年陳鴻鐸教授發表了《建立“三位一體”的音樂分析課程體系》,文章中對“音樂分析學”課程的教材問題作了非常詳細的說明,并且引進了非常多西方的音樂分析教材,這對學科建設又是一個非常大的推動。但是比較遺憾的是,在陳鴻鐸教授提出的“音樂分析學”中始終對中國的傳統音樂沒有做很多的說明。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在中國音樂分析中對音樂本體分析的方法還沒有非常完善的理論與方法。
在上個世紀20年代后期,隨著中國專業音樂院校的建立,人們在學習西方音樂曲式結構的同時。也逐漸認識到了中國音樂結構的美感,建國后,針對中國傳統音樂結構的分析日益受到重視,王世襄、陳應時、羅傳開、李西安等好多學者都開始概括出中國傳統音樂結構特點并嘗試用于作曲課教學,從80年代起,人們也開始注意到中國傳統音樂結構分析中具體作品或樂種的獨特性,使這一研究走向深入,李吉提教授就出版了《中國音樂結構分析概論》一書,這本書分為中國傳統音樂結構分析,中西合璧的音樂結構分析,中國現代音樂創作分析。這個分類是按中國音樂發展的時間線整理的。這在中國音樂分析的道路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專著,它拋開了西方分析技術的羈絆,綜合考慮作品的內容,形式以及審美取向。開創了一條對中國音樂分析的新道路,以往大家都認為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是不相容的。西方的音樂分析技術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但在對中國音樂分析的研究上,還有很大的欠缺。李吉提教授雖然學習了西方作曲技術理論的知識,但是卻并沒有被固定的思維限制。在對于中國音樂分析的方法上,沒有直接將西方的分析方法套在中國音樂作品里。而是創新出適合于中國音樂的分析方法。比如,界定了她指出的“結構分析”并不等同于“曲式分析”,而是拓展了她的“傳統音樂結構分析”的范圍,將音樂語言的構成與表現也納入其中,如:調式、音列、音腔與表情的結構,等等,而對于西方結構體系分析中的“格式化”、“類型化”的分析方法則拋開不用,而是更注重對作品實事求是的分析。
中國正是缺少這樣的創新,用西方格式化的分析方法來分析中國傳統音樂肯定是不現實的。而與此同時,西方的音樂也在發生著很多的變化。以前的分析方法對于逐漸更新的音樂作品也會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西方的音樂分析法也在逐漸更新。而我們在音樂分析的路上起步晚,更應該學習他們對于音樂分析的分析方法以及探索過程,并且打開自己的思維。使得音樂分析在中國也有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