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平(湖北美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0)
本文從胡塞爾“走向事情本身”的現象學原則出發,認識我國民間優秀的陶瓷工藝宜興紫砂,在歷經了數百年的發展歷程,匯聚了廣大工藝藝人的勞動智慧和藝術創作的情況下,形成的優良的藝術思想。宜興紫砂工藝在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以其高超的技術手段和豐富的思想內涵映射出當時各方面的社會文化精髓,本文將對宜興紫砂工藝思想做出詳細的分析及探討。宜興紫砂傳統工藝有著豐富的技術含量,其工藝系統合理的思想內涵、通過手工藝體現出的文化精神,對當代陶瓷技術和藝術的發展是值得借鑒的,對于研究傳統工藝文化也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紫砂工藝"因材施藝"的材料應用觀念、精湛的成型技術、"格物致用"的工具創造意識、兼容并蓄的工藝精神以及工藝的整體觀照思維方式等幾個方面,對紫砂工藝思想在經驗中形成的豐富內涵進行研究和探討。
中國和陶瓷在西方字典里,是同一個單詞“CHINA”,陶瓷,成為世界認識中國最初的窗口之一。宜興紫砂工藝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榮于當今。集書畫、詩文、篆刻、雕塑于一體,成為獨步世界的藝術品。17世紀,紫砂壺通過海路運往西方,被歐洲人稱為“紅色瓷器”,并仿制成了歐洲第一批茶用陶器。在一系列世界博覽會中,紫砂壺屢獲金獎,陶都的美名譽滿乾坤。2006年國務院公布了首批非物質遺產名錄,雄踞傳統手工技藝首位的,就是宜興紫砂。
古往今來的工藝大師和民間藝人薪火相傳。明人周高起,著《陽羨茗壺系》,紫砂茗壺始得有史,當年的供春,時大彬和李仲芳等陽羨壺人,也才得有各自的傳記與譜系,青史留名。紫砂,見證著中華文明不斷地發展。從普遍的文化意義上說,宜興紫砂壺藝是文化的結晶。宜興紫砂壺藝由泥做成,自然具有物質的形態壺藝的形態設計、所用顏色及濃淡,寄寓著制作人的情思,又不能不帶上時代的烙印,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之風格。
日本紫砂壺藝收藏家奧玄寶在《茗壺圖錄》中對紫砂壺的評價是:“溫潤如君子,豪邁如丈夫,風流如詞客,麗嫻如佳人,葆光如隱士,瀟灑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樸訥如仁人,飄逸如仙子,廉潔如高士,脫俗如衲子?!薄?】宜興紫砂積淀著豐富和厚重的中華古老文明,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陶瓷藝術品而載入史冊。她以博大的胸懷兼納眾多的民族文化元素,上它們的印記,傳遞著它們的信息,塑不朽的形象和永恒的生命。
“藝術家的創作是一種道成肉身,文以顯道的活動。藝術家與作品的相遇,無疑是一種感性的審美活動,往往也即一種無功利,超利益的活動。同時,作品與藝術的關系,既是存在者與存在的關系,更是一種存在論,生成論語境上的關聯。人們無不通過作品而感到藝術的存在,進而與藝術自身相遇的?!薄?】紫砂工藝藝術家,心傳手到,風生水起,取一塊風霜歷練的紫砂土,圍起那天人合一的融洽?;鸸馔辽瑢懸馊碎g,把那紫砂壺說不盡的風風雅雅,讀不完的細細微微,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他們用手里的一把土,來感恩這個世界。經驗的傳承,在這個被五色土撐起的每一個明媚的天空里,流躺著紫砂藝術家的動人傳奇人生。仔細聆聽那一把壺,你便能在一把把古典而時尚的 紫砂壺里面,感受到一個個斑斕豐沛的藝術世界。
惟有作品才能使藝術家以一位藝術大師的身份出現。藝術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藝術家的本源。彼此不可或缺。【3】紫砂文化作為一個名詞,是以紫砂工藝為核心的。它與茶文化、禪文化等其他不同的文化,彼此并列,互有交融,又保持著一定的獨立性。其外延相當寬泛,可以包括紫砂工藝所凝結成的物質作品,也包括物質作品中體現出來的非物質工藝,更包括品鑒者、欣賞者在品味紫砂時期的主體感受。所以我們可以感覺到,幾乎凡是和紫砂沾邊的一切東西,都可以用這個概念去大而化之,去籠而統之。我們今天所指的“紫砂文化”,是指從明供春以來所借由紫砂為載體,表現出來的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他們從各個角度影響著現今的紫砂發展。有人類活動就有文化,有人類所需要的器物就有文化。因此,一部紫砂史,就是紫砂文化史,現在要做文化紫砂,就必須主觀上努力,去延伸和拓展紫砂的文化內涵。
近年來紫砂文化的弘揚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不可否認的是普及面仍不大,宜興紫砂似乎人人都喜歡,這主要是紫砂壺經拍賣拍出高價后,大家都認為紫砂是很值錢的東西,但什么叫紫砂文化則知之甚少。實則上還是我們對優秀的傳統工藝紫砂缺乏深入的研究,對紫砂的審美特點和發展規律缺乏理念的把握,對于紫砂的文化精神內涵以及多方面的價值缺乏理論說明。宜興紫砂是本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人文價值,需要我們研究、發掘、弘揚。
宜興紫砂陶發展的每一步都源于以社會環境為基礎,文化藝術為背景,社會需求為動力。而今日之輝煌,現代文化藝術的影響,其意識進入紫砂陶藝領域是歷史的必然,這是件好事,它拓展紫砂藝人的藝術思想,促使紫砂藝術風格多樣化,滿足不同層次人們的需求。紫砂陶藝的發展經歷證明了紫砂與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關系、與現代文化藝術的“共存共榮”的關系,“博采眾長”是紫砂藝術的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一切一切的藝術都是即在那里,又不在那里,藝術之所以引人入勝,意義就在于它是一直一直處于不斷生長,而又不斷被發掘的過程之中,這個過程里所形成的審美經驗才是藝術體驗中最吸引人,最有意義之處。
注釋:
[1]奧玄寶·(日)茗壺圖錄[M]山東畫報出版·2010·10·03
[2]張賢根·藝術現象學導論[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220
[3]孫周興·譯·海德格爾文集[M]·商務印書館出版·2016·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