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燦(廣西振祺律師事務所,廣西 貴港 537000)
前言:在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悠久歷史中,民法的傳統文化和民法精神在文明的發展道路上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它為政治領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力量,并將之和其他領域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國際社會瞬息萬變,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國家,政治文明建設已成為我國的重要戰略。其中戰略的核心點在于突破民法制度和民法文化制度。民法精神文明建設步步維艱,我國正用加快步伐去克服現有困難,努力讓它為中國的政治文明撐起一片天。
對于民法的存在歷史進行研究,也是對我國的法治之路的另一種深思。從社會學的角度可以看出,民法和該社會環境的公民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社會的形成過程,也是民法社會走上成熟的過程,同時也是民法精神的實現過程。公民社會作為民法實施的外在物質基礎,對我國發展秩序的和諧穩定以及整個國家的發展前進都有著重大影響,在某種程度上為民法精神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整個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公民社會變成了一個常見的詞語,它源自于西方社會的觀念。整個世界的文明歷史,也可以說是一個公民社會走上成熟的歷史。但是,整個社會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理念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目前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某種程度就是在國家的領導下建構一個公民社會。在這樣一個突破性的認識下,我國已經從社會歷史中提煉出適合我國發展的社會模式,將它和我國的特殊環境相結合,使之符合我國特殊的社會國情。
根據現在研究對“精神”的解讀,民法的精神所指的是具體宗旨,民法精神具有主要意義。我國的研究學者認為,民法精神是民法制度的靈魂核心,缺乏精神就無從談其本身。民法的功能在內在、外在都是對公民的一個重要約束標準。如果說民法制度是以法律的方式表現,那么它將會促進了整個社會以一個安全、平穩的腳步前進。
政治文明在世界上的悠久歷史中發展時間較短,還是屬于新興的產物。整個政治文明現在比較公認的看法是政治文明誕生于歐洲國家。由于當時社會的弱勢公民對上層政治的訴求,形成了最開始的民主政治萌芽。在經過資產階級的歷史沖刷后,政治文明逐漸從簡單走上成熟,成為現如今絕大多數國家的政治支柱。
在羅馬的民法精神中,是羅馬公民的一種政治訴求,是他們對于自身生活的另一種追求。在這種強烈的而社會需求下,他們要求參與政治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此時公民參與國家政治已經成為歷史的一種必然趨勢,任何人都已經阻擋不了這一趨勢。而民主上的形式和政治權利正是在這個時候才得以緊密結合。從這個角度上看,民法精神的深入人心給整個社會的政治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民法這個詞語源自于西方國家,因此,在我國很長一段時間內缺乏像西方那樣重視民法制度的政治理念。在剛剛成國之時,我國對于蘇聯的生產模式直接全部照搬,沒有從根本上考慮到自己國家的特殊情況,直接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等重大戰略失誤,對國家發展造成嚴重影響。也正是這個原因,我國大部分的社會公民對于民法的精神到底是何物,可以說是絲毫不了解。在后面的改革開放三十年中,我國高速發展,對國家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商品經濟,聯合周邊國家推動整個社會快速發展,建立起一系列適合當今特殊國情的法律,為社會的穩定發展打下了堅定的基礎。民法精神隨著思想解放運動在整個社會群體之間快速得到認知。這也使得我國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迅速提升,成為當今世界第二大國家,這是一種不容忽視的重大發展
在黨的代表大會中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國必不可少的一步,我們要走好這一步。從這我們可以得出,建設政治文明是我國民主政治戰略的重要風向標。政治文明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多種的國家戰略理念,包括政治理念文明建設、政治制度文明建設。其中的核心是要使得國家的政治法治化,從法治的方面來推動整個國家的政治文明建設。沒有法治的情況下,去談論民主和文明將毫無意義。國家領導人在黨代表大會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其實從某方面就是將法治和文明這兩個重要的分支推向政治領域的表現。讓法治建設成為當下政治必不可少的國家支柱,最終形成一種新型的政治局面。
綜上所述,我國經濟發展勢頭較好,中國的法治建設也在不斷推進。中國法治的建設既要補充過去我國在這方面的不足之處,也要擔起法治現代化的重大任務。這個推動力量一方面來自于國家的外部,要接受西方國家較為成熟的法律體系,從中借鑒吸取,從而結合我國的特殊國情不斷進行優化。另一方面來自于國家的內部力量,我國對于民法精神要不斷推進,在真正的實踐中去改善國家發展形勢。這是我國社會高速進步標志性的一步,是我國走上富強、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強國的必然選擇。