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琳 (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0)
進入20世紀后,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各帝國主義國家一方面加緊對外擴張、壓迫和剝削弱小國家和殖民地人民,另一方面相互勾心斗角,激烈爭奪國際市場和勢力范圍。因此,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前后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在這一歷史背景下,西方各國翻譯事業不可避免地受到嚴重的干擾和破壞。但是二次大戰后,西方進入相對穩定的時期,生產得到發展,經濟逐漸恢復,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這是翻譯事業繁榮興旺的物質基礎,經歷了翻譯的第五次高潮。由于時代的演變,翻譯的特點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時期的翻譯從范圍、規模、作用直至形式,都與過去任何時期大不相同,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在中國,1949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翻譯事業也得到了解放。從那時起,翻譯工作一直是社會主義新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斷迅速發展并取得巨大成績,在翻譯理論方面也日益充實完善。這一時期的翻譯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翻譯工作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的進行工作,逐步取代了搶譯、亂譯和重復浪費的現象;(二)翻譯作品質量大大提高,逐漸克服了粗枝大葉、不負責的風氣;(三)翻譯工為了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開展了批評于自我批評,逐漸消除了過去各種不良現象和無人過問的狀況;(四)翻譯工不僅肩負者外譯漢的任務;(五)對翻譯標準的認識日趨統一,有效的推動了我國的翻譯工作。
二戰后,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逐漸改變了對翻譯的傳統觀點,認為翻譯不僅是一種藝術和技巧,而且是一門有規律可循的科學。翻譯理論不應再只是哲學家、文學家、翻譯家的副產品,而應是成為語言和翻譯研究專家系統探討的嚴肅課題。在這樣的學術氛圍中,翻譯理論得到了更新,翻譯問題的研究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縱觀全貌,新時期亦即當代翻譯理論的發展有兩大特點:(一)理論研究被納入語言學的范疇,受到現代語言學和信息理論的影響,因而明顯的帶有語言色彩,與傳統的文學翻譯理論形成對照。(二)打破了以往理論家閉門造車、互不交流的局面。翻譯理論家通過各種渠道,如出版論著、創辦雜志、編輯論文集,充分發表各自的觀點。
與西方眾多的翻譯理論相比,我國在這個階段的翻譯理論處于“零打碎敲”的狀態,尚未形成權威的、為我國乃至世界翻譯界所公認的翻譯理論,可謂發展緩慢不成熟。新中國翻譯理論史,可以按“文革”前后,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翻譯工作隨著新中國最初的建設事業的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績,翻譯理論工作也一開始便得到重視。這階段的譯論至少有這樣兩個比較明顯的特點:一是大部分論者都努力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注意運用哲學方法論來分析問題。斯大林的語言學理論在當時的影響是極大的,一些蘇聯翻譯理論家的著作也相當受到重視。二是從延安時期就開始的中共中央直接領導的翻譯馬列著作的經驗和理論得到了總結和發揚。當時較大規模的關于“信、達雅”問題的討論,就是由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校審室的有關文章開始的。這些都對提高翻譯理論水平有促進。
在西方,傳統的翻譯主要集中在文學、宗教作品的翻譯上,這個時期的翻譯則擴大到了其他領域,尤其是科技、商業領域。其次,翻譯的規模大大超過了以往。過去,翻譯主要是少數文豪巨匠的事業;而今,翻譯已成為一項專門的職業,不僅文學家、哲學家、神學家從事翻譯,而且還有一支力量雄厚、經過專門訓練的專業隊伍承擔著各式各樣的翻譯任務。再者,翻譯的作用也為以往所不可企及。特別是在聯合國和歐洲共同市場形成之后,西方各國之間在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的交流和交往日益頻繁、密切,所有這些交際活動都是通過翻譯進行的,因為翻譯在其間起著越來越大的實際作用。
在中國,這一時期更加注意介紹和引進國外翻譯研究的成果,也更加重視對我國歷代翻譯經驗的總結。國外理論介紹得較多的,是美國當代翻譯理論家奈達、英國當代翻譯理論家紐馬克、斯坦納,以及蘇聯、法國、日本等國一些著名譯論家的觀點。當代國際上流行的各種翻譯理論流派,如語言學派、結構轉換學派、社會語言學派、語詞意義學派、《圣經》釋義學派、意義認識再現學派等等,都或多或少地作了介紹與引進。
現代西方翻譯事業發展的形式也有了很大變化和進步,二戰后的翻譯范圍之廣,形式之多,規模之大,成功之豐,是歷史上任何時期都不能比擬的。德國翻譯理論家冉佩爾特稱20世紀為“翻譯時代”。具體翻譯工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興辦高等翻譯教育,如法國、瑞士、比利時設有翻譯學校或學府,英、美、蘇等國在大學高年級開設翻譯班,以培養翻譯人員;(二)成立翻譯組織以聚集翻譯力量,最大的國際性組織有國際翻譯工作者聯合會(簡稱“國際譯聯”)以及國際筆譯、口譯協會和各國的譯協;(三)打破傳統方式,發展機器翻譯。這第三點實際上是新時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在中國最早成立的翻譯工作者組織,是上海翻譯工作者協會。文革”期間,翻譯研究工作基本停頓,。不過,港臺地區以及旅居海外的翻譯研究者仍在繼續研究,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績本章對此予以論述,可作為這期間的補白。當然,這期間國內仍有一些研究者在困難的條件下繼續默默地從事著研究與思考(如錢鐘書等)。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基礎,所以在1970年代后期第二階段翻譯研究工作重新起步后,很快就取得了遠遠超過第一階段的成績。
就現、當代中西方的翻譯概況來看,西方的翻譯更加注重理論性的創新,而中國的翻譯,雖在翻譯批評方面展開了激烈長久的討論,但并沒有形成系統、成熟的翻譯理論。值得肯定的是,在中國,翻譯并不只是翻譯家的事業,只要通曉外語,普通民眾也可以做翻譯,翻譯的群體更加廣泛。在翻譯作品上,西方涉獵的范圍更加廣泛,涉及各個領域,但是對東方的作品翻譯的較少。但中國多以翻譯西方名著、文學、哲學領域,翻譯范圍相對狹窄。 縱觀中西方的翻譯發展,發現翻譯事業之所以有今天的輝煌,離不開歷代翻譯學家、文學家、哲學家等的努力。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翻譯都應成為被尊敬的偉大事業。作為語言學學習者,應盡可能把兩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把它們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予以審視、考察,從而進行整體性的闡述,從中取優,促進翻譯事業的推進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