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佳(平頂山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民族舞蹈原生態是近年來常使用的一個概念。“原生態”一詞原本用于研究自然科學研究領域,指原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千百年來,植根和流傳于民間的民族舞蹈,由于其不同的生態環境、不同的族群部落和文化背景,有著各自不同的特性。
原始舞蹈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中度過了它的萌芽形成期。這是一個時間跨度極深,舞蹈本體及依存的生態環境、文化氛圍變化也很大的階段。起初原生態舞蹈最初其主要形式是有關狩獵、勞動的舞蹈。舞蹈是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是一種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早在上古時代,甚至是更久遠的年代就產生了,原始舞蹈的萌芽和形成時間,可以遠溯到人類發展的洪荒時期,遠遠超出了人類的記憶范圍。有人認為它的起源是隨著人類生產勞動而產生的。動作和節奏與勞動是密切相關的,不管是哪一種勞動,人的手腳總是要活動的,手用以拍打,腳用以踩踏,在某種動作連續重復過程中,就產生有規律的節奏,再伴以呼喊或打擊石塊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現了。
做好保護我國原生態民間舞蹈的工作,至少有如下幾方面的意義:第一、文化意義。首先,原生態民間舞蹈本身在文化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價值。我國各民族的原生態民間舞蹈文化,不僅歷史悠久,且各具特色。此外,由于各民族生息繁衍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不同,傳承的歷史文化有異,無疑也呈現出不同文化生態的特征。第二、經濟意義。如前所述,我國各民族的原生態民間舞蹈文化,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各具特色,所以,將成為非常寶貴的文化資源。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吸引力不可低估。第三、基礎意義。各民族的原生態民間舞蹈文化,均植根于民眾之中,與各民族的生存環境、生產勞動、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由此而言,原生態民間舞蹈是我們今后繼承傳統,以至于發展有本民族特色的當今舞蹈文化的實實在在的前提條件。
現在的民間舞教學和表演一般分為原生態和學院派兩大類,而在舞臺上看到更多的是學院派的作品。所謂學院派顧名思義,指非原生態的,純民族民間的,是經過科學化、理論化、規整化的民族民間舞。中國的“學院派”民間舞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在專業領域中發展出的一種特有的藝術現象,他以民間“原生形態”的舞蹈形式與內涵為根源,以繼承與發展民間傳統舞蹈文化為目的,根據當代社會的審美觀念、情感需求以及專業院校培養人才的要求,對其進行多元化的探索與再創造的結果。舞蹈風格性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是一個舞蹈作品思想、形象、形式特點的總和,是內外一致、形神統一的顯現出來的舞蹈作品的風貌、神韻和品格。
學院派民間舞是由舞者、編導將他們的思想、情感注人到舞蹈的創作與演義中去,將這個經過加工、美化后呈現在舞臺上,給觀眾一種美的享受。在我們學過的舞蹈中大多都是學院派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從最基礎的組合開始到后來的舞蹈劇目都是有統一的規格要領,手腳的位置、距離、姿態都有固定的標準,學院派的舞蹈有一個共同的要求,那就是“美”。這其中包括“幽雅之美,悲切之美,殘缺之美,對稱與非對稱、平衡與非平衡之美”等等。
“課堂元素教學”學說的出現,使諸多民間舞素材在同一“孵化器”內進行轉換、對應、補遺,它既填充了動作層面的風格韻律語言,也為該舞種找到了不斷生發與延展的審美支點,使之原有舞匯更加豐富。這勢必完善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自身作品創作的造血系統機制,使課堂與舞臺之間只一步之遙。而一臺臺風格迥異的“畢業晚會”便是元素教學轉化為劇目編創應用與求證的果實。舞蹈教材進入了一個不斷更新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必然造就一個不同以往的結果:“民族肢體語言”被沖散了,但舞蹈的意指功能卻被擴大了。它看上去離“民俗”似乎遠了些,然而卻離“舞臺”更近了。在學院派審美旨趣的指導下,動作的時、空、力在悄然發生著改變。在此基礎上,呈現出一批運用民間舞蹈元素進行創作的代表作品。學院派民間舞中的統領文化感隱身于選擇教材的科學原則、合法化的舞蹈語言形式和理性的模式之中。
專業舞蹈學院的民族民間舞蹈的誕生只是近幾十年的事情,它來源于民間,與群眾的生活密不可分。但與原生態民間舞蹈比較,它少了一份純樸。學習學院派民間舞蹈,僅僅是學到了外形,而支撐舞蹈的內涵很難學到,“形似而神不似”。
首先,從編導來說,把原生態舞蹈從民間帶到學校,已經有了一些變化,并且原生態民間舞蹈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環境、心理因素的變化,舞蹈也會有變化,為了使學院派的民間舞蹈永遠不脫離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的味道是不能做到的。原生態舞蹈起源于人民群眾的勞動生活,學院派民間舞蹈起源于舞蹈愛好者或舞蹈家欲把民間原生態舞蹈發揚光大的宗旨,起源不一樣,作用也不完全一樣。
第二,舞臺上的民族民間舞蹈表演也不僅是情感的純樸表達,它還要尊重大眾的審美,作為走上舞臺的民族民間舞蹈,它必然要從舞蹈動作、姿態、直至服裝道具通過再創作給人以美的享受。由于它克服了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的隨意性,開始注重隊形的有機組合變化,開始夸大動作的修飾和美化,對服裝、化妝都要有所講究。而原生態舞蹈的表演則不會多加修飾,帶有很強的隨意性。
第三,原生態舞蹈與學院派民間舞蹈發揮的功能不一樣。民族民間舞蹈是民族文化傳承傳播的媒介,在某種意義上說,專業舞蹈學院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是為了有更多的人進行傳播。而原生態舞蹈的任務則是傳承大于傳播的。
第四,原生態舞蹈與學院派民間舞蹈在傳承方式上也有著明顯的區別。學院派民間舞蹈的傳播在學校,從民間學成的教師教給自己的學生,學生再教給下一屆學生;而原生態舞蹈的傳承則是在民間,由于原生態舞蹈體現了個人和集體對生命的熟悉和感悟,并且傳承環境是在孕育他們的那片土地上,所以對于他們來說,原生態舞蹈的風格不存在丟失的題目。
總之,要使學院派民間舞蹈不斷發展,需要不斷對原生態舞蹈的繼續和學習。原生態舞蹈是學院派民間舞蹈的源泉,學院派民間舞是原生態舞蹈的延伸,兩者相輔相成。我們應該保護我們的源泉,保護原始文化;這樣才會給學院派民間舞蹈傳輸新鮮的血液,從而促進民族民間舞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