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鈞禾(蘭州財經大學長青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思想政治教育是國家以及社會群體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相應的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各方面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一個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民都應該要終身學習的一門重要課程。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了新的變化與要求,黨的十七大以來,國家就要求各級部門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應工作時,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因此各大高校要積極響應國家的相關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教師要關心學生們的內心感受,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挫折和獲得的榮譽,當學生遇到難題,心情低落時,教師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及時疏導學生的負面情緒,使學生能夠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面對學習和日常生活。總而言之,加強思政教育中的人文關懷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工作深入開展的必要前提,因此高校教師要采取多種教學手段,關懷學生,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
目前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不利于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提高。首先是學校方面對思政教育沒有足夠的理解和重視,認為思政教育是一門可有可無的學科,對學生的學習水平的提高沒有太大的幫助,因此許多高校即使有進行思政教育的工作,但也只是走個形式,來應付有關部門的檢查,思政教育流于表面,浪費了教師和學生的時間和精力,無法很好的起到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作用,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由于學校方面沒有根據(jù)思政教育的特點進行資金等各方面的支持,這就使高校教師在進行思政教育時,只能局限于課堂之中,教學手段單一老舊,不能很好的將思政內容進行相應的擴展和深入,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也就受到極大的影響,不利于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提高。同時教師自身素養(yǎng)也存在不足,高校教師對思政教育的認識不足,不能很好的將時代發(fā)展和學生實際與思政教育相結合,部分教師固守傳統(tǒng)教育觀念,仍采取填鴨式教育,教師將自身對于教材的理解強加在學生身上,使學生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這就與國家所要求的人文關懷就背道而馳了,是十分錯誤的,而大學生作為一種獨立的個體,已經形成了相應的價值觀,具有十分鮮明的性格特點,對學習有自己的看法與理解,思政教育內容本就枯燥難懂,無法調動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如果高校教師的教學手段再不切合學生實際,只會大大加劇學生們對思政學習的逆反心理,學生不愿意配合教師的思政工作,更不愿意主動學習與理解思政教育的相關知識,久而久之不僅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得不到提高,更加劇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矛盾,嚴重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師的思政教育工作也無法繼續(xù)開展下去。
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直接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影響學生的各方面發(fā)展,因此高校教師要結合時代發(fā)展的具體要求,立足學生生活實際,對思政教育的理念和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和創(chuàng)新,發(fā)揮其真正的作用。高校教師在進行思政教育時,要積極性響應黨的十七大以來關于人文關懷的相關要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人文關懷的相關內容融入整個思政教育體系之中,更好的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因此高校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教師要采取調查問卷等形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興趣愛好等,從而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這樣就更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調動起大學生們對思政教育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為教師接下來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當代大學生對社會熱點十分關注,因此高校教師在進行思政教育時,要選取學生們喜聞樂見的社會熱點信息進行思政教學,這樣不僅便于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理解與學習,更引導學生對社會熱點進行發(fā)言與深入分析,培養(yǎng)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素養(yǎng)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高校教師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打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高校教師在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要給予學生無微不至的關心,當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教師要耐心的引導學生去解決問題,當學生在學習中取得一定成就時,教師要多用激勵性語言評價,運用“進步的很快”“思路很新穎”“做的很不錯”等話語來鼓勵對方,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使學生更加愿意主動去學習,當學生犯錯時,教師也不要馬上進行批評,而是要與學生進行心理層面的溝通,態(tài)度要溫和,給予學生改錯的機會,慢慢引導學生去改正自己的過生,從而促進學生的不斷進步。除了在學習上給予學生關懷外,教師還要積極關注學生的思想變化、日常生活情況等,努力與學生成為知心朋友,當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時,教師要運用思政教育的相關理念,幫助學生渡過難關,疏導學生的各種負面情緒,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教師產生信任感,教師的教學工作也可以深入的開展下去。
教師除了在思政課堂上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還要積極與學校、家長、學生等多方面合作,構建一個更加完善的人文關懷制度,讓學生無論在哪里都能給得到關懷,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的課堂教學存在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能很好的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因此高校教師要借助現(xiàn)代科學技術,讓學生隨時隨地,在休閑時間也能與學生進行各方面的交流,;例如學生可以通過微信、QQ等交流軟件與教師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就可以與教師進行一對一交流,不僅提高了交流的效率和質量,更確保了交流信息的私密性,維護了同學們的個人隱私。同時高校教師還可以讓每個班級的班長,各個宿舍的舍長擔任心理輔導員,讓這些同學運用思政教育的相關知識幫助同學們解決問題。高校教師還要將思政教育的相關知識教授給學生們的家長,讓家長可以更好的和同學們進行溝通與交流,促進家庭的和睦。
綜上所述,思政教育對提高個人思想道德素養(yǎng),促進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因此負責教授思政教育的高校教師要轉變自身觀念,認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尊重并理解學生,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和完善自身的教學手段,在思政教育中對學生進行足夠的人文關懷,建立一套更為科學化、合理化的思政教學體系,從而克服目前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獲取學生們的信任,使教師的思政教育工作可以更加順利的開展下去,最終促進教育領域的不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