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源(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0)
音樂欣賞就是通過傾聽相關的音樂作品,從而體悟和深刻理解其內涵,在此過程中,學生會獲取精神領域的愉悅體驗。而開展音樂教學,其本質和音樂欣賞教育具有高度的類似性,就是要增強學生對音樂本質的深刻理解。而在高職院校中,通過創設音樂欣賞課,其目的就是要提升學生對不同國家音樂作品的審美能力,進而幫助他們進一步拓展相應的音樂事業,同時也能夠讓他們更好的提升對音樂作品內涵的領悟和認知能力。與此同時,通過教學,還能更好的樹立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理想和道德情操,進而對他們心靈進行塑造,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更好的融入至他們的思想意識之中,為學生的創造力以及潛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礎,同時還能夠更好的塑造他們良好的品質以及個性。
高職教育關鍵的培養目標,就是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十分注重學生綜合技能的培養。因此,在課程設置環節,對音樂欣賞課通常不會有著相應的重視度,更多是將其設置成選修課,而且在相應的基礎設施投入方面也給予相應的忽視。在教學活動中,僅僅停留在音樂基礎知識層面,老師團隊成員也很少具有專業性,整體設施相對落后,因此很多課程具有顯著的形式化,很難深入發展。。
音樂欣賞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的同時,發揮相應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在主動欣賞音樂過程中,去獲取相應的審美體驗。可是很多音樂欣賞課,其教學模式具有單一性,大多使用的是傳統教學模式和手段,老師對學生展開音樂作品理論方面進行講解,接著播放相關的音樂或者電視音樂作品,讓學生被動的聆聽音樂,這種教學模式必然會讓學生失去相應的學習興趣。
開設高職音樂欣賞課,其目的就是要培養非專業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由于該課程屬于選修課,部分老師對其重視程度較差,在具體教學環節缺乏正確教學目標的設置,一些老師則直接照搬音樂專業學生的教學模式,從而導致選修學生難以理解。另外還有一些老師在思想上缺乏重視性。老師這種差異性的表現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會帶來直接性影響,進而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
在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學生興趣會直接關系到最終的學習成果。所以,在審美教學模式之下,開展音樂欣賞教學,就必須要提升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核心。譬如,在我國古典音樂欣賞課中,老師就可以基于多媒體播放相關宮廷音樂的視頻,讓學生能夠感受其中的音樂氛圍,從而提升相應的審美能力。到了課堂上,以《陽關三疊》為案例,給學生播放龔一的演奏視頻、廖昌永的演唱視頻等,讓學生從中體悟音樂之美,而在此過程中,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水平。
在組織音樂欣賞活動之時,老師需要關注教學情境的創設,讓音樂欣賞教學變得更為生動,從而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主動欣賞音樂。通常,高職音樂欣賞教學下的教學情境主要有:第一,表演情境。在對音樂進行欣賞之時,需要引導學生在感知音樂基礎之上,基于自身的理解,將音樂展現出來。第二,在進行音樂欣賞之時,需要引導學生在感知音樂的基礎之上,憑借著自身理解,將音樂展現出來。第二,引入圖像性教學情境,也就是在音樂欣賞之時,老師可以借助于圖像調動學生的聽覺和視覺,進而提升學生的音樂感受。第三,隨性教學情境,也就是結合學生不同心理需求,創設寬松的課堂教學環境,使之自由發揮,并將自身的感受進行展現,從而提升學生音樂欣賞能力。
當前,流行音樂備受高職學生青睞,在組織音樂欣賞教學活動之時,老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喜好,強化和學生進行溝通,獲取學生心理特點等。在音樂欣賞課中,可以將流行、網絡、古典等不同音樂種類引入其中,讓欣賞課內容變得更為豐富,同時也能拓展學生的審美事業。譬如在《茉莉花》教學中,老師可以播放宋祖英的演唱視頻,然后在播放查德·布萊德曼所演奏的《茉莉花》鋼琴作品,這樣學生就能對不同音樂表現形式進行感知和體悟,由此便可更好的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相應的音樂之美,相應的,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也能得到相應提升。
在欣賞高職音樂之時,學生能否理解音樂之美也極為關鍵,對音樂作品展開理解,需要切入對音樂的感悟和聆聽為核心,讓學生對音樂的美感有著顯著的感性認識,隨后就可以對其中的美感展開理性分析,進而升華相應的審美活動。所以,在審美教育模式之下,開展音樂欣賞教學,老師需要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深入理解,進而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譬如《廣陵散》音樂作品,在欣賞之時,老師需要基于自身的審美觀念來評價該音樂,可以從諸多層面展開,譬如音樂內容、特色、情感和表達方法等。讓學生對音樂有著自身的理解深度,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水平。
創設高職音樂欣賞課,不僅能夠培養綜合素質更高的技能型人才,同時還能塑造他們良好的思想情操。然而,音樂欣賞能力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借助于系統性教育,才能不斷提升。也就是說,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只有顯著提升相應的教育質量,才能幫助學生顯著增強欣賞能力,進而幫助他們獲得更高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