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方勤(湖南城市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隨著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與重視,如:學業問題、情緒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焦慮問題、情感問題、性健康、特殊群體心理健康問題和大學生活適應問題。據了解,高校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已經相當普遍,該課程是大面積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主要途徑,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有效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素質,開發大學生潛能,是心理健康工作者一直需要探索和研究的問題。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是1980年代初由Steve de Shazer 和他妻子Insoo Kin Berg及其同事在短期家庭治療中心
發展起來的以解決為“聚焦未來、目標指向”為核心的短期心理治療技術。SFBT
深受后現代建構主義的影響,強調語言在建構現實中的核心作用,重視當事人自身的優勢、資源和技能,以合作的方式共同建構當事人想要的未來。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集知識講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以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為目的的公共課程,是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和核心。心理健康課程是要傳授學生身心發展的常識、心態調適的方法與技巧,進而引導學生對于自我、人生等進行探討與體悟,絕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而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但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采用傳統授課形式居多:教師教授,學生聽講,這樣就容易導致學生只是了解了心理健康知識,缺乏情感體驗及心理活動實踐,這樣就出現了學生不知道如何應用心理健康知識排除自身發展中遇到的困惑,解決不了生活、學習及人際關系上產生的各種實際問題。
目前許多高校,都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列為公共選修課或指定選修課,由于師資隊伍缺乏、心理實踐場地不夠、教學設備落后等原因限制,大多采用大班授課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人數較多,雖然有些采取了案例教學、分組討論、心理測試或調查等方式授課,但體驗式教學活動難以廣泛開展。這樣的教學顯得脫離實際,學生抱怨課程枯燥無味。在教學內容上,缺乏傳授并讓學生體驗特殊心理問題解決技巧,而以發展性教育為主,針對性不強。
目前我國的生涯規劃教育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階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學生就業指導這兩門課程主要承擔這生涯規劃的主要任務,但由于高校機制局限、專業人員缺乏等,使得這項工作開展遇到很多困難,大學生也沒有引起對生涯規劃的應有重視,這就亟待需要創新教學內容及方式來喚醒大學生的意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理念與焦點解決短期治療中的“以當事人的優勢為基礎,極大化當事人的賦能感,培養當事人成為他生命的專家”理念正好契合,可以相互借鑒,下面將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際,以大學生生涯規劃這個專題為切入點,探討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授課前提前三周安排1-2組同學(大約5-8人)圍繞生涯規劃準備并表演心理情景劇,通過表演進行問題呈現,展示生涯規劃中的困惑和人物內心沖突,并根據劇情進展對觀眾進行正向引導,營造一個正向運行的氛圍。這種真實再現的情境,學生置身其中,易于引發情感共鳴,并促使其不斷體驗領悟,進而激發學生心理的內化機制,成為心理建構的橋梁和中介。
了解自己和了解機會是生涯規劃的兩大基礎,這如同孫子兵法所說的“知己”和“知彼”。通過心理情景劇,引發大學生思考并總結,目前大學生生涯規劃主要困惑表現在:1、對自我的興趣愛好、能力、價值觀、性格等了解得不夠;2、對職業的所需能力,特性、工作內容、工作發展前景等不清楚;3、對職業規劃不夠重視,意識淡薄。
我們所建構的良好目標是指正向所欲的、明確具體可行的、個人能力意愿所及的、符合個人生活脈絡的,以及立即可以開始行動的目標(許維素,2014)。在授課過程中,首先要澄清大學生才是自己生涯規劃的專家,將采用奇跡問句、假設問句,從大學生所偏好的未來相關細節探討,引發他們改變的動力,并發展為具體行動的計劃。如:我想問大家一個奇怪的問題。但今晚你在寢室睡覺時,有一個奇怪發生了,剛剛我們所談的困惑全部消失了。由于你在睡覺不知道奇跡以及發生了,當你第二天起來后,你會注意到什么,便知道奇跡已經發生了?大學生回答后在追問具體的細節,嘗試做其中比較小的部分或容易開始做的部分,以便他們建構良好的生涯規劃目標。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功經驗、資源、優勢及力量,只是有時候會忽視其它們的存在。在授課中,將通過例外問句探索大學生各項例外、優勢力量如何更有意識地出現,進而開發出各種可能性,并逐步構建為解決之道。如:如果有一個10分的量尺,10分代表奇跡發生后的日子,你擁有良好的職業規劃,明確的目標,且有足夠的信心。1分正好相反,你對自己的前途覺得一片渺茫,目前你覺得你處于幾分的位置?
SFBT晤談后會暫停十分鐘,暫停后,我們將給予同學贊美、橋梁、建議等反饋訊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外促使改變行為的發生。
在后續的個體或團體輔導中,將與學生進一步探討進展與改變的發生,并確認目前的改變與職業規劃目標方向一致,如何進一步往前走一步,直至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