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姍姍 杜建國(河北美術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700)
談論東西方版畫藝術中色彩的差異性要從東西方色彩觀念的不同說起,東方是一個有著神秘色彩的地方,特別是中國的色彩藝術,它以畫家的主觀意象為指導,其色彩的選用和表達都是以藝術家的情感體驗為出發點。而西方繪畫色彩講究科學性,它是以物理光學和色彩論為基礎研究的,畫面中色彩運用的是色彩的構成規律。所以說不同的文化背景導致東西方對色彩認知的差異,也使東西方的版畫藝術在畫面中使用色彩表達客觀物象上形成不同的象征意義的色彩隱喻。
中國可以說是世界木版畫的發源地,聞名世界的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術(雕版印刷)和造紙術都出現在中國,它們為木版畫的發展提供先決條件。從隋唐,五代時期的雕版佛像到宋,元,明,清時代的宗教版畫,畫譜版畫,小說戲曲版畫,民間木板年畫等的出現使中國木版畫藝術的到進入了巔峰時代。
西方的版畫最早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其早期的木版畫多以宗教,紙牌,木板書和書籍木刻插圖的用途出現,起到文化傳播的作用。這一時期的木刻版畫簡樸純粹。隨著歐洲藝術思潮的高漲,木版畫也受到了影響,畫面開始追求體積和光影效果,技法上也產生了斜線技法和明暗木版畫。明暗套色木刻用二到三版的油墨套印,這種手段迎合了意大利明暗裝飾畫的風尚,適應社會的需要。
明末清初時期,年畫風俗得以形成,并遍布在神州大地的各個角落,“用色少,還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這個口訣充分體現出了木板年畫色彩的用色特點。它以簡潔、高度提煉、概括等手法展現出了富有深刻內涵意義的年畫作品,其色彩的運用充分體現出了中國傳統色彩美學特點,結合色彩運用的規律,使它在有限的色版中套印出動人心弦的木版畫作品。鮮明的色彩對比渲染著節日的氣氛,給人們帶來視覺、心里、生理等多方面的情感感受,形成符合廣大人民審美要求的年畫藝術。
日本的版畫聚集了東方人的審美取向,風格上獨具特色使其在世界版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說起日本版畫我們不得不提浮世繪版畫,“浮世”一詞有著深刻的含義,它源于佛教,佛教講來世、現世又有輪回之說,而佛教里的“憂世”是指對“現世”的厭倦和對“來世”的期待,后期被人們稱為“浮世”,而現在的“浮世”體現的是既展望未來又著眼現在。浮世繪也被稱為“錦繪”是展示日本平民化生活的繪畫,它多以日常生活、人物肖像、風景為題材創作。
西方的套色木刻版畫與中國的套色木刻版畫有很大的不同,要想去真正的解讀一幅作品,首先我們要去了解創作這幅作品的藝術家和他生活的時代背景。康定斯基是我們熟知的德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它的作品總是能把我們帶近一個充滿色彩的海洋中,自由、奔放、大膽的用色是他的畫面特征。畫家總是能捕捉到最特別的色彩,一塊塊顏色在畫面里就像一個個高低起伏的音符通過疊加重復的奏出最強的音節,這也是畫家在版畫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偉大的末日審判》中畫家用純粹而抽象的表現形式,通過幾版顏色的疊加再現出來。大面積的白色運用充斥著整幅畫面,象征著末日的到來充滿著恐怖的氣息。藍色的號角與紅色的斗爭場面顯現出了人們的慌亂心情。畫家本是俄國人出生在莫斯科,但是由于蘇共對抽象藝術的反對迫使畫家來到德國慕尼黑。在這個戰爭的年代,畫家內心是非常矛盾的,俄國的血統一直影響著畫家內在的表達,是畫家一直追隨的藝術宗旨,色彩的隱喻是畫家對精神世界的紀元。
中國傳統色彩藝術是從中國古代陰陽五行中衍生而來的,以紅,黃,青,白,黑五種色彩表現,五色配五行,相克又相生,體現了中國傳統色彩的情感所在。木刻版畫色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然傳統版畫與現代版畫的差異性很大,西方版畫又影響著中國現代版畫的發展,但是由于我國版畫家長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傳統美學觀念的影響,這是他們骨子里就有的中國基因使其創作的版畫作品在題材,內容,形式及精神上都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一致并充滿著隱喻性。無論我們怎么改變,無論我們吸收多少外來文化,我們的文化根基是改變不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套色版畫藝術也會在以后版畫道路上發展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中國的現代套色木刻版畫正是集合了傳統與科學精華的產物,套色木刻版畫中蘊含著大量需要我們去理解和認知的色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