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喜 (筆名徐墨然)(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4)
討論近現代中國藝術的變革與美術教育的發展,有一個繞不過去的人,那就是——徐悲鴻。悲鴻的藝術生命不算長,但他留下的是一個穿越世紀的精神世界。他將西方寫實繪畫引入中國,創立了中國的現代美術教育體系,是我國現實主義美術教育的奠基人,他的“寫實主義”藝術觀在他“生前”“身后”乃至今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被譽為中國百年藝術史上的“丹青巨擘、教育巨子”,在我國現代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巨大作用。
雖然無人不承認徐悲鴻是倡導寫實主義的宗師,不過這一占據藝術史主流的話語和聲音,還是會受到了許多責疑,對徐悲鴻的寫實主義思想和體系功過是非,價值判斷褒貶不一。褒者認為他的寫實主義思想體系在現實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貶者認為他的寫實觀念與技法,近乎獨斷的學院派影響,誤導了中國畫的正確發展。客觀地、歷史評判徐悲鴻的寫實主義思想的形成,這就不得追溯到他所處的時代歷史,追溯他的藝術思想。
寫實主義是西方19世紀的美術思潮,起源于法國。有兩種含義:一是指藝術的創作方法;二是指藝術的寫實手法。19世紀寫實主義美術兩者兼而有之。其核心思想是尊重客觀現實世界,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再現自然,內容上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徐悲鴻的“寫實主義”觀,是借助寫實主義改造中國畫。其“寫實主義”的核心不是引入西方的寫實手法,而是借鑒西方寫實手法的表現形式,保持本民族的文化根脈。“寫實主義”觀的內涵是站在“民族與時代”的高度,倡導將藝術與社會變革緊密結合的現實主義美術思想。
徐悲鴻的“寫實主義”藝術觀源于他對社會現實的反思,對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作為康有為的入室弟子的徐悲鴻,其藝術思想自然而然受到康有為“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合中西而為畫學新紀元”思想的影響,同時他也深受“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啟蒙和洗禮。“五四”啟蒙精神,藝術興國赤子之心,奠定了他“寫實主義”觀的基礎。于是他提出了改良“傳統中國畫”的主張,寫下了《中國畫改良論》一文。留學法國后他對中西美術的有了深刻的比較和認識,再加上他秉承的“為人生的藝術”人生觀,逐漸形成了他“具有鮮明中國色彩”的“寫實主義”繪畫思想。
徐悲鴻的“寫實主義”觀富有強烈象征意味。他的寫實主義作品融入了中國藝術“賦比興”的表現手法,托物言志。徐悲鴻的寫實主義,不是為寫實而寫實,他面對內憂外患,滿目滄桑,民族自尊和責任,讓他選擇了用他手中之筆來反映人民疾苦,捍衛國家尊嚴,鼓勵人民斗志,在藝術的表現形式上,唯有真實、細膩的“寫實”,才能更能直面生活,大膽表露。最典型的“奔馬”,或回首長嘶,或昂首天外,或奔蹄如飛,或騰空而起……大有“一洗萬古凡馬空”的氣概,其象征意義不言而喻。著名的《田橫五百士》《徯我后》《愚公移山》油畫.....以無聲的語言,渲瀉出人們內心積壓已久的情感,喚醒民眾,激發民族的愛國激情。藝術服務于思想,所以“寫實”是他不二的選擇。建國后,百廢俱興,關注現實、表現時代,真實描繪“現實”,唯“寫實”才更能體現強烈的激情和彰顯精神的力度,因而“寫實”成為徐悲鴻一生堅定而固執的追求,也是他藝術的重要特征。他在藝術創作上將人生、藝術與民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徐悲鴻選擇了這個時代,時代也造就了徐悲鴻。由此,可以客觀地看到,徐悲鴻寫實主義思想延續發展至今,不僅僅是其個人審美理想和社會使命感的體現,更是順應時代潮流選擇和歷史抉擇的結果。
“悲鴻精神”,特指徐悲鴻的藝術精神。“悲鴻精神”沒有確切的界定。有人認為“悲鴻精神”是“愛國為民的品格、兼容中西的胸懷、德藝雙馨的追求、教書育人的擔當。”也有人總結為“盡精微,致廣大”的精神;還有“可貴的探索精神、逆境中奮進精神、伯樂精神。”作為一位有社會責任感和民族榮譽感的藝術家,徐悲鴻始終與國家、民族同呼吸,與社會共鳴,與民眾互舞,其藝術作品抓住了那個時代最敏銳的感受、最深切的關懷,既有“獨持偏見、一意孤行”的擔當和堅守,又有“藝術變革、大道傳薪”的踐行和啟承。故筆者認為: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精神是“悲鴻精神”的本質;“家國信仰、民族精神” “骨氣”“國氣”是“悲鴻精神”的核心;“鮮明的時代性、民族性和社會審美價值”是“悲鴻精神”的內蘊。
在新時代語境下重詮“悲鴻精神”,有助于今天的藝術家把握“現實與社會”之語境,把握“民族與時代”的呼喚,在藝術實踐中彰顯個人的精神底色,推動中國文藝的繁榮與復興,讓中國的繪畫走向更高層次、更高境界。“悲鴻精神”其藝術的民族性、人民性和時代性是不朽的,依然有“時代先驅”的現實意義,“悲鴻精神”依然是中國美術的旗幟,因而有了第一屆、第二屆“悲鴻精神”......全國中國畫作品展,有了“‘徐悲鴻’中國畫展”......“悲鴻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