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嬌嬌 盧曉云(南京理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4)
引言:通過使用智能手機中的移動短視頻APP可以拍攝人們喜歡的短視頻,滿足了人們分享、觀看不同類別視頻的需求。
移動短視頻社交運用最早在美國出現,在2011年4月份Viddy作為分享視頻的大平臺,首先推出了移動短視頻社交APP,該APP能夠幫助用戶快速、高效、及時的拍攝、分享視頻,并嘗試實現交互視頻精小化。但是,由于定位失策,導致未能擴大用戶數量,最終被全球最大視頻網站YouTube的大內容提供商Full screen收購。2013年1月24日,Twitter正式推出視頻分享應用Vine iOS版本,用戶可以拍攝6秒長的視頻短片,并且無縫地嵌入到Twitter消息中。改版后能夠拼接一些連貫拍攝的視頻片段,實現了及時拍攝、轉發的目標,成為了互聯網用戶利用視頻交流的平臺。[1]
與此同時,Instagram也在6個月后增加了分享視頻的功能,且視頻長度高達15S。由于Instagram的基礎用戶龐大,隨著功能的完善,其馬上在短視頻領域快速崛起。加拿大短視頻拍攝分享應用Keek、日本即時通訊應用Line的“微片”功能也相繼推出,后者允許用戶拍攝4-10秒的視頻。2014年8月,Instagram發布了視頻編輯應用Hyperlapse,該功能具有延時攝影特點,使用者通過視頻壓縮的方式,可以將時間較長的視頻壓縮成時間短的視頻,完成了專業級延時目的,讓沒有技術功底的用戶拍出了綻開的花朵等美麗而又漫長的自然現象。該技術的推廣,使用戶對世界觀察、展示的方式發生了變化,提高了大眾關注世界變化的力度。[2]
由于互聯網觸及全球各地,所以推動了社交網絡的有效發展,使其使用者數量快速增加。皮尤研究中心發現,很多用戶喜歡把自己創作的視頻、搞笑圖片利用短視頻軟件分享到網上,這給短視頻行業的發展營造了優良的環境。
中國國內移動短視頻行業發展時間滯后于國外,同時在技術、內容等領域還未能達到國際社交巨頭的水準,不過對國內微博等社交平臺移動短視頻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國內移動短視頻雖然上有問題,不過卻具備巨大的發展潛力。在2013年國內的新浪與騰訊量大社交巨頭便研發了短視頻拍攝功能,兩者視頻拍攝時間分別是10S與8S,雖然時間較短,但是由于用戶基數大,所以短視頻功能得到快速推廣、應用。
時至2016年,梨視頻作為主要經營咨詢類內容的APP上線,經過推廣,梨視頻專業拍客數量龐大,內容設計政經文化等多方面內容,為了在短視頻平臺站穩陣腳,新聞報道成為了梨視頻發展重點。經研究發現,當前美拍、抖音、快手等短視頻APP占據了大部分短視頻市場份額。
定位不清晰、內容相似是影響中國移動短視頻行業發展的兩大障礙。而國內僅有美拍把目標清晰的確定為了女性群體,目的是將女性魅力展現出來。剩下的諸多短視頻APP均未清晰確定目標,致使其發展動力較差。同時,國內大量的短視頻APP社交平臺內容相似,沒有建立屬于自己的特性,也沒有明確自身的發展定位。因此,國內短視頻APP要向國外Hyperlapse等圖辦公廳APP學習,如設計壓縮視頻等功能,消除同質化現象,推動移動短視頻功能的完善與創新。
移動短視頻具備內容自由性、靈活性較高的特點,雖然使用戶獲得了快樂,但是,也存在違法畫面拍攝、傳播等問題;比如,有人會拍攝淫穢、虐待動物等視頻,然后利用短視頻APP上傳網絡,這種視頻使國內網絡環境受到了污染,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對法制、道德的公然挑釁。因此,國內移動短視頻社交平臺要加大監管內容的力度,要及時發現、過濾這些負面視頻,對于觸犯法律的視頻拍攝者在下架、查封視頻時,還要保留證據,移交司法部門處理。
新聞報道通常依賴電視、網絡媒體等渠道進行轉播,但是出現移動短視頻后,所有人都可以在生活里變成新聞報道的傳播者,比如在火災現場,目擊者利用拍攝視頻的方式,上傳網絡后,就會引起大眾關注。而國外經過發展,已經將移動短視頻與新聞報道有效融合在了一起,例如英國BBC新聞就經常會應用Vine等短視頻當中的內容。
與此同時,國外相繼完成了主打新聞短視頻網站的建立,常見的有Now This News等。而中國尚在發展當中,在中國人眼中,移動短視頻就是娛樂的工具。不過新聞報道與移動短視頻結合趨勢正在中國形成,比如南方特大暴雨、天津大爆炸等事件的新聞當中,都應用了網絡用戶通過移動短視頻APP拍攝的視頻內容,而這些內容則屬于一手新聞材料。[3]
梨視頻是中國主要從事新聞資訊的主要短視頻網站,自2017年被要求整改后,梨視頻不再關注時政要聞,而是將精力投入到了青年群體的生活、思想狀況方面。由此可見,國內移動短視頻新聞報道模式,還有待商榷。不過,未來在新聞中使用短視頻時,有必要健全信息甄別制度、過濾虛假新聞,這樣才能維護社會的穩定,避免造成恐慌。
結語:移動短視頻行業在未來發展中,只有確定發展方向、做好監管工作、完善相關功能等,才能滿足用戶需求、擴大用戶數量,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